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趋势

2010-12-04 05:18张俊玲刘鸿波
关键词:小康社会教育资源社区

张俊玲,刘鸿波

(1.北京联合大学 广告学院,北京 100095;2.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谈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趋势

张俊玲1,刘鸿波2

(1.北京联合大学 广告学院,北京 100095;2.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必然要面临新的挑战。在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主旨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学校与社会的教育互动本质,即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共生与连动,并讨论二者互动的策略。

小康社会;学校教育;和谐社会;社会发展

自教育产生之日起,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就紧密相连。一方面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社会又为教育提供支撑。当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必然面临新的挑战,学校教育从教育价值取向到内部系统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学校与社会的联接必然出现新的趋向。

一、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内涵

和谐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已成为一个国际性课题。有文献表明,和谐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雅典。最早全面阐述和谐教育的著作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认为应通过德、智、体、美诸因素使受教育者成为“身心既美且善”的人。就我国而论,和谐教育的力量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所说的“成人”就是“仁”“智”“勇”“三达德”的统一。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明确提出教育要“以世界观为最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要达到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即“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平相处的社会。”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全局、基础性作用。如何将和谐发展的理念融入教育,使和谐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课题。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和谐教育的需求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说,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这一总目标的指导下,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涵盖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主旨:1.扩大教育对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强调了“全民学习”的理念,这就意味着社会要提供相应的机制使受教育的对象进一步扩大至社会的每个成员,并使每个成员的一生都在接受教育,从而实现小康社会的教育公平。2.提高教育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改造现在的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状况,对于教育而言,就是要改革“比较落后”的教育现状,提高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水平。包括报告要求的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资源,鼓励社会办学,以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的目标,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3.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教育系统,包括学校教育系统、校外儿童教育系统和成人文化教育系统几部分。其中学校教育系统是国家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最严密、最有效的组织,集中体现整个国家教育的面貌,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学校以及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等各类学校。所以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最重要的是改革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的发展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起支撑作用。4.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中华民族具有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21世纪的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对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来说,一方面需要学校教育克服封闭性的弊端,走向教育社会化;另一方面社会要充分参与教育,以实现社会教育化。

以上教育主旨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学校要与社会形成更为直接、有效的互动,即学校教育的发展要与社会教育化共生与联动。社会教育化是通过构建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大教育网络,使教育的功能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它的实现将对学校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化的共生与联动,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1.社会教育化赋予学校教育新的内涵与外延。传统的教育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采用的是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而社会教育化要构建一个大教育网络,使社会充分参与教育,有效发挥教育功能,即社会教育化的实现将彻底打破学校教育与其他非教育系统的界限,在全社会建立起一种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因而必然使学校教育从内涵到外延发生深刻变化。具体体现在:(1)社会教育化将纠正学校教育的目标取向。目标取向通常表现为一种教育信念,是体现学校教育内涵的重要因素,根据不同的目标取向,学校教育会产生相应的教育措施和教育评价标准。一直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总的目标取向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然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学校教育的目标取向常常出现偏差,表现为片面注重智育方面发展,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随着社会教育化的实现,终身教育理念将渗透学校教育,纠正原有目标取向的偏差,而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2)社会教育化使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发生根本性变革。社会教育化是在全社会形成大教育网络,置于核心地位的学校教育必然发生根本性变革。总的来说,社会教育化要求学校教育在管理体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关系等方面更多地契合社会的发展,朝人本化、现代化的方向改革。(3)社会教育化促进学校教育进一步向社会开放。社会教育化要求打破社会各教育系统的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流通,因而必然要求学校教育进一步向社会开放,通过学校向社会提供教育资源,使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原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学校教育的开放性意味着学校容纳更多的社会资源,包括吸纳社会力量办学,以此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4)社会教育化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氛围。学校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支撑,其中最重要的是树立重视教育的观念和创建良好的教育氛围。而社会教育化就是使重教育、兴教育的理念进入社会的各个层次,从而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

2.学校教育发展为社会教育提供示范和支撑作用。(1)学校教育是社会教育的核心与主力。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授一定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知识、技能,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是社会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机构,它拥有规范的目标体系、层次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以及师资队伍等,是其他任何教育机构所无法企及的。学校教育的发展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基础,并为其他社会机构教育的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从而支撑起整个社会的大教育系统,实现社会教育化。(2)学校教育的发展通过为终身教育提供保障来促进教育社会化的实现。终身教育是实现社会教育化的基础,也是现代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经途径,它面向社会所有成员,并贯穿人的一生。学校教育是实施终身教育的最主要的场所,它的发展不仅有利于部分社会成员接受正规教育,而且能够为更多的成员提供尽可能多的更新、补偿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使整个社会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从而推动社会教育化的实现。(3)学校教育的发展是社区教育发展的。社区是社会体的细胞,社区的发展需要教育的支撑,以形成社区的大教育系统,其中学校教育系统处于基础的地位。学校一般通过传递现代知识和信息,向社区提供教育资源等方式,主动承担起社区发展的教育职能,对社区教育起指导和推动作用。(4)学校是社会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实现社会教育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求有充足的教育资源在社会各机构间实现合理流通。而对于拥有相对丰富教育资源的学校来说,它的进一步发展,将面向社会,为社会其他机构的教育发展提供相应的、可供选择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

