倪依克,李睛慧,刘文沃
(1.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500;2.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61)
运动异化呼唤体育文化多样性*
——在《体育价值论》中探求体育人文价值
倪依克1,李睛慧2,刘文沃1
(1.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500;2.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61)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的环节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体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发展,一些诸如假球黑哨、兴奋剂等问题也相伴而生,其根源之一,在于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的缺失。在经历了同质化、异化后,体育运动终将回归其终极价值——体育的人文价值,而其外化的形态,就是以人为本的多元体育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体育文化多样性既尊重人们对体育的多元需求,尊重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也尊重各族群(民族及国家)间不同体育文化的多元共存。
体育;价值;以人为本;文化;多元
2001年,卢元镇先生在《体育文化导刊》发表了一篇题为“竞技体育的强化、异化与软化”的文章,指出“世界竞技体育如一匹失缰的野马,在广阔的国际政治高原上驰骋、在丰饶的市场经济草原上觅食,经历着壮烈的强化、痛苦的异化,以及回归本质的软化过程”[1]。体育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从生存根本到休闲娱乐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体育对人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正在更积极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然而,社会就是这样,总会有隐藏下的利益纠结。当前,体育运动的异化现象已不仅仅表现在竞技体育中。
“异化”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高度,从而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它的含义: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者人类的某种精神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背离原来的轨迹,外化并发展为与人对立的一面,反过来对人的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现象。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的环节起着重要作用。一个进步的、良性运行的社会需要成熟发达的体育事业作为支撑。如今,体育,这一从人类早期各类活动中逐渐分离演化而来的文化活动,在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都有所发展……而与此同时,体育运动中也出现兴奋剂、假球黑哨、运动员伤残、狭隘的民族主义等问题,即使一直追求相对超脱的普适性原则的奥林匹克,也越来越背离自己的人文思想。在运动的异化过程中,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商业利益驱动下,“更快、更高、更强”的教育意义,被转化为对人这一生物物种的极限的单纯索取。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失去了自身最有价值的东西——对美的欣赏和快乐体验。北京奥运会上,只因刘翔退赛,很多人放弃了难得的欣赏最能展现人类力与美结合的艺术——田径竞技的机会,令人叹息;社会交往仍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青少年越来越远离体育活动……于是,人们又回到了原初的问题:人为什么需要体育,体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人类体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体育,“可以说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因为在它直观而朴素的活动形式中,不但直接以人自身为对象实现了主客体的高度统一,而且蕴含了人类发展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意义,这即是体育的价值所在。体育运动对人所产生的强身健体的基本功用,可以看做是体育的元价值。不同个体、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社会和国家根据不同需要和目的对体育元价值的利用,即构成了体育的发展史,也是体育价值不断拓展、延伸和衍生出新的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体育的某些价值得到彰显和强化,有的价值则被削弱甚至被扭曲,这是人类社会和文明始终不会以一种纯理想的形式演进的必然反映。然而,无论这个过程如何曲折漫长,体育最终都将在更高的阶段上实现为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价值的螺旋式回归”[2](《体育价值论》序言)。胡小明先生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和认识,在其《体育价值论》一书中通过梳理历史并结合社会发展,以人文学科的视角探索了体育的终极价值——体育的人文价值,及其外化形态——以人为本的多元体育文化。贯穿全书的体育的人文价值观,也正是胡小明先生一直以来进行学术研究的根本思想之所在。
从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看运动异化的原因,可将其归于“过度竞争、政治追求、利益驱动”等因素。“人类认识世界的渠道和角度很多,各类知识的积累,形成了各个学科;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各学科采用各自的有效方法得到相关成果”[2],进而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体育价值论》沿着人类思想的发展脉络及从古希腊哲学——宗教神学——科学这一人类认识发展的历程,从人文学科的视角,分析了运动异化的根源在于在发展中人文价值的缺失。
人对体育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按照人们对体育逐渐深入的理解,《体育价值论》将体育满足人们主要需求的价值分为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体育的自然价值,体现在生物学意义上的体育对人身体自然属性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体育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体育作为手段给所属群体所带来的利益;体育的人文价值,是体育满足人的文化需要的程度,是关于体育中代表人的生存状态和方式的价值。不同时期,人们对体育价值的诉求各有侧重。
