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①——关于斯密原理、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与赫维茨机制设计理论的比较研究

2010-12-04 05:31钟晓敏
财经论丛 2010年1期
关键词:斯密个人利益市场机制

钟晓敏,高 琳

(1.浙江财经学院财经科学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西方市场经济已走过200多年的历史,目前为止,市场经济代表了人类发展史上最高一级经济社会运行方式。亚当◦斯密开创的市场经济理论发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两个奥秘并把它理论化,一个是 “经济人”,一个是 “看不见的手”。前者是对经济主体行事动机的高度抽象,后者是 “经济人”的行事规则。透过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所走过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基本上是按照斯密的理论体系运行的。在理论上,后来的经济理论发展 (继承和革新)极大地汲取了斯密的思想精髓。在当代,198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南和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维茨等人的理论成就本质上即是对斯密经济思想的领悟和发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善斯密理论体系的经济学方法。本文将回顾这些杰出的经济理论的思想和研究思路,并剖析两次获诺贝尔奖的经济理论与斯密经济思想的内在联系,从而再次证明斯密市场经济理论的开创性贡献,揭示这三个理论都一脉相承地秉持了试图将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达到激励兼容的理论信念。

一、亚当◦斯密经济思想概述

亚当◦斯密 (1723~1790)的全部经济学学术思想都浓缩在他的两本巨著中——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 (下简称 《国富论》)和 《道德情操论》②国内外学者在论述和评价斯密的经济理论时,往往只关注他的 《国富论》,事实上,斯密在 《国富论》中的一些重要观点是建立在 《道德情操论》的论证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要了解斯密的全部经济学学术思想,理应把 《道德情操论》也纳入视野,下文的分析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其中 《国富论》的理论体系非常丰富,但就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这一研究对象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全书第一、二篇的分工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这是斯密学术思想的聚焦点。

《国富论》的第一篇第二章,在论及分工根源于人类的交换 (交易)倾向时,斯密说道:“……人却不然,人几乎时刻都需要同胞们的帮助,而且这种帮助如果完全寄托在同胞们的仁慈上,那就只能是徒劳了。如果能通过激起他们的私心而博得他们的欢心,向他表明满足他的要求也就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那就更奏效。任何人要和别人进行一项什么交易,他都会这样提议:你把我想要的东西给我,那么你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我们决不能指望从屠夫、酿酒师或面包师的仁慈中获得我们的午餐,而只能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中获得……决不要谈论我们自己的需要,而要谈论他们的利益”[1]。这段精彩的论述向我们展示了斯密经济理论体系的第一块基石—— “经济人”的核心内涵利己主义①“经济人”内涵包括利己性和理性原则两个方面,但本文的分析主要落脚在利己性上。。斯密对利己性的论述立意非常高,他的逻辑是:文明社会里一个人要生存下去必须获得同胞的合作与支持并让这种合作与支持永续,而这种合作与支持单单指望同胞的仁慈是不可靠的,唯有承认人是利己的,人出于自利的动机参与交易 (通过契约、以物易物、买卖)来获取绝大部分的生活需要,而为了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人们又自然而然地分工,从事各种劳动,生产出各种生产生活用品,于是创造出了私人财富和社会财富,就这样人们相互之间达到了合作与支持。在斯密眼里,利己性在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不过,在 《国富论》的论述中,人的利己性似乎是 “外生”的,斯密论证了利己性在文明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却没有论证 “为什么人具有利己性”这一更深层次问题。其实斯密在他的 《道德情操论》已作了详细论证,斯密把人与生俱来的利己性归结为 “人普遍对财富和地位所能带来的愉快 (满足、幸福)存在一种幻觉,为追求这种幻觉,人们不得不含辛茹苦以维持现有的地位或倾注心力增加自身财富、提高地位”[2],正是这种内在的心理动因促使每个人在经济社会交往中以利己性作为首要的行为准则。

