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忠
(闽江学院人事处,福建福州350108)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研究*
——以福建A学院为例
孙建忠
(闽江学院人事处,福建福州350108)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培养必须突出实践性、技能性和社会性。本文结合福建A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出制定发展规划、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等措施,旨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应用型大学;双师型;队伍现状;培养途径
应用型本科大学是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而产生,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突出特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提供本科层次高等教育服务的机构。以福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A学院为例,该校建校之初就提出以“大众式教学型”大学作为学校发展的定位,要求在学科专业设置、教学模式、能力培养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的本科教育,它体现市场导向、就业导向,注重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要求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相结合,而不仅仅是进行以提高人的修养为目的的通识教育。这些特点决定了对教师队伍有着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高等教育的要求,也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有所不同。应用型大学的教师除应具有较高的理论教学能力外,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实践操作技能,即应当具备“双师”素质。队伍建设的目标是要通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形成以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学术型队伍为基础,以大量实际动手能力强、生产技术或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师傅”式教师为主干的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就成为提升应用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为了回应市场化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学校成立以来,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坚持以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核心,不断完善人才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经过几年的努力,教师的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与学校成立之初相比,具有高级职称和硕博士学位的教师分别提升了10.4%和51.2%。但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成效并不明显(见表1),“双师型”教师仅占专任教师的12.7%,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82.6%。
队伍年轻化也反映出教师专业实践经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认清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是急需解决的当务之急。以A学院为例,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教学工作繁重,提高实践能力无保障
这几年,随着办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师资力量相对不足。A学院自2002至2009年,学校在校生数增加了154%,相比较而言,专任教师数增加了98%。虽然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规模提升,但学生人数的激增必然导致教学工作量大幅增加。大多数教师把时间用在课堂教学和科研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企业锻炼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脱离实践的时间过长,双师素质出现退化。
2、教师来源渠道单一,缺乏实践锻炼
A学院这几年新补充的教师,仍是以普通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生为主。比如从2007年至2009年,3年间该校共引进、接收的应届博士、硕士毕业生占新进专任教师的63.1%,他们都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相对薄弱,职后培训存在较大问题。从企事业单位调入的占15.3%,这部分人员偏少,影响了该校的“双师”队伍结构。
表1 福建A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总体概况
3、专任教师从事实践和训练的机会少,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
大部分教师目前仍然十分欠缺专业实践经历,A学院仅有8.6%的专任教师近3年有在企业兼职的经历。相比较而言,近3年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19.9%,其中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9%,对教育学、心理学、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培训的参与率也较高。从客观上说,社会上提供教师实践的场所和机会较少,具有规模的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尚未形成。目前我国所建立的国家、省、市师资培训网络中,主体仍然是高等院校,很少有企业的参与,也有为数不少的企业不愿意接受高校教师参加顶岗生产实践。应用型大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缺少工作实践和先进技术的支撑。
4、缺乏激励措施,教师向“双师型”转变积极性不高
没有形成适合应用型大学发展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在管理上没有走出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子。不管是“单师型”还是“双师型”教师都是按照教学系列职称来享受福利待遇和级别标准。在工作上,是不是“双师型”教师,都既上理论课又带实践课,教师是否具有专业技能与技术资格没有任何区别与变化,这对不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非“双师型”教师产生不了动力和压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
一般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因此“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宽厚的行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须具备将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也就是说,“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将专业知识正确地传授给学生,又要教会学生各种专业实践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由此可以看出,应用型大学中的“双师型”教师是一类具有特殊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他们的素质特性和相应的要求,决定了其培养手段与措施必然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以福建A学院为例,针对该校“双师型”队伍现状,可采取以下措施。
1、清晰定位,确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
