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冰,滕祥东
(1.北京联合大学 人事处,100083;2.北京联合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100075)
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建设标准研究
杨 冰1,滕祥东2
(1.北京联合大学 人事处,100083;2.北京联合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100075)
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的能力和水平是国家原始创新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问题的研究也随之成为各高等学校关注的焦点。学术创新团队建设标准的形成将有利于团队建设项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是针对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建设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建设标准的实际情况,在分析学术创新团队构成要素、绩效评价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的选拔评议和验收标准框架。
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创新团队;标准
目前,各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并将其作为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创新团队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实践证明,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标准将有利于促进高校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取得实效、提高水平,达到人才强国战略对高等学校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学术创新团队构成要素、绩效评价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建设标准框架,即选拔标准和验收标准框架,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团队这一组织形式的应用来源于企业。20世纪以来,团队理论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与实践的重大变革,从而引发了团队理论研究的热潮。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团队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其中,美国学者乔恩·卡曾巴赫关于团队的定义得到了最为广泛的认同,他认为团队就是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这个定义指明了团队所必备的要素,即人数不多、互补的技能、共同的目的与业绩目标、相互承担责任。从创新的内涵看,本文的学术创新是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就高等学校而言,学术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学术活动,包括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等。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给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下个定义:由一定数量的、技能互补的、并愿意为“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学术研究”这个共同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高等学校教师、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所组成的团队。
本文是从学校便于操作的角度出发提出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标准,这个标准具体、可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建设标准分为选拔标准和验收标准两部分内容。学术创新团队的选拔标准是高等学校衡量一个团队是否具备学术创新潜质的评价标准,以学术创新团队的构成要素作为主要设计依据;学术创新团队的验收标准是衡量一个学术创新团队是否实现建设目标的评价标准,设计依据以团队绩效评价内容为依据。
一个典型的学术创新团队应该具备如下要素,这些要素是学术创新团队选拔标准的基本内容。
1.优秀的团队带头人。根据学术创新团队的内涵,学术创新团队是以创新为根本任务。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是一种高水平、具有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活动。在这个活动开展过程中,团队带头人的作用尤为重要。学术创新团队的带头人是整个学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肩负着确立研究目标、制定团队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具体的科研创新的重要职责,是团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条件。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论及我国大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模式时,曾多次形象地称为“大师 +团队”。由此可见,学术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学术精神,是重要学术岗位上的学术权威,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影响,才能把握学科的动态和发展方向,带领团队在本学科领域从事具有国内及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团队带头人还要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和帮助团队成员实现自我价值和团队价值。
2.互补性、层次性和共同性的队伍结构。学术创新活动具有综合性特征,其综合性体现在创新成果要通过团队集体的努力才能产生。学术创新团队适度的规模以及成员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层次性和共同性对于学术团队的协作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互补性是指团队成员应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以及能力结构,这种互补性能够保证学术创新团队完成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课题。层次性是指团队成员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形成层次清晰的梯队。共同性是指团队成员具有相对集中、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学术问题,这是他们的共同愿景,也是彼此间能够相互合作的基础。
3.项目导向的研究任务。学术创新团队的研究任务是团队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它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是学术创新团队开展创新活动、实现创新目标的载体。一个学术创新团队没有攻关课题和任务,没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的团队充其量只是个“高水平人才俱乐部”,对于创新目标的实现将毫无补益。一支合格的学术创新团队开展项目研究应有清晰的目标,明确的技术路线和良好的研究基础;项目研究内容具备创新性并能产生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4.良好的建设平台。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平台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学科专业依托平台;二是物质支撑平台。学术创新团队是以学术问题为纽带开展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高等学校是学科专业的聚集地,任何学术问题的研究只有围绕着学科专业展开才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对一个学术创新团队而言,只有处在良好的学术氛围里,依托重点的学科、专业或重点实验室、实践中心等较高平台基础才能有效地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物质性条件直接关系到学术创新团队能否顺利开展前沿领域科研工作,是团队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要素。总之,良好的建设平台是确保学术创新团队能够在一个软硬件条件较好、学术氛围浓厚、管理规范有序的环境内成长发展的基础。
目前绩效的界定在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绩效是结果;一种认为绩效是行为;还有一种观点强调绩效与潜能相关,要关注未来发展。对于绩效评价的内容问题,国外研究者也都做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知,绩效评价的内容融合了绩效的三种代表性观点,即包括了成果评价、行为评价和能力评价三方面内容。对于学术创新团队的绩效评价内容,我们可以根据绩效理论并结合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加以分析。
从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看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产生科研成果;二是维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对组织(高等学校)发展产生推动作用。由此可见,衡量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是否完成,可以综合绩效评价的三种观点,也分为三部分内容:学术创新团队的研究成果评价、学术创新团队的行为评价以及学术创新团队的能力评价。