那么,对于竞争性的市场经济社会,这种出于自利动机的市场交换 (交易)可不可靠?持不持久呢?斯密在论证 “经济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时十分强调市场秩序的协调作用。《国富论》对此有段经典表述:“每个人竭力尽其所能地把他的资金用于生产具有最大价值的产物。每个人必然会尽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可能地增加,他通常并无意去促进公众的利益,也不知道他促进了多少……他所追求的只是他个人的所得,而在这一点上他就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总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牵引着去促进一个他全然无意追求的目的。而且也并因为他没有任何这种意图,就对社会更加不好。他在追求个人利益时,时常比他真心实意地促进社会利益还更加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公共利益”[1]。从这段话可看出,尽管斯密把每个人的自利性置于很高的地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的自利是无限的、不受约束的,那么,怎么约束又不挫伤人的积极性?斯密本人对 “自然秩序”十分尊崇,因此他希望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应遵守一个 “自然秩序”,在这个秩序下,首先每个人仍然具有很大的积极性去参与经济活动,同时又能够把自利保持在适宜的限度以关注到社会公共利益。斯密认为这个秩序不在别处,就在市场之中,竞争市场机制就是这个 “自然秩序”②斯密本人只论述了“看不见的手”和“竞争”的利处,他并没有明确提出 “市场机制”,但就其实质来说,“看不见的手”即是市场机制,这也是经济学界的定论。,人们置身其中浑然不觉,因此,他称之为 “看不见的手”。在 “看不见的手”的协调下,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会一步一步趋向均衡。就这样,斯密巧妙地把这只 “看不见的手”与 “经济人”汇合,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每个人获得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国家财富,促成了社会公共利益,这也正是斯密经济思想的精髓所在。

亚当◦斯密试图用他的理论体系解释并指导市场经济社会的运行,“经济人”通过市场交易,既达到了个人利益,又在 “看不见的手”的协调下促成了社会公共利益。事实上,此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两百多年的经济运行确实验证了斯密的理论体系,尽管这个验证不是严格的。基于斯密理论体系在市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笔者称之为 “斯密原理”,它包含环环相扣的三个方面,第一个是 “经济人”,第二个是 “看不见的手”的协调 (通过竞争市场机制),第三个是结果,即同时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二、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① 之所以这样命名,除了公共选择理论主要由布坎南开创的原因外,笔者更深的用意在于使全文体系一致,因为只有布坎南的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他对 “斯密原理”的领悟和扩展。:对 “斯密原理”的一次重要扩展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通讯稿中提出,布坎南将人们从互相交换中获益的概念应用到政治决策领域并奠定了宪政经济理论,授予其本年度的诺贝尔奖,以表彰他在公共选择理论或新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先驱性贡献。

布坎南自己曾界定了公共选择理论的两项中心要素:一是所谓的 “经济人”模型;二是将政治视为交易的概念[3]。对于第一个要素,布坎南认为家庭和企业中追求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自利个人同样也是政治系统中的成员,很难让人相信政治市场中的这些人能够放弃 “自利”而全心全意投入到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社会工程去。对个人选择行为来说,他认为:从市场和政策相互关系得到的预测结果的差别,来源于这两种体制的结构差别,而不渊源于人们在扮演不同的体制角色时在动机方面有所转变[4]。可见,布坎南立足于个人,把研究视角建立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的对比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着手,即对人性一致的理论认识和推断以及大量的现实观察的基础上,深黯斯密的 “经济人”普遍性意义,基于此,布坎南在他的研究领域中首先把斯密的 “经济人”范式移植到政治市场,以此作为他的理论出发点,从而完成了对 “斯密原理”的第一步继承和拓展。

尽管引进了 “经济人”,但是布坎南发现 “经济人”在政治市场还是有着与在经济市场不同的特点。众所周知,自斯密之后,用以描述家庭和企业在经济市场中交互行为的基础是存在一个庞大的产权自愿交换,自利的个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平等的交易,这也是 “斯密原理”得以运行的基础性条件。然而,在将政治视为交易的情境下,现有的政治市场并不能保证这些交易是自愿、平等自由的,因为现实中的政治强权使得政治家、行政官员与公众相互之间的不对等交易、强迫交易经常出现。换言之,政治市场天生就存在交易功能的缺陷。于是,布坎南试图修复这个缺陷,恢复政治市场的参与者具有经济市场的参与者那样的平等交易地位。

