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青,司徒小华
(1.上海杉达学院体育部,上海 201209;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广东广州 510300)
把体育引入“生活”境界的构想及实施途径
高山青1,司徒小华2
(1.上海杉达学院体育部,上海 201209;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广东广州 510300)
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现阶段全民健身运动的状况和特点进行研究。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国民健康素质又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使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更高的追求,参与体育和享受体育日益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体育在群众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相结合,加速了把体育引入生活境界的进程。论述了把体育引入生活的前提、基础、关键和保障,提出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淡化金牌意识、健全政策法规和加大经费投入四点构想。
全民健身运动;以人为本;体育权利;生活方式;境界;途径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国民健康素质又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使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更高的追求,参与体育和享受体育日益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体育在群众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党和政府更是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要求。2009年9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是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使每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更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因此,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
全民健身运动直接关系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愈来愈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将体育引入生活,以体育活动为形式和内容,以增强体质、完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为目的,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自发需求和日常行为的过程,将健身与民众的娱乐、休闲、度假、社交、旅游等相结合,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让民众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1]体育引入生活,表现为个体参与的自主性、积极性和灵活性,人人可以自由地选择锻炼的项目、方法和形式,让体育锻炼贯穿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使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使体育“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生活、服务生活。
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全民健身运动驶上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作为全民健身重要标志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数字,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约85万个,面积为13.3亿平方米。从1996年到2009年,全国城乡共建成15万余条“全民健身路径”。有2万多所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国家实施的“雪中送炭”工程,在“老、少、边、穷”地区援建公共体育设施,分布全国28个省(区、市)的406个县(区),为较为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送去了温暖,送去了健康。截至2010年初,全国已投入50多亿元在农村地区建成体育设施20多万个。2007年全国有3.4亿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占人口总数的28.2%,在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民健身参与的程度。十五年来,各级体育社会团体已基本覆盖了全国城乡的广大地区,体育指导站和活动站点已达21万个。从1994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实施十六年来,先后培训了40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2]公共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设中。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第一,国民体质状况仍不容乐观。“城市居民健康生活”网络调查显示,近六成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城市生活不够健康,有25.91%的受访者在日常生活状态中选择了不运动,20.71%选择了适量运动。体育人口的结构不合理,呈明显的“马鞍型”分布,即少年儿童和老年人体育人口比例高,中青年体育人口比例低。20岁以下者占68.7%,30岁以下者占90.5%。在35-49岁人群中,八成处于亚健康,参加体育锻炼的不足8%;在3-69周岁的人群中,体质不合格率为12.8%;青少年学生肺活量水平、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质水平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而肥胖和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升高。[3]第二,体育场地设施总体数量不足、布局不够合理、城乡差异明显、侵占破坏严重,尤其是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利用率低。而且,“一些器材更接近于‘游戏道具’而非‘体育器材’,健身效果有限,使用人群窄”,对广大中青年人群缺乏吸引力。第三,一些健身场所设施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体育健身指导人员数量少、专业技术能力欠缺。第四,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在全民健身体系中的责任不够明晰,法律关系缺位。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制度下社会群体及个人在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各种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体育引入生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逐步推动民众树立健康第一观念,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4]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体育事业,对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塑造健全人格、磨炼坚强意志、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培养更多更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有助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推动体育产业健康发展,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要在全社会树立了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只要人们有了体育健身的意识,将体育融入生活,就会挤时间、找地方,见缝插针地进行锻炼。[5]所以,首先从加强宣传入手,引导更多的人养成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机制,加强引导和示范;在城市以社区为重点、农村以乡镇为重点、在学校以青少年为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形成一地、一校特色的运动氛围。
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在这方面作了重大改革并且取得了成功,如坚持“淡化金牌、淡化锦标”,“重在参与、重在交流、重在健身、重在快乐”的原则,在办赛方式上坚持竞赛与表演展示、互动交流相结合,赛场内与赛场外以及下基层、进社区辅导服务相结合,竞赛交流与理论研讨相结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从北京奥运会时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到第十一届全运会的“全民全运”再到体育大会的“赛、展、论、游”并重,都强调了全民参与。体育的最终目的和作用是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使体育生活化,这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全民健身、适应新形势、采取新措施、完成新任务、实现新目标的必然要求。全民健身是一项事关群众身体健康、人民生活幸福的神圣事业,以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为实现群众体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付出更大的努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全民健身条例》明确规定全民健身运动的目标、任务、措施、保障等内容;在全民健身日应加强全民健身宣传,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免费健身指导服务,公共体育设施在全民健身日向公众免费开放。定期举办群众体育比赛活动,县级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与农村生产劳动和文化生活相适应的全民健身活动。在组织方面,公共体育事业从根本上说是通过满足公众基本体育需求来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的事业,是一种社会事业,民生事业,公共体育事业政府主导的具体表现是,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公共资金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参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平时在本单位组织开展工间、工前操和业余健身活动;有条件的,可以举办运动会,开展体育锻炼测验、体质测定等活动。
在管理方面,要求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明确管理责任,扩大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范围,现在公众更需要的是在社区、乡镇中更多地配置一些真正实用的体育器材,如单双杠、固定杠铃组以及简易的球类场地等。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在安全方面,加强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的监管,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确保公众参加健身活动的安全。
