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对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影响分析

2010-12-04 06:58屠火明张开江成都大学成都610106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3期
关键词:重点高校大众化师德

□屠火明 张开江 [成都大学 成都 610106]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对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影响分析

□屠火明 张开江 [成都大学 成都 610106]

师德建设在当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历史性跨越中,地方高校扮演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主力军的角色,在生源质量、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用型教学和科研的特点更为突出,教学资源不足对人才培养影响更为显著,这些变化对地方高校师德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高等教育大众化; 地方高校; 师德建设; 影响

经过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迅速实现了由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变,仅用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实现大众化目标的历史性跨越中,地方高校扮演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主力军的角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一定意义上,地方高校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和质量,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上世纪末高校大扩招以来地方高校的发展情况看,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在这种迅速扩张的形势下,在获得空前的发展规模和极大的发展速度,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问题的出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前所未有的困难。致力于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也成为当前地方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在影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师德建设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师德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力,也是地方高校内涵建设极其重要的方面。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地方高校在生源质量、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资源不足对人才培养影响的问题较以往更为突出,这些变化也对地方高校师德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生源质量的变化对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影响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地方高校承担了本科层次扩招的绝大多数任务。国家教育部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2008年达到23.3%。1998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仅为108万,2009年则上升到599万,11年中扩大了5倍多,增量中的绝大部分为地方高校承担。这使以部属高校为主的重点高校与以地方高校为主的一般本科院校的录取分数差距进一步扩大。与扩招人数增长相对应,重点线(一本线)与一般本科线(二本线)的差距与上世纪末扩招前相比较,也显著地增大了。虽然一次性的高考入口成绩并不是唯一的生源优劣标准,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群体的学业能力水平。扩招带来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和生源质量的相对下降,有调查表明,大部分高校教师认为扩招后入学的学生素质与扩招前相比明显下降了[1]。这造成地方高校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越来越不同质,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在生源基础、生源结构等方面呈现出比重点高校更为复杂而多样的特征。或者说,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地方高校与部属重点高校之间的生源质量差距明显加大,这也使地方高校与重点高校在教学与学生管理、实践教学安排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教育质量观来看,即便在扩招后,部属重点高校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精英教育的内涵,而地方高校则更多体现出一种大众化教育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这种质量观最深刻的变化在于它的多样性,学校的类型、层次以及学生的程度、对教育的需求等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多样化的教育观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强调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多元化的质量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坚持教育质量标准的相对性和多元性,注重人的发展、人的成长,突出人才的多样性、层次性和教育发展的特色化,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使更多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这也使地方高校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需求的影响,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实现角色的转变,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知识的垄断者转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2]。

二、师资队伍现状对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影响

优质的教师资源是一所高校赢得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不竭源泉。与部属高校相比,扩招后,地方高校扩大办学规模与保证办学质量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这集中表现在师资队伍的状况上。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地方高校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上看,教师数量增长远远滞后于学生规模的增长速度。教师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仍较为突出[3]。由于扩大办学规模,地方高校的生师比例过大,专任教师缺口增大,结构性短缺问题已严重超出合理范围。有统计表明,扩招后,我国普通高校校均办学规模已超过万人,2万学生规模的地方高校为数不少。全国高校平均师生比超过了191∶。不少地方高校师生比更高,有的专业师生比达到401∶以上[4]。而扩招前的1998年,我国高校平均生师比为11.61∶[5]。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和一些边远地区的地方高校,师资不足问题相对更为严重,存在不同程度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优秀人才缺乏等问题。相当多的地方高校在师资质量这一核心指标上难以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合格的水平。拥有数量足够、质量优良的教师队伍以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关乎地方高校成败的战略问题[6]。由于师资紧缺,为保证教学运行,地方高校不得不加大教师教学工作量,教师疲于应付教学任务,工作压力增大,严重地影响了教师对教学质量的思考,对科研项目的投入程度和业务的进修与提高。繁重的教学压力也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越来越少,传统问答式、讨论式教学已经被大班集体授课和陌生化的师生关系所取代。学术理想逐渐被工具主义所取代,人文精神让位于技术主义,教师“传道”功能弱化,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下滑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另一方面,为了缓解师资数量不足引发的矛盾,各地方高校加大了师资队伍引进的力度,教师数量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以新毕业硕士生、博士生为主体的大批年轻教师进入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年轻化趋势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地方高校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已近50%,有的学校远远超过了这个比例[7],青年教师正逐渐成为地方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生力军。青年教师总体上学历较高、知识面广、业务性强、思想活跃,但多元文化的成长环境使部分青年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待加强,教师的基本技能和职业操守有待提高,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授课质量不高、教学能力不强、教学反思能力低等问题。而地方高校在进人标准的把握上,也多注重学历层次和学术能力,轻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这加剧了师德滑坡的可能。这一问题与扩招现象两相作用,使地方高校师德问题突显。此外,地方高校在工作环境、发展平台和生活待遇等方面总体上弱于部属重点高校,加上部属重点高校在吸引人才方面强大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大量的地方高校特别是区域位置较为偏僻的地方高校中高层次人才纷纷外流,这都对地方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应用型教学和科研对地方高校师德的影响

