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红
(北京联合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101)
多校区大学德育工作机制研究
马俊红
(北京联合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101)
通过对多校区大学的介绍,提出了多校区大学德育工作运行机制应该创新,主要包括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创新,解决了多校区大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机制怎么合理高效运行的问题。
多校区大学;大学德育;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
多校区大学一般由原有的多所学校合并或单一大学因规模扩张而形成,无论是合并型、扩张型还是两者兼备型,都存在着原有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的解体与重构。由于参与重构的各个学校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和组织制度,德育工作的体制和运行也会存在不同和差异。因此,建立一个适应多校区条件下的德育工作运行机制,成为多校区大学德育工作的首要问题。
机制一词的原意是指机器运转过程中,构成该机器的各个零部件由于某种机械原理而形成的因果关系和运转模式。机制是从动态角度出发去研究、分析构成某研究对象结构模式的各相关要素的因果关系,以及引发该研究对象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运行状态。
多校区大学德育机制主要是指多校区德育工作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规律性的运行模式。在研究多校区德育运行状态及其发展规律中,引用机制这一概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德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某种德育现象的直接与间接的因果关系,发挥功能的作用方式,影响其工作效果的各构成要素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各相关要素对德育工作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原理。
多校区大学的德育工作运行机制是一个整体系统,该系统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从多校区大学德育发生、发展、变化的实际过程出发,可以将多校区大学德育机制划分为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四个机制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不断地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积极探索和构建多校区大学德育机制,可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16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多校区大学“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
动力机制是指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德育活动的动机和需要,属于隐性机制,分为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要做好多校区德育工作,必须研究主体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通过对需求的研究,科学地预测引起该行为的动机,正确引导主体的道德行为。需要激起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内驱力,是动机和行为的基础和源泉。多校区大学学生的需求有以下几点:职业发展需求、心理需求、竞争的需求、完善的需求、交往的需求、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等。认真分析学生的需求,是开展多校区德育工作的基础,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要认真分析,科学认识学生的需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实现个人需要、社会需要和国家需要的有机统一。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与专业相结合、与应用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实践,努力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熟练应用能力;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校德育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为中心,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全面实施“以德治院”,以完善德育工作体制和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着眼于工作内容、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着眼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着眼于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增强德育实效,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激励机制是指学校通过有目的的外界刺激,使多校区大学德育工作者的内在动因发生强化效应,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德育工作者开展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运用激励机制是多校区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学校可以运用各种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各个分校区开展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通过典型引导,大力树立德育工作先进典型,形成各个校区争当先进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创新学校内部人事、分配制度和管理体制。学校在评价一个教职工的工作成绩时应真正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不只要看他的教学成果,还要看所授课学生的思想状况,避免造成教师只管教学不管教育。学校应坚持目标导向,在一定时期内规划和制定德育的总目标,经过目标分解确定不同岗位德育工作者的个人目标。学校应对分校区各个学院加强监测与绩效评估,监测和绩效评估环节是对德育工作者德育的实践活动、行为方式、绩效价值进行监测和评估的动态过程。评估之后,要对分校区各学院进行信息反馈,使奖励与绩效挂钩。对有特殊贡献的德育工作者应通过职称晋升、授予荣誉称号、加薪等方式进行激励,从而促进各个分校区开展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控制机制是指学校组织体系为了完成德育目标,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目标、内容、效果和价值观念进行引导、调节、制约和管理的运行过程,它是达到德育目标的有规律的作用模式。多校区大学德育控制机制主要由控制手段、控制对象、控制过程三个部分组成。控制对象主要是各分校区德育工作者。
控制机制主要有四个环节,即决策环节、实施环节、监控环节和反馈环节。首先,决策环节就是学校领导和校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的规范、条令、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等。其次,实施环节主要由各分校区根据自己的专业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渗透正确价值观、政治观和道德观的基本实施环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都是德育的实施环节。再次,监控环节主要是指总校区对分校区的监控和分校区德育管理部门对自己德育工作的监控。管理部门要定期深入德育一线了解情况,通过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深入学生宿舍等方式了解各分校区德育工作情况。最后反馈环节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沟通的过程,分校区要将德育实施的效果及时反馈到总校区以便总校区及时调整工作目标和方案。