四、学校教育发展与社会教育化互动的策略,保障教育和谐建设

要使学校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教育化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实现真正的共生与联动,就应采取以下主要策略:

1.引导学校和学校外的社会树立现代大教育观,学校的发展与社会教育化要形成真正的互动与协调,首先需要在整个社会树立现代大教育观。现代大教育观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观,它涉及学校和学校以外广泛的教育,关注生命个体一生的教育,并强调教育的平等和民主。学校要树立现代大教育观,就应该充分认识学校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打破学校教育系统原有的封闭性,面向终身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仅要求受教育者学会认知,而且要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以及学会发展;对于学校以外的社会也要树立现代大教育观,关注每位社会成员的发展,主动承办各种教育,创设科学的教育机制,为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进行学校内部系统的改革以符合社会教育化的趋势,随着社会教育化趋势的出现,学校教育的发展要从根本上改革内部系统,主要包括学校管理体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关系等方面的革新。未来学校管理将以软性管理为基础,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手段,构建起开放、民主、科学、有效的管理网络,以促进学校效能的提高;学校的课程内容将从以学科为中心、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态转变为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的自主创造,发挥课程对于评价学生和教师发展的作用;学校的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此外,由于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社会,这一时代特征最明显地体现在教学手段上,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并与课程进行整合,将使学生获得选择信息、探索问题以及建构知识的能力;同时,要求社会成员学会学习的社会教育化将使师生关系朝着真正的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而学生的主体性也将日益凸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

3.学校要与社会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社会教育资源指社会中一切可供教育开发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具体包括物质环境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管理资源等。社会教育化的形成,就是将社会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其在社会各系统中进行合理流通。学校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系统中的核心机构,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效用,与社会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要向社会开放。学校通过开发可供社会成员学习的教育内容,提供适宜的场所和相应的教育设备,构建面向社会开放的学校信息网络,提高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益。另一方面,社会也要为学校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社会可以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资源,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同时通过向学校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来促进学校的发展。

4.形成学校与社区的教育互通机制,“作为社区的一个子系统,学校与社区内各类社会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彼此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组成社区体系,满足社区生活的各种需要”,因而学校要与社会形成教育互通机制,即学校和社区通过充分利用各自的教育优势,形成合理的机制,促成两者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可以通过建立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吸纳社区成员参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的同时,学校也派遣相应的师资投入社区的建设,共同促进学校与社区的发展。此外,社区的发展可以优化学校发展的环境,为学校提供适宜场所,例如学校德育的教学可以通过学生的服务社区来实施等。科学、有效的教育互通机制将会推进实现学校与社区的相互契合,共同发展,从而将会加速社会教育化的进程。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化的互动,信息化是小康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因而在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化互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学校后,不仅可以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而且打破了学校对教育的垄断,为学校与其他社会机构的互通和联合提供条件。另外,有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立体化网络,可以克服传统教育时空的限制,及时提供各种教育信息资源,极大地满足社会成员的教育需求,使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连成一体,真正实现两者的教育共享。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桑新民.我国宏观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1996(7):18-23.

[7] 肖斌衡,黄兆龙.21世纪中国教育管理的发展走向[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9(1):93-98.

[8] 邓宏华.以和谐教育促社会和谐——对湖南省道县基础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8(11):31-34.

[9] 高东,梁怡.关注大学校园的和谐教育[J].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科版,2007(3):15-18.

(责任编辑 孙俊青)

Researches on Education and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

ZHANG JUN-lin;LIU Hong-bo
(The Advertising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100095;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at the new age proposes explicitly the new requests of constructing China into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Education,especially school education,face inevitably the new challenge.In analyzing the major goa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this paper suggests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ety and school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The strateg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also been discussed.

well-off society;school education;harmonious education;social development

G 521

A

1672-4917(2010)02-0124-04

2009-12-05

张俊玲(1964—),女,北京市人,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教育资源社区
重视城乡教育资源调整 保护农民家庭发展希望
社区大作战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育见未来共创美好——2019未来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交流会圆满落幕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奋进“十三五” 实现“小康梦”——小康社会在江苏大地的现实写照系列报道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