人文思想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腊,以当时文史哲的兴起,在全面教育中强调那些属于人和人性品质的领域,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重视。古希腊时期萌芽的身体运动价值观念,蕴含着先哲们的高度智慧,蕴含着西方科学和人文价值观的萌芽。古代的奥林匹克竞技贯穿着人文精神,以致现代的奥运会仍引以为典范。在“黑暗的中世纪”,人文之光也并没有完全消失,西方文化中具有的进取和超越的精神气质,即使在中世纪的身体运动中也反映出这种对精神价值的无限追求——骑士精神。在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继承和发扬了人文精神,直接导致了近代体育的诞生。“文艺复兴时期确立了身体运动对培养自然个性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并且树立起某种体育理想的追求。此后,西方体育与人的完善和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开始构建有关体育活动的人文价值观”。“人文主义浪潮对近代体育诞生的全面推动作用极为突出。人文主义者充分肯定‘人’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肯定人生的价值,要求个性解放,发挥自由思想,使人在身心各个方面均衡地得到发展。”[2]
16~18世纪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时期,推动了人类对人体现象及其自然科学规律的认识。1543年,意大利解剖学家维萨留斯在继承古罗马医生盖伦的传统观点的基础上出版了《人体结构》,确定了心脏的结构。1628年,英国生理学家和胚胎学家威廉·哈维的《心血运动论》,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人们头脑上千年的关于心脏运动和血液运动的经典观点,提出血液是循环运行的,心脏有节律的持续搏动是促使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动力源泉。此后,人们对待生命过程的态度有了改变,人们认识到体育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发达肌肉、提高躯体的运动能力。人体生理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生物体育观的深化。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使生物学成为19世纪科学革命的先驱,标志西方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生物人”观念的主导,使强调体育自然价值的生物体育观的影响扩大到社会层面。
体育性质的身体运动真正普及到全社会各阶层,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工业革命,促进了现代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但同时,基于对财富追求的效率、效益最大化的初衷,更注重体育的社会价值——如何将体育活动作为手段,通过人这一载体,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际政治地位的提升等社会群体利益。加之在现代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和开展的同时,世界政治格局动荡、大规模的军事战争连绵不断,使得现代体育运动中的军国民思想也逐渐严重。在这一过程中,体育的生物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加强,缺少了人文主义尺度下将人作为主体来满足人的身心需求的体育人文精神的关照。这应该是导致运动异化的主要根源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重“人”的文化,但为什么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却未孕育出西方人文精神?为什么直到现今,体育的人文价值观还未完全确立?
《体育价值论》基于人的人文价值的探索,从工具理性到人本主义的转变,以翔实的资料,结合民族特点对我国体育价值观的历史演进和拓展进行了分析。尤为可贵的是,该书对我国当前体育价值观的偏颇进行评析,直面问题,指出根源,体现了作者“怀着一种当然的使命感和令人钦佩的学术勇气”(《体育价值论》序言)。
古代中国主流传统文化的性质由农耕经济的特性所决定。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但带有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把人看成群体的分子,不是个体,不是角色,得出人是具有群体生存需要,有伦理道德自觉的能动个体的角色……认为每个人都是他所属关系的派生物,他的命运与群体息息相关”[3]。“中国传统体育重视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在民族体育活动中弥漫着社会的伦理道德——个人是否完善,主要视其与群体的规范是否有冲突。”[2]“以人为本”是以群体层面的“人”为本,忽略了个体层面的“人”。因此,“中国体育的价值观念,主要建构在体育的自然和社会价值上。而人文价值观的缺失,是在西方体育传入时就存在的问题”[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救亡图存的历史,西方体育的早期传播,是与清政府的军事需求有关的,是被当作“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工具引入,承担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体育全面侵入东方,最初引进深受军国民主义思潮浸润的兵操,导致“增强体质”的生物体育观蔓延至今。后来竞技运动的大量传入,我们主要也是追求其社会的价值,而忽视其人文的价值。我国传统中形成的内聚的民族群体意识,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习惯的人文价值取向,在经过历史的种种磨难后,更加强化的渗入到体育运动之中。
当前,人文体育思想在我国体育界还未得到完全的认同。除了受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影响外,研究途径混乱也是主要因素之一。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掀起空前热潮。应该说,在当时的环境下,以社会的发展和体制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十分符合当时处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体育。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及思想被接受并被强化,自此之后,人们往往忽略:“同样是探讨体育价值的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尽管相互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仍然是两个有区别的学科群”[2]。
实证主义是20世纪社会科学发展的起点。对当时大多数社会学家来说,掌握实证主义思想被认为是学养成熟的标志。实证主义的基本信念是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无根本区别。同时,实证主义的主要创立者,如孔德、穆勒又同时成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因此,社会科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自然科学的方法对社会调查资料进行量化统计研究。而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生存和精神,主要是使用思辨与定性的方法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直到今天,很多研究依然未能明晰社会学科与人文学科的区别,在研究人的个性、主观、心理、文化、生活等特殊方面,还是在用社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进行研究。例如,研究中小学生体育参与问题,一般都是问卷调查,且调查对象很多是家长、体育教师等,这样调查出来的结果如何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诉求。因此,“研究体育的不同价值,采用不同的学科作为探索途径”[2]。
