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洪
浙江省余姚市中医医院(余姚 315400)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1],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疼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9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98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年龄16~81岁,平均46岁;病程3~10d;胸背部56例,头颜面4例,上肢5例,下肢2例,腰骶部20例,会阴部4例,臀部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9例,男性20例,女性29例;年龄16~81岁,平均47岁;肝经郁热证15例,气滞血瘀证16例,肝肾阴亏证17例。对照组49例,男性21例,女性28例;年龄18~80岁,平均45岁。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抗病毒药物常规治疗(阿昔洛韦口服,每次0.4g,每日3次;维生素B1口服,每次20mg,每日3次;另予阿昔洛韦软膏外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辨证施治[1]:肝经郁热证予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5g,柴胡10g,生地10g,赤芍10g,木通10g,板蓝根30g,大青叶30g,全当归10g,车前子10g(包煎),泽泻10g,生甘草6g。气滞血瘀证予柴胡疏肝散加减:陈皮6g,柴胡6g,川芎8g,香附10g,枳壳10g,炒白芍10g。肝肾阴亏证予一贯煎加减:北沙参10g,麦冬10g,当归10g,生地黄30g,枸杞12g,川楝子10g,芍药12g,甘草5g。以上均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两组均治疗10d为1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第2日即评定疗效。
1.3 疗效标准 按文献[1]执行。治愈:皮疹消退,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30%,疼痛明显减轻。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无或低免疫力的人群(如儿童)中引起原发感染,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即水痘。水痘症状消失后,病毒以潜伏形式长期存在于脊髓神经或颅神经的神经元细胞中,被某些因素激活后,病毒从一个或数个神经节沿相应的周围感觉神经到达皮肤,在神经末梢迅速繁殖并破坏组织细胞,使之发炎、出血、死亡而发病,引起复发感染,即带状疱疹。中医学认为,本病与情志有关,或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蕴化热,以致毒邪易感,湿热火毒蕴积肌肤发病;或因外感风寒湿热毒邪未清,气血不畅所致;或因肝郁化火外窜皮肤或肝经湿热下注,后期则因肝肾阴虚,气血不通所致[2]。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本病初起多属肝胆湿热型,日久或年老体弱多属气滞血瘀或肝肾阴亏。其发病率高,各个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尤其是老年人多见。目前此病的治疗方法颇多,单用西药治疗带状疱疹有一定局限性,往往症状消失时间过长,老年患者易遗留后遗神经痛。阿昔洛韦为抗核酸生物合成的抗病毒药,具有高效低毒、选择性强的优点,多年来被认为是治疗带状疱疹的首选药物[3]。但现已证明,该药常规用量血药浓度达不到ID50的水平,多年应用临床上已发生对阿昔洛韦的耐药[4,5]。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多因情志不遂,肝气不舒而化火,又湿热内蕴,同时又外受毒邪而诱发,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搏结以致肝胆湿热,故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湿热蕴结皮肤,壅阻经络,出现疼痛。治疗组以龙胆泻肝汤为基础方,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胆之热,车前草、泽泻、木通泻肝胆之湿,赤芍、玄胡、川楝子行气活血止痛,板蓝根、大青叶、生地清热解毒。以上诸药共奏清热利湿,行气活血,解毒止痛之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既有西医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作用,以治其表;又有中药清肝利湿解毒、通络止痛、补气和中之功效,以治其本。总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见效快,疗效稳定,能明显缩短病程,并能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无明显副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有临床推广价值。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2]钟萍,冯丽谦.带状疱疹的中西医治疗[J].吉林中医药,2008,28(11):808.
[3]虞瑞尧,乐光熙.核苷类抗疱疹病毒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岭南皮肤病杂志,2000,7(2):50~53.
[4]王吉荣 ,师彬,孙国栋.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临床研究概况[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21(12):884.
[5]赵贵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6例 [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