应用型大学要想根本打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就要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设放到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建立清晰的队伍培养与发展的目标与导向政策,建立与之配套的发展规划。在实施策略上要以学校总体发展战略为指导,遵循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的原则,按照学科建设目标的要求,分析本校现有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缘与学科专业结构,以及经历结构、应用能力结构和专兼职组成结构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包括短期、中期以及长期规划。规划中不仅要有对前一个时期和未来一个时期本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发展趋势、需求与供给进行分析、预测和判断;还要规划未来一个时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参考标准见表2)、发展战略及保障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队伍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2、扩大教师规模、拓宽来源渠道、改善队伍结构
在教育部要求生师比达到18∶1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扩大教师规模,减轻教师教学工作量,让他们有较充裕的时间定期参加实践锻炼。首先满足数量需要,然后再向实现结构优化转变。在教师来源渠道方面,目前本科大学教师来源的主渠道仍然是应届博士或硕士毕业生,还有一些来自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师傅型”人才相对较少。对应用性教育而言,普通高校毕业生很少经过专业实践的锻炼,实践能力和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他们通常都只采用知识授受的方式组织教学,很少联系实际,不符合应用型大学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为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殊需要,应用型大学在引进人才时,应该重视师资来源的多样化,适当考虑新进人员的经历结构。可在每年的进人指标中留出一部分用来引进一些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都相对较强的专业硕士,比如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毕业研究生等,用来平衡教师队伍中应用型教师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注意吸收一些曾经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以调整教师队伍的经历结构。上述这些人员接受的是职业技能为主的高级教育,或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他们的专业思想巩固,实际动手能力强,其中很多人都已取得了高级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初步具有“双师”素质,只要在教学岗位上积累一定的教学工作经验,以及定期对他们进行教育理论和教学教法的培训,他们会很快地成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
表2 应用型大学教师队伍的结构模式表
3、建立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
首先要提高对兼职教师的认识,要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而不只是将其视为一种补充力量或次要部分。拥有一支数量充足、关系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不仅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还能及时弥补因专业调整所导致的教师暂时短缺的问题。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形成教学与实践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在应用型大学建立健全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最终达到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因此,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除了挖掘专门人才,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之外,还可以从校外相关行业、企业中聘请一些专业技能娴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悉本地区、本行业情况,且具备从教基本条件的管理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校参与专业课教学和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专业的教学改革。比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可以从国家公务员队伍中聘任,他们能够带来大量的实证材料、数据以及亲身经历过的案例。以福建A学院为例,2004年3月,该校聘请7位国家级漆艺大师、石雕大师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实践证明,他们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传、帮、带”青年教师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加强同企业的广泛联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教师实训体系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企业在这个体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校应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构建与企业的合作通道,走校企合作培养师资之路。应建立登记和考核制度,分期分批选送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到与学校有稳定的合作关系、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合作形式,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实践期间,教师能更好地了解现代化企业生产组织流程、先进生产工艺技术、现代企业文化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这是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为消除企业的顾虑,提高他们合作培养师资的积极性,学校可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采取与企业“产学研”结合、优先提供优质生源、为企业培训员工等方式,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互惠合作关系。比如说在“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中,企业与高校可以携手开拓市场,企业为高校的教学实践提供市场环境的平台,高校则利用资源,通过技术咨询、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及推广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攻克企业市场实践的难题,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为学校创造社会效益,最终使合作双方都受益。
5、建立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
成为“双师型”教师需要较强的成就动机和相对自由的需要,学校管理者要主动了解教师的需求,建立能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从制度、政策导向上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比如对获得“双师”资格的教师给予享受学术休假、出国培训、进修、提高课时津贴标准、职称评聘优先等优惠待遇;对于在产学研合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促进技术进步的“双师型”教师给予额外奖励。在岗位聘任方面,定出不同岗位教师的责任和业绩要求,重点突出“双师型”教师的岗位要求。对取得双师证书的教师在职称聘任上应分类、分层、分专业管理,鼓励他们考取与本专业相对应的双(多)师职业资格。对从企业引进持有专业技能证书的“师傅”式人才想方设法予以聘任,以稳定实践教师队伍,激励广大教师自主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1]蔡雪峰,毛红斌.“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作用及培养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5,(6):55-56.
[2]滕祥东,任伟宁,杨冰.应用型大学教师队伍结构模式的构建与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88-90.
2010-07-20
孙建忠(1975-),男,福建福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