2000年,胡小明先生提出“新世纪的体育将发生两个重要转变:从群体的需要转向人类的根本需要;从社会的强制性需要转向个体幸福生活的主动需要”[4]。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三大基本理念,其中,人文奥运是三大理念的核心。人文奥运理念包含了体育对人本身的关心,人文奥运的提出,顺应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趋势。体育将逐渐从政治旋涡回归到文化层面,实现以人为本,辐射多种层面,走向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长远关注个体和人类发展的立体层次。在这一转变中,我们的研究视角也需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由于思想,人囊括了宇宙,思想形成了人的伟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很难逆转的过程,历史不能简单的重复。人们期望更干净、更健康、更欢乐的体育。体育是人的身体活动,体育的存在、发展与人的存在、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面对21世纪,体育必须要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服务,克服体育无“人”现象——回归体育的人文价值。
“体育的人文价值,代表人类对体育未来的崇高理想,是弥补和整合体育多种价值取向的航标,能引导和支配其他价值观念。它把按生物规律运行的身体活动上升为文化习得行为,使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受社会因素干扰后仍然能够回归到为人类发展服务的终极轨道。体育人文价值是一种体育本体意义上的价值理念。它从根本上引导人类体育的长远发展,承担起连接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作用,标志人类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2]
而体育人文价值的外化形态是体育文化。“文化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育作为惟一的、不可重复的人类样本而存在的个人的人。”[5]体育文化的出发点是对人性的尊重,它关注人对各种需求的满足,注重人格的完整和充分的自我发展,具有人文主义的精神蕴涵。之所以要讨论体育的人文价值,是因为它也是各民族文化的人文价值理念在体育领域中的多样化体现,它具有与其他领域相同的有关人文标准和原则的普适性,也具有以身体的发展为基础来满足人性需求的特殊性,它决定了体育对人的生活意义的终极评价。
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人类文明包括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等,它们的起源、特性和种族载体,都迥然不同。在漫长的世界历史中,这些不同文明体之间,彼此大体保持着平衡和均势。每种文明和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还包括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宗教信仰、工艺技能、传统习俗等极其丰富的内容。“维持文化多样性,是给少数种族和亚群体以自由竞争的空间,而又不使之过分凸现个性从而陷入冲突,使民族国家内部的不同文化群体的价值、生活方式都获得发育成长空间。”[2]
在全球化的今天,体育文化多样性应具有两层内涵:一是,人们对体育有多元的需求,应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二是,各族群(民族及国家)间不同体育文化的多元共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0年发表了《一种声音,一个世界》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文化多元化的前提:多元中的每一元趋于成熟;多元文化之间可以平等的学习和讨论;多元文化有共同遵从的基本原则;基于人的发展的价值判断;任何一元文化都服从于个体人的自由选择和个体人的幸福的考虑;以人的进步为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志;多元文化共同致力于人类进步和人的自由和幸福;实现没有任何特殊的一元文化;任何一元文化都是可以讨论的;不立足于人的发展的伪文化没有生存空间;任何一元文化都是该文化主体中人的自由选择和讨论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强调多元文化共存的同时,更加强调个体人的自由选择。
“在休闲时代开展体育活动,其重要特征是个性化的多样选择,满足人们的各种趣味。”[2]人类无论是从生理、心理、还是社会层面上对体育运动的需求都是多元的,任何忽视这种多元需求的行为都会造成人性的压抑,使得运动异化为奴役人性的事物。要实现体育运动中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就要尊重人类在体育运动中的多元取向。
生理方面,人与人之间在体质上、运动天赋上存在天然的差异,正如黑人在田径的跑、跨、跳项目及拳击、篮球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而羽毛球、乒乓球等要求肌肉分工非常精细的项目则表现平平一样[6],人种之间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有着一定差异;而人与人运动能力的差异也表现在性别上,一般来说男性肌肉比女性发达,在力量、速度等方面占有优势;其实,即便是同一组群同一性别的人之间,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运动天赋还是存在差异的。就算是同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变化,其体质也在不断地变化,随着年纪的增长其对体育运动的内在需求也会发生改变。生理因素对人类体育运动需求的影响是客观的,也是制约人类体育运动极限的重要原因,追求人体运动极限不能不考虑生理因素的客观规律,盲目追求人体运动极限,只会把机体推向崩溃的边缘。因此,人体的生理属性是催生对体育运动多元化的重要内在原因。
心理层面,每个人对体育运动内在的心理需求是有所差别的,有些人参与体育运动是为了追求愉悦的感觉,有的人则侧重于宣泄内心的压力,有的人追求的是形体美而有的人追求的是自我实践的满足感。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多样的、有层次的,人们在心理层面上对体育运动的需要是多元的,既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有愉悦身心追求快乐的目的。
自然学科,关注身体强健的需要;社会学科,关注发展中的社会群体需求;人文学科,才能从人的终极关怀中看到体育文化多样性的需求。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多样需求,决定了服务于人的体育必须走多元化的道路才能实现其人文关怀的作用。这种对多元体育文化的需求包含了体育运动方式的多元和体育参与效果评价标准的多元。秉持多元的视角去看待和评价体育运动的参与有利于实现人的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的一致,从而减少运动与其本来目标的背离,消减异化现象。