1.学术创新团队的研究成果评价,是对学术创新团队完成某些具体项目后所产生的成果进行评价。研究成果评价是衡量学术创新团队绩效的结果性指标,具体内容包括预期目标完成情况、取得成果学术水平、产生的效益等。
2.学术创新团队的能力评价,指对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未来发展能力的判断,其内容可以包括团队带头人水平的提高、团队结构的优化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团队建设平台的提升、团队运行机制的完善等。这些内容都是维持学术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术创新团队能力评价实际上是衡量其是否具有生命力的评价指标。
3.学术创新团队的行为评价,主要评价学术创新团队在学校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社会服务以及学校声誉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学术创新团队行为评价指标侧重衡量的是其职能发挥的效果,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学术创新团队对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创新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的作用体现。
根据学术创新团队的构建要素和绩效评价内容,我们设计了学术创新团队建设标准的基本框架。
学术创新团队选拔评议标准的框架具体见表1。
表1 学术创新团队选拔标准框架
该框架由5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围绕着团队带头人、团队结构、团队的建设平台、研究项目以及答辩情况等内容对欲参加选拔的学术创新团队进行评价,其中,团队带头人是关键性指标,具有一票否决权的作用。同时,考虑到本选拔标准是学校层面使用的标准,因此在框架中增加了答辩环节,这个评价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校对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的遴选。框架针对每个一级指标的关键考核点设计了相应的二级指标,并对二级指标的具体评价内容做了详细的内涵说明。这个内涵说明便于评价者结合所在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分类别遴选学术创新团队,以保证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学术创新团队验收标准的框架具体见表2。该框架基于学术创新团队绩效评价内容的基础上构建而成。有4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与学术创新团队选拔标准框架类似,本框架的一级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是从学术创新团队绩效评价的三个方面展开,包括研究成果、团队建设、作用效果。同时考虑到经费的使用情况关系到团队的建设效果,一级指标里增加了经费使用的评价环节。二级指标是根据一级指标的关键考核点设计而成,每个二级指标的具体内涵也做了详细说明。这个验收标准的使用应与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实际情况结合使用,不可盲目攀比,关注点应该侧重于水平提升的评价,这样不但可以激励存在问题的学术团队加强管理,总结经验并找出差距,而且还有助于绩优团队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更快更好地实现团队整体绩效目标。
表2 学术创新团队验收评价标准框架
上述所形成的学术创新团队选拔标准和验收评价标准框架评价指标清晰、内涵明确,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009年,北京联合大学利用这个标准遴选了校级学术创新团队8个,推荐并成功入选北京市级学术创新团队5个,入选北京市级学术创新团队的数量在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名列前茅。这个建设标准为学校总结创新团队建设经验、推动团队建设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李尚群.创新团队论——大学科研主体问题的当代阐释[EB/OL].华中科技大学2008届博士论文 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2009141890.nh&dbname=CDFD2009.
[2]王磊.大学学术创新团队研究[EB/OL].华东师范大学2008届博士论文 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2008146955.nh&dbname=CDFD2008.
[3]阎婧伟.大学学术团队绩效评价研究[EB/OL].大连理工大学2006届硕士论文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2006068019.nh&dbname=CMFD2006.
[4] 邵海翁,王晓林,肖志鹏.地方行业性高校学术创新团队建设的策略探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9(3):59-62.
[5] 王怡然,陈士俊,张海燕,柳洲,王 梅.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8):194-197.
[6] 肖云龙,舒家捷.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三大策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72-273.
[7] 张喜爱.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AHP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9(2):225-227.
[8] 窦剑,陈莉.高校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应注意的问题[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4-96.
[9] 张卫良.论大学“创新团队”的合规律性建设[J].现代大学教育,2005(1):87-92.
[10]常宏建,张体勤,丁荣贵.我国高校学术创新团队价值定位研究[J].山东经济,2008(2):107-112.
[11]陆信,陆学艺.毛泽东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44-48.
[12]王艳杰.战略大学创新团队绩效评价研究[EB/OL].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9届博士论文 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2009233903.nh&dbname=CDFD2010.
[13]王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标准的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11-114.
[14]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研究[EB/OL].吉林大学2009届硕士论文 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2010032702.nh&dbname=CDFDTEMP.
[15]蒋满秀.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EB/OL].中南大学2005届硕士论文 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2006037799.nh&dbname=CMFD2006.
(责任编辑 孙俊青)
On the Standard of Academic Creation Te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G Bing,TENG Xiang-dong
(Department of Human Resources of BUU,Beijing 100101;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of BUU,Beijing 100075,China)
The competence and standard of academic creation teams of higher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crucial elements of the origina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a country.The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creation teams has thus become a focus of higher education.The form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standard of academic creation teams will result in a soun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teams.Proposals on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cademic creation teams have been made here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e of an analysis of the key factors concern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s.
higher education;academic creation;team;standard
G 647
A
1672-4917(2010)02-0119-05
2010-04-05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应用型大学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项目编号:07bfzh080);校级课题《学术创新人才和学术创新团队考评指标体系的研究》(skx2009001)。
杨冰(1973—),女,河北承德人,北京联合大学人事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滕祥东(1960—),女,山东人,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