加大对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除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区的管理单位,应当对该公共健身场所和居民住宅区配置的全民健身器材明确管理和维护责任人。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对全民健身活动进行科学指导;体育主管部门对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免费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对以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特别是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进行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明确规定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需要的条件和程序;明确体育主管部门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职责。
社区体育应突出公益性,努力做好服务工作,适当的志愿者或义务教练,指导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社区体育设施应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遵循普及性、大众化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向居民开放,以免费开放为宜,为群众锻炼提供便利条件。为普及大众体育运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逐步组织一些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和比赛,有效地激发居民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第一”的生活理念。同时,在管理工作中应注意采取一些防护措施,以免发生伤害事故;即使发生了也能及时地处理。
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法明确提出,“人人享有体育的权利”,让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6]《全民健身条例》是新中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全民健身运动进行的系统的全国性立法,牢固地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育以人的健康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体育作为基础性的民生工程,作为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有了这个前提,就会明确职责,制定政策法规,保证财政投入,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统筹兼顾,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强服务指导,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持续发展,培育和发展民众喜爱的体育项目,让体育融入生活,变成生活的常态,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校体育,让人们从小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健身方法,树立“终身体育”观念。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的体质和健康。2007年5月全国全面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响亮地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了几十项具体要求和指导性意见,如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夯实全民健身的基础。
学校体育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尤其是体育部门。实际上,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部门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如体育管理部门在“体教结合”中,把重点转向吸引广大青少年,从学生抓起,要让更多孩子热爱体育,让体育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等他们长大成人,体育健身意识就会像血液一样,成为他们身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7]广大教育工作者也积极探索,改革体育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时代性、趣味性。如北京一所小学原来早操时间要做三遍广播体操,现在只要求认认真真做一遍,剩下的时间组织各种趣味比赛,既可增加孩子们锻炼时间,又能增加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根据地”。社区体育是我国现阶段的一种主要体育模式,一般都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直接管理,提供场地设施,居民自主参加。社区可以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健康生活提供体育活动的机会。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健身运动的抓手。社区体育活动通常是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以健身、休闲、娱乐、丰富生活、改善自我,增进交往为目的,无固定的组织,也不拘形式,自由组合,方便灵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包括了各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从婴幼儿到老年人,所不同的只是比例,不同地段也有显著的差异。社区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和安排活动内容,大多以追求快乐,享受生活,调节心身,增进健康为目的。虽因不同年龄、不同工作性质、不同体质和性格的人群而异,但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基本趋于一致。访谈中,“健康最重要”、“身体是自己的”、“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空的”。人人都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对个人是幸福的基础,对家庭是一份责任,对社会是一种贡献。人最重要的是生命,而“生命在于运动”。
在体育进入生活的进程中,对社区建设有其独特的作用。在社会方面,增进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等。在个人方面,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加速消除疲劳,达到积极性休息的目的;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同时改善人体内脏器官功能和提高机能,增强人体的适应能力和免疫力,还能调适心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追求身心满足和感情愉悦的同时,营造一个安宁闲适的“精神家园”,平衡心理,稳定情绪,抑制紧张,舒解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重新回到良好的状态,使人感到舒畅和快乐。[8]
政府在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公众参与体育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民生工程,要求设施比较齐全,项目比较丰富,机制比较灵活,服务比较周到,真正让民众享受体育发展的成果。前提是政府尊重和实现公民享有体育权利,尽量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 ,使所有公民在体育享受上各得其利,在体育活动上各得其所,在体育创造上各尽其能。政府建设体育公共服务系统的核心任务是统筹、组织、协调、配置社会公共体育资源,向市民提供基本的体育公共服务及体育产品,以保障市民体育权利的实施。在这个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同时,通过社会化运作机制吸引民间力量参与,如调动社会团体、中介服务机构、社会企业等资源,逐步形成政府管与社会办相结合、行业自律与中介服务机构相衔接、重点推进与全面普及相协调的体育公共服务组织体系。体育生活化必然要走社会化道路,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如北京自2009年举办体育大会开始,对有潜力的社团给以经费支持,一年300万元,连续三年共900万元。同时召开社团工作会议,提高组织管理者的组织管理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可以说,全民体育生活化是体育强国的一个具体体现。为实现体育生活化而努力,实际就是为建设体育强国而奋斗。
[1]梁晓龙.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5(4):17-20
[2]人民日报[N],2008-10-21
[3]新民晚报[N],2010-05-08
[4]梁晓龙.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5(4):17-20
[5]曹湘君.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初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5(4):26-30
[6]张振龙,于善旭,郭锐.体育权利的基本问题[J].体育学刊,2008(2)
[7]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统计分析报告[EB/OL].[2007-06-01].http:// www.csh.edu.cn/index.asp
[8]刘一民.余暇体育——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3(3)
Research on the Way of Introducing Sports to Life
GAO Shan-qing1,Situ xiao-hua2
(1.Shanghai Sanda University,Shanghai 201209,China; 2.Guangdong Industry Technical College,Guangzhou 510300,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interviewing,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study the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nationwide fitness campaign in China.It discusses the ways of introducing sports to life and puts forwards four ideas to realize the aim.
nationwide fitness campaign;life-style;way
G811.4
A
1007-323X(2010)06-0034-04
2010-08-15
高山青(1977-),河南息县人,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社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