北京联合大学作为有30年分散办学历史、下属多个法人学院的多校区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多校区大学德育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在德育机制运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控制机制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具体是:首先从整体上确立了“统一目标、统一机构、统一制度”的原则和“学校规划、学院实施、加强交流、优势互补”的指导思想,坚持集权与分权的统一、分层与扁平的统一、条管与块管的统一;其次在具体操作上逐步确立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德育工作控制机制:一是明确权责、调动各方,学校立足于总体规划、大型活动、关键项目和队伍建设,学院负责具体实施、小型活动、常规管理和日常教育;二是构筑平台、带动各方,建立各学院德育工作或某项工作在校一级的交流、沟通平台,让各学院同台竞技;三是强化评估、推动各方,定期对各学院德育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或不定期对某一项工作进行重点检查。
保障机制是服务于多校区德育工作的有效和顺利实施的保证。保障机制大致由德育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校风、学风和德育工作者职业道德评价等要素构成。
管理体制是多校区大学德育管理的组织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为了保证多校区德育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适合多校区实际的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体系,这是多校区德育的组织保证。从管理体制上讲,首先,多校区德育实行党委统一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应定期研究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工作任务,主持制定德育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定期分析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德育工作状况。校长应重视总校区与分校区德育工作管理体系的建设,确保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和在学校工作中的动力、导向和保障作用,把德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完善德育机构,配备德育工作人员,协调学校各部门力量形成合力,提高德育实效。其次,学校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职能部门主要是党委的职能部门和行政的职能部门。党委的职能部门包括学生工作部(处)、组织部、宣传部。这些部门应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拟定各分校区德育工作的规划和管理制度,报党委讨论决定。党委学生部(处)是完成学校德育目标的重要职能部门,统一协调、指导各分校区的德育工作。行政职能部门包括教务处、学生工作处(部)、人事处、保卫处等。他们都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应参与学校德育工作规划和管理制度的制定。最后,各分校区院系组织具体落实。在校党委和院系党政的领导下,院系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副书记、学生办公室负责人和班主任、辅导员等应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规划结合本院系学生的思想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相应的制度,并在执行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切实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完成。多校区德育规章制度由学校统一制定,学院执行,并可以结合学院实际在校规章制度的指导下制定符合自己特色的规章制度。多校区校风是指多校区全体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形成一种统一的相对稳定的共同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特有的风尚。它是各校区教育者的教风、受教育者的学风等一切思想、行为和习惯的总和,是产生巨大凝聚力、推动力和约束力的一种无形的保证。学风是指受教育者的学习风气,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纪律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客观地存在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实现德育工作目标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多校区德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指其在教育、教学等各个环节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德育工作的规章制度、校风、学风的保证作用,对于各分校区教师、学生形成共同价值观,促进多校区德育规范化,创立和谐的管理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多校区德育要努力形成一个和谐的“磁场”,使各分校区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明确学校德育的目标蓝图,明确自己在实现这一蓝图中的地位、作用和行为规范。
[1] 罗晨旻,吴业春.多校区大学文化整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32-34.
[2] 张玲,王滨有.高职实践导引[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178-182.
[3] 沈勤.关于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问题的探讨[J].思政探索,2003(6):23-24.
[4] 谢儒生.区域性“三维一体”大德育运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德育研究,2002(5):41-42.
[5] 严宗泽,周志成,张文杰.直面问题,调适对策:多校区大学德育工作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4):120-123.
(责任编辑 孙俊青)
A Few Words About the Moral Education in a Multi-campus University
MA Jun-hong
(College of Management at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01,China)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ampus universities,this paper aims at putting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a creative operative mechanism of moral education in multi-campus universities,concerning creative mechanisms of motivation,stimulation,control and guaranteeing.A reasonable and high-efficiency mechanism has been proposed here to meet the demand of moral education in multi-campus universities.
multi-campus university;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mechanism of motivation;mechanism of stimulation;mechanism of control;mechanism of guarantee
G 641
A
1672-4917(2010)02-0111-03
2009-10-31
2009年北京市教工委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多校区大学德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JSZ2009ZD06)的子课题部分成果。
马俊红(1974—),男,甘肃天水人,助理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教师,从事高校管理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