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英俊,石仁慧
(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衢州 324000)
原发性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物理性荨麻疹,通常表现为接触冷水、冷空气或进凉性食物后局部皮肤突发红色水肿性风团、红斑,伴瘙痒。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复发率仍较高。本文采用桂枝汤加减方联合咪唑斯汀治疗寒冷性荨麻疹患者48例,并与单独使用咪唑斯汀的48例进行了对照,取得较满意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09年11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原发性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患者96例,入选对象临床症状典型,贴冰试验阳性,符合原发性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诊断。将入选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其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12~61岁,平均32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18个月。对照组48例,其中男20例,女28例;年龄15~66岁,平均28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15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咪唑斯汀(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10 mg,1次/d,同时给予桂枝汤加减方口服(处方:桂枝10 g,麻黄 10 g,仙灵脾 10 g,枳壳 10 g,僵蚕 10 g,白芍 20 g,黄芪20 g,甘草6g,生姜皮6g,威灵仙10 g)。由本院韩国自动煎药机煎成水剂,取300 mL,真空包装,每袋150 mL,1袋/次,2次/d。对照组仅口服咪唑斯汀10 mg,1次/d。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进行疗效评价,临床治愈患者随访8周观察皮损复发情况。
1.3 疗效判断标准 疗效观察指标采用慢性荨麻疹4级评分法[1],依据瘙痒程度、风团数目、风团大小,按无、轻、中、重度分别记为0、1、2、3分。计算每次观察时的总积分,再根据总积分下降指数判定疗效。积分下降指数(SSRI)=(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痊愈为积分值下降≥90%,显效为积分值下降≥60%,好转为积分值下降≥20%,无效为积分值下降<20%。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1 症状体征积分改善情况 两组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各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体征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均值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均值比较(±s)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组别数48 48治疗前6.54±1.05 6.36±1.33治疗后1.66±1.20 2.57±1.79 t P 21.20 11.77<0.01<0.01
2.2 疗效情况 见表2。治疗组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P<0.0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复发情况 停药随访8周,治疗组有4例(4/26)复发,复发率15.38%;对照组有10例(10/18)复发,复发率55.56%;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P<0.05)。
原发性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西医以抗组胺药治疗为主。尽管服药期间症状可控制,但停药后易复发。中医根据其表现舌淡苔白、脉浮紧,风团色泽淡红,风吹或遇冷后症状加重,认为其病机是平素体虚、卫表不固,风寒之邪外袭、郁于皮毛肌腠之间而发病[2]。故治疗宜固卫和营,祛风散寒。桂枝汤方中桂枝解肌发表、扶助卫阳,白芍益阴敛营,配以甘草是调和营卫的经典方。方中麻黄、生姜皮温阳散寒,枳壳行气破积祛风之功效,而选加黄芪、仙灵脾既能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以治标,又能温补脾肾以治本;僵蚕功善祛风、除瘙痒,威灵仙祛风湿、通十二经络,有宣通疏导之能,诸药合用,共奏固卫和营、祛风散寒之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桂枝汤加减联合咪唑斯汀治疗原发性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能能快速缓解和消除患者的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咪唑斯汀组,且复发率低。在用药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好,可供临床应用。
[1]刘玲玲,朱学骏,姜薇,等.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随机双盲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6):306-309.
[2]武水斗,伊书红.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5,12(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