有了对政治市场交易功能残缺的认识后,布坎南对 “斯密原理”的第二处继承和发扬集中体现在他对市场协调性的深刻理解并运用到政治领域。为了保证理论的严密体系,既然政治市场引入了“经济人”,那么按照斯密原理的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在 “看不见的手”的协调下,“经济人”的自利行为会自动促成社会公共利益。建立在这一逻辑上,布坎南对市场的协调性极为重视,他曾回忆说:“1946年2月中旬左右……我第一次能够用市场经济秩序的原理来思考问题……我把这种转变归功于奈特的教导,但他从未能摆脱配置——极大化的典范,这种典范会分散我们对协调典范的注意力,而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后者才是经济学的中心所在……并将之提升为我整个学术研究生涯中的中心思想”[3]。这种独一无二的敏锐性加上他的政治学学习背景以及 “机缘巧合”②这里说的“机缘巧合”即是指1948年布坎南在芝加哥古老的哈珀图书馆的积满灰尘的书库里发现了威克塞尔那篇未被人们所知和未经翻译的论文 《财政理论研究》(1896年)。,布坎南很快就把他的研究着重放在了政治市场的协调性上,他急切地希望能找到一种政治秩序 (政治决策的制度性结构)来协调每一个自利的人的行为。布坎南曾明确地表达了这一见解:“人们要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因而,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尽可能按照亚当◦斯密所描述的经济秩序的方式来建立或重新建立一种把个人自利行为引向共同利益的政治秩序”[5]。

建立在以上两点认识和领悟的基础上,布坎南建立了宪政经济理论,他寄希望寻求一种宪法秩序 (规则),以保证政治市场的交易是自愿、平等和自由的,保证个人从自由交易中获益的同时也约束政府行为,并论证了这套规则唯有全体参与者的一致同意才符合每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准则。布坎南援引经济市场的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一致同意的妙处:苹果和柑橘的交易中,要使交易产生的再分配对双方都增值的话,必须先就交易条件取得一致同意,由第三方或其中的一方强制进行的交易均不能满足 “个人主义”的增值标准[6]。布坎南认为,在宪政约束下,政治的基本任务是提供法律框架,在框架内个人可以从事一般事业,从中寻求他们想寻求的更大价值而不产生公开冲突[6]。按照他的这种观点,政治过程主要就成了人们为了相互利益而提供合作的一种途径,论述到这,我们再次惊讶地发现,布坎南的理论见地与前文中引述斯密对人们自利的交换倾向的细致观察是多么一致,政治上的合作与支持同样是基于每个人的自利行为,同时一致同意的宪法秩序犹如 “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个人利益,从而促成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从引入 “经济人”范式到宪政经济理论,布坎南真正地遵循了 “斯密原理”的思路 (尽管他一再强调他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认识得益于奈特的教导,但无可辩驳,他的整个研究思路继承的是斯密的经济思想),他试图寻求政治市场 “一只看不见的手”(宪法秩序)激励这些 “经济人”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

三、赫维茨机制设计理论① 与前文类似,主要是考虑赫维茨开创了机制设计理论,正如下文指出的,赫维茨、马斯金和迈尔森共获200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事实上,活跃于这一领域的经济学者还有许多。:对 “斯密原理”的现代解释、证明与完善