文化多元就是价值观的多元,尤其是审美价值的多元。“很久以前,在奥林匹亚围绕着古老的体育运动,聚集了众多的学者和艺术家,正是这一完美的结合使奥林匹克运动的声望大大增加”[7](顾拜旦)。通过参加艺术活动和思维活动赢得美丽,这是奥运会的又一个追求。“现代奥运会从神殿走向广场,从取悦神灵到呼唤人性,从欧洲中心走向多元。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每届奥运会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不仅是对世界各地运动员的个人体力、智慧、技巧、健美风貌的检阅,同时,也是人类显示自己能力的盛会,这要求它同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8]观赏体育运动,已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人类进行自身美化的教育过程。体育,需要与艺术携手,通过美育为自身发展提供终极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判断,感受到人的尊严与价值。
新时期以人为本的体育就应该把体育中的人看作是体育的目的,而不是一种手段。吸收中西方文化中的关于人文价值的永久部分,建立协调发展的人文体育价值观,是人类体育追求的美好理想和目标。提倡多元化,就是允许以不同价值、不同形式为基础的体育文化同时存在,尊重多元,涵容差异。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是与人类社会同步生长、和谐发展的文化现象。按照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价值,各国、各民族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各自的文化。如果人类的发展失去丰富性和多元性,许多人性的价值也会丢失,这也是《体育价值论》讨论体育价值时最关注的问题。
文化应该多样化、本土化,需要用鲜活的原始生态体育文化来矫正现代体育运动的异化,提高体育文化基因的丰富性。作为一种文化,体育融于一定的民族、地域之中,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黄河流域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放于历史纵横坐标中,不难发现其对现代世界体育文化发展可以做出的贡献。特别是在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全球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将赋予单调的体育形式以新鲜的色彩,作为闲暇娱乐和交往方式的功能将有所扩展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原始和初创阶段所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就是它的最基本的属性和价值所在。历经沧桑之后,它的外壳和形式可能已经过无数次的剥落,而它内涵的精神所在,仍会造福于后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综合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随着人类对内在精神实质和自我生命质量的追求,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将在经验与科学相结合、民族与世界相统一、福利与产业相依存、自我与组织相适应、专业与社会相借鉴、民俗与法制相匹配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越来越凸显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当前,生命科学的发展已经进入基因时代,有研究表明,“人世间的诸多文化现象,都有基因的足迹。人的基因也与他们的社会行为或文化习俗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基因主导的语言和笑有其文化,基因主导的食和色有其文化,基因主导的味觉、视觉和听觉也都有其文化,连乱伦的回避和禁忌也都是分别由基因和文化共治的。基因与文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基因创造了文化,也是文化启动了基因”[9]。从中我们看到了自然科学的人文维度。“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这势必带来体育观念的根本性变化,其重要标志是体育人文精神的复归,而其外化形态,就是多元体育文化共存。
在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对我国体育价值体系的理想建构进行了探讨。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导下,确立中国民众的体育权利,吸收西方人文思想,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重拾丢失的对竞技之美的欣赏,对运动的快乐体验。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竞技体育的强化、异化与软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1(4):19
[2]胡小明,石龙.体育价值论[M].成都:四川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庞朴.中国文明的人文精神(论纲)[N].光明日报,1986-01-06
[4]胡小明.新世纪新体育[J].体育学刊,2000(5):1-7
[5]巴蒂斯塔·莫迪恩.哲学人类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14
[6]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西]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孟宪臣译.奥林匹克回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8]胡小明.论体育与艺术的关系[J].体育科学,2008,28(10): 3-8
[9][美]孔宪铎,王登峰.基因与文化[J].东岳论丛,2010,31 (2):5-11
[10]周爱光.竞技运动异化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Sports Alienation Calls for Sports Cultural Diversity——Exploring the humanistic value of sports in Sport Value
NI Yi-ke1,LI Qing-hui2,LIU Wen-wo1
(1.Guangzho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510500,China; 2.China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Beijing 100061,China)
Starting from the study of sports dissimil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at one reasons of sport alienation is the lack of human spirit.Sports development needs people-oriented spirit,multi-element sports culture.The globalization of sports today requires sports culture diversity to respect both sports multivariate and free chose right of people.
Sport;Value;People-oriented;Culture;Multiple
G80
A
1007-323X(2010)06-0021-05
2010-10-20
倪依克(1962-),男,湖南湘阴人,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体育人类学,体育文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BTY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