高等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尽管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包括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在内的高校功能在不断增加,但人才培养始终被认为是高校最为基本的职能与任务,是高校的本体功能。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一个较为普遍的事实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导向下,各高校为获得更大的的竞争优势,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高度注重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和科研实力的提高。通过设立学术骨干教师岗位津贴、科研成果奖励、高水平学术论文嘉奖、政府科研项目学校配套支持等政策,促进科研工作快速发展。在这种政策引导下,教师普遍集中关注于自身学术水平的提升,无形中忽视了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无法协调发展,形成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相对落后于科研能力发展的局面,多数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成为事实[8]。这不仅在重点高校,在地方高校表现也较为突出。地方高校主要以应用型为特征,这种应用型体现出地方高校在功能定位方面的特殊性:第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学科可培养专业研究生;第三,以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研究[9]。这种应用性特征对地方高校教师的素质结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也赋予了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不同的含义。

相比研究型的部属重点高校,地方高校多是教学型高校,少数是教学研究型高校,且合并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占到绝大多数,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虽然也有越来越多的重点高校提出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但同样是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与重点高校应用型人才也有所区别。部属重点高校多把人才创新的层次定位在知识的原创性上,地方高校更侧重于“专业教育”的职能,把人才创新的层次定位在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的层次上,以培养为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这种人才培养类型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学与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也对地方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提出了与部属重点高校教师不同的专业道德要求。具体来说,要求地方高校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前提下,在专业理论上具有宽厚基础,有丰富的生产或工程一线实践经验,在专业技能上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多样化的人才能力要求。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地方高校教师还应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但相比科研,对教学的要求总应是第一位的。科研工作不仅要结合教学开展教育规律和方法研究,还要承担起为推动和发展区域社会生产力服务的应用性科研任务。而积极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理应成为对地方高校教师专业道德要求的另一重要方面。

四、地方高校教学资源条件对师德的影响

与国家部属高校相比,总体来说,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投入明显低于国家对部属高校的投入。部属重点高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接受中央与地方的双重投资,依靠其知名度与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能够赢得社会上不少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投入。地方高校的教育投入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各地方政府重视程度的差别,地方高校获得来自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较小,地区及社区的支持也较少,普遍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建校时间相对较短等历史原因,许多地方高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底子较薄,自身在科研或社会服务方面的经费筹措能力有限,现有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与条件达不到办学评估的指标要求,满足不了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扩招以后,各地方高校都十分重视教学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扩大规模,争上层次,改善自身办学条件,以期提高自身综合办学实力,这导致办学经费需求大幅增长,办学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另一方面,办学规模短期内成倍扩大使地方高校与部属重点高校生均教学资源的差距进一步加大。有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一流高校的校均收入达到20亿,而普通地方本科和地方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均收入仅分别为1.9亿和0.5亿[10]。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使基本的教育质量和正常的教育秩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学校在人才引进、申请专项、科研合作和贷款引资等诸多方面处于劣势,这已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一大“瓶颈”。教育资源等条件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高校的专业教育,这也对地方高校教师教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看到,高校提供给学生的专业教育仅仅是未来生活的一方面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还在于使高校生获得非专业方面的养成,即人文素质。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地方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的事实,地方高校教师背负着更大的育人之责[11]。地方高校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素质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意义尤为深远,这又体现为对地方高校教师专业道德中人文精神的要求。

事实上,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然而,师德建设的成效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对师德的要求相比,仍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新形势下加强地方高校师德建设任重而道远。如何根据时代的特点和要求,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转型期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特点,把握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规律,明确师德建设的重点,提高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水平,对地方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1] 谢安邦. 高校扩招后教学质量调查与分析.教育发展研究[J]. 2005,(8):84-88.

[2] 邢永富,吕秋芳.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吴淑娟,黄燕洁. 地方高校教师资源状况及管理缺陷分析[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97-99.

[4] 张应强,肖起清. 中国地方高校:发展、评价与问题[J].现代高校教育,2006,(6):1-4

[5] 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09-10-03].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48/info948.htm.

[6] 周富强. 转型期地方高校的战略变革管理——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教育学报,2006,(4):74-81.

[7] 许青云. 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09,(14):90-91.

[8] 吕海涛. 地方高校教师的“培养”与“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78-79.

[9] 潘懋元. 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7-8A):34-36.

[10] 鲍威. 中国地方高校为何滞后?[EB/OL]. [2009-07-03].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7358.

[11] 杨继昭. 地方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其培养[J]. 社会科学论坛,2003,(4):74-76.

Influence Analysis of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on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Morality of Local University

TU Huo-ming ZHANG Kai-jiang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6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morality has special and important effect on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y. In the historic jump of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local universities play the roles of main force on high education scale expansion.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the population and structure of teaching staff have been greatly chang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applied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have been more con-spicuous, and inadequate resources of teaching has remarkable influences on talent training. All those factors have influence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morality of local university deeply.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local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morality;influence

G647

A

1008-8105(2010)03-0101-04

编辑 刘 波

2010 − 03 − 30

成都市社科规划2010年项目阶段性成果.

屠火明(1963 −)男,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成都大学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张开江(1970 −)男,硕士,成都大学学校办公室.

猜你喜欢
重点高校大众化师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俄罗斯政府向21所重点高校拨款99亿卢布
社会正义视野下我国重点高校学费制度之审视与设计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大学通用英语课程存续的必要性——一项基于西部某重点高校的实证研究
湖南省重点高校研究生教育结构研究———基于结构偏离指数模型的实证分析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