2007年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利奥尼德◦赫维茨 (Neonid Hurwicz)、埃里克◦马斯金 (Eric Maskin)和罗杰◦迈尔森 (Roger Myerson),以表彰他们在创建和发展 “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自从亚当◦斯密奠定了市场经济理论后,西方世界的经济几乎是按照 “斯密原理”运行的,因此,“斯密原理”所刻画的竞争市场体制成为西方世界的绝对主流选择。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大危机之际,引发了理论界一场关于市场机制与中央计划孰优孰劣的“社会主义大争论”。这场争论对机制设计理论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引出了该理论的两个核心元素 (信息和激励)。在经济学界,自斯密以后,特别是瓦尔拉斯开创了一般均衡理论以来,信息和激励被想当然地认为是内含在竞争均衡的价格中的[7],所以说,这场争论提醒人们重新从信息和激励的角度来认识竞争市场机制。赫维茨1960年代开始研究机制设计问题时,先后在他的两篇重要论文中把机制定义为一种信息系统[8]并引入了 “激励兼容”的概念[9],从而奠定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研究框架。该理论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对于任意一个设定的目标 (诸如社会福利、效率、公平分配等),在个人拥有私人信息、以自利行为进行自愿、公平交易下,能否并且怎样设计一个 (最好的)机制使得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目标激励兼容。机制设计理论大到对整个经济制度的设计,小到对某个经济活动的设计,当然,我们讨论的对象是对整个经济制度的设计。

对于竞争市场机制,斯密的思路是:这个机制是一个 “万能的上帝”②按照机制设计理论,既然是设计肯定有一个设计者,但是,基于我们的设计对象是覆盖西方国家的竞争市场机制,现实中找不到一个直接对应的设计者,故而笔者虚拟了西方人信奉的 “上帝”作为该机制的设计者。为人类设计好的,在这个机制的作用下,每个人以自利为导向的经济行为既达到了个人利益又促成了社会公共利益,而这个社会公共利益正是 “上帝”所要的目标。尽管斯密对竞争市场机制有很精练的文字论证,但是,在那个时代,他不可能给出严谨的数学证明。然而,借助现代数学工具和博弈论,机制设计研究者给出了它的现代解释与证明。

遵循哈耶克等人在社会主义大论战中抨击中央计划经济信息劣势的观点,研究者首先证明了竞争市场机制是信息运行成本最小的经济制度,这主要归功于赫维茨[9]、乔丹[10]、田国强[11]等人的研究工作。然而,在揭示中央计划经济信息劣势的过程中,赫维茨 (1972)发现经济制度中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激励兼容,因为即使是社会主义能够解决信息分散问题 (如市场社会主义经济),但激励兼容问题仍然不能解决。既然中央计划经济激励兼容问题如此明显,赫维茨自然把目光转向了竞争市场机制,在竞争市场机制中,每个自利的参与者真的会如斯密所述那样把自利和共利有机结合起来吗?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市场失灵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但理论上的数学证明,赫维茨(1972)是从机制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出发的,即经济中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者必定有动机隐藏自己的真实信息或者报告错误信息,从而阻止了帕累托最优结果实现①在机制设计研究者的研究中,他们用帕累托最优标准来表示设计者的设定目标,我们可近似看作是社会福利 (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

赫维茨的研究表明竞争市场机制的激励兼容功能是不充分的。于是,机制设计研究者开始研究如何从机制设计的角度弥补竞争市场机制这个缺陷。这方面,迈尔森的显示原理[12][13][14]起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显示原理表明,在为解决某一问题而寻找一个最优的可行性机制时,一个直接机制将大大简化问题的分析。当研究者将研究重心转移到如何设计一套机制以解决市场机制的激励兼容功能缺陷后,一系列的经济学文献表明,确实可以设计出相应的机制,在人们的自利行为下,能够达到既定的经济社会目标。随着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如马斯金的执行理论),它已被广泛用于设计拍卖、双边贸易政策、公共政策 (如规制、审计)以及社会选择 (如投票程序)等,在发展中国家的法规制定,知识产权以及对农民和中小企业主的激励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也显示出了巨大魅力。可以说,现今的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范围已大大拓宽到非市场领域,它试图在个人决策和公共部门决策上都能够设计出促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激励兼容的机制②注意,机制设计者的设定目标在不同情况下肯定有差异,但我们认为其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即使设计者是自利的政治家或者行政官员时亦如此,只要我们用本文第三部分中论述的布坎南的宪政经济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的话就不难理解了。,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前文所讨论的布坎南的宪法秩序也是一种民主政治决策机制设计,机制设计研究者的这些努力不知不觉地把斯密经济思想的精髓大大扩展到了政策以及政治体系中。

总之,从机制设计的角度来看,竞争市场机制在信息运行方面总体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它的激励兼容功能可能并不是斯密想当然认为的那样完美。机制设计理论运用精深的数学和博弈论的成果对人们业已存在的 “市场失灵”的认识给出了严谨的现代证明,更重要的是,机制设计理论能够设计相应的机制来弥补竞争市场机制的缺陷。可以说,机制设计理论为 “斯密原理”的完善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潜在手段,它大大增强了同时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可能性。

四、述评性结论

亚当◦斯密在18世纪指出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原理,他为人们的经济活动建造了一座桥梁,一端搭在 “经济人”上,另一端搭在 “社会福利”上[6]。而当今两次重要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一个是为了使政治市场能够复制 “斯密原理”而沿着斯密的思路进一步的探索所做出的成就;而另一个则不但对 “斯密原理”给出了现代解释和证明,更为重要的是对 “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不充分的情形下,给出了如何设计出激励兼容经济机制的方法,极大地弥补了竞争市场机制的缺陷。

透过理论上的一脉相承,我们不难发现,这三个理论深刻地体现出了西方社会的基本哲学信仰和伦理观念,他们力图把自然世界 “和谐有序”的观念拓展到人类社会、契约精神、对个体的充分尊重以及对文明的追求 (反映在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上)。倘若我们立足于一个十分宏大的层面上,隐约可见这三个理论似乎在为现代社会的运行设置一套准则: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最主要、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无非是通过经济和政治这两个载体发生的,数以亿计的人参与在这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场中,人与人之间进行经济社会政治交往,而基于个人利益的经济社会政治交往犹如社会的发动机,它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人们又可以控制 (设计)这些发动机使它们的运行保持在适宜的限度内。许许多多、纷繁复杂的个人利益相互作用促成了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增进反过来又促使人们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经济社会政治活动,整个社会由此迈入一个更高层次的社会公共利益状态,如此,整个人类社会在 “个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更高层次的个人利益——更高层次的社会公共利益……”这种利益转换循环状态中前进,看似不文明的行为,却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这就是这三个理论试图揭示的奥秘并给予我们的启示。

[1][英]亚当◦斯密,谢祖钧译.国富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9,295.

[2][英]亚当◦斯密,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23-230.

[3]伯烈特◦史宾斯,黄进发译.诺贝尔之路:十三位经济学奖得主的故事[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201.

[4]王宏昌,林少宫.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 (增订本)1969-1986[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66.

[5]Buchanan J M.,1991:Constitutional Economics,Cambridge:Basil Blackwell:42-43.

[6][美]詹姆斯◦M◦布坎南,吴良健等译.自由、市场和国家 [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32,249,260.

[7]龚强.机制设计理论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3):110.

[8]Hurwicz L.,Optimality and Informational Efficiency in Resource Allocation Processes[A].inArrow,KarlinS,eds,Mathematical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27-36.

[9]Hurwicz L.,On Informationally Decentralized Systems[A].in Radner and McGuire,Decision and Organization[C].North Holland,Amsterdam.1972.

[10]Jordan,J.S.,The Competitive Allocation Process in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 Uniquely[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 y,1982,(28):1-18.

[11]Tian,G.,A Unique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cy of the Competitive Mechanism in Production Economies,Mimeo,2000.

[12]Myerson,R.,Incentive Compatibility and the Bargaining Problem[J].Econometrica,1979,47(1):61-73.

[13]Myerson,R.,Optim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in Generalized Principal Agent Problems[J].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1982,11(1):67-81.

[14]Myerson,R.,Multistage Games with Communication[J].Econometrica,1986,54(3):323-358.

猜你喜欢
斯密个人利益市场机制
以市场机制推动自愿减排 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建设有序推进
亚当·斯密的人力资本思想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与市场分工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严复与亚当·斯密税收思想比较研究
我国排污权交易存在的的问题与完善市场机制
漫画哲理
亚当·斯密传记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