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湖州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

2010-11-27 03:08吴佳丽秦洁琼王荣德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湖州市湖州创新能力

吴佳丽,秦洁琼,王荣德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湖州市地处长三角腹地,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但在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资源积聚效应的发挥等方面与周边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进一步发挥湖州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凸显湖州的地域特色和品牌价值,关系到湖州市的战略发展大局。从已有的资源禀赋结构来看,围绕市委“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总战略,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主线,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目标,不仅具有重大意义,也有着切实的可行性。本文立足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基于对湖州市三县两区120余家企业的调查分析,着重探讨提升湖州市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式,以期对相关领域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背景与历程:湖州市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已有探索

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州经济进入新的快速发展轨道。2008年湖州市人均GDP达到5 294美元,总体上步入工业化中后期。为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湖州市委、市政府在战略制定、制度设计、人才引进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据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2008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湖州城市的创新能力在全国283个地级城市中综合评价排名第33位。

1.构建创新引领平台 根据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瞄准国际技术和产业发展前沿,政府部门组织开展了“培育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三型’企业”、“实施百个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等重点专项行动,取得了实际的效果。据统计,仅2009年上半年,湖州市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企业新增13家,累计已达到71家;1月至7月专利申请量达到3 534件,同比增长30.5%,其中发明专利487件,同比增长118.39%;专利授权量达到2 765件,同比增长105.27%,其中发明专利47件,同比增长34.29%。

2.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 综合运用资金、政策、市场等多种手段集成推动科技创新。政府部门通过上门服务、举办培训等形式,广泛宣传企业技术开发费150%抵扣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按15%征收所得税等政策。湖州市制定实施《湖州市企业家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制定出台《湖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奖励。

3.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百名优秀科技型企业家培养计划,加快培育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战略远见的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加快实施千名骨干研发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力度发现、培养和集聚一批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启动实施 “南太湖精英计划”,大力引进科技创业创新的领军人才和团队。

新形势下,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逐步成为区域竞争的核心要素。湖州市已有的一系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举措的效果正在不断显现,但要提升全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任重道远。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比的是“加速度”,慢了也意味着落后。

二、成就与阻碍:湖州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初步评估

湖州市的资源要素禀赋相对不足,科技资源也相对缺乏,要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客观地评估湖州市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湖州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已有成效

1.高新技术产业有了较大发展 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6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为支撑和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为基础的“一园、六基地、多产业集群”的高新产业发展格局。2008年,湖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83.80亿元,同比增长22.7%。[1]

2.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全市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59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24家、省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9家。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正式投入使用,16家科研机构正式入驻,其中5家已开始运营。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科技合作交流活动,组团参加了“浙洽会”、第10届深圳高交会、科技接轨上海等一系列产学研合作洽谈活动。

3.政策体制环境不断优化 湖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湖州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纲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优化了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为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合计34 672万元,增幅为19.37%,占地方财政支出的3.15%;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为15 899万元,同比增长14.94%,占地方财政支出的3.19%。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3.3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9%。企业技术开发费达22.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环境也明显改善,设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科技发展基金”等。

4.人才等科技创新要素开始汇聚 随着《湖州市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施办法》、《湖州市关于推进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南太湖精英计划实施意见》等政策的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人才力量不断加强,到2008年底,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17.65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0.85万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42人,被评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有7人。国内一批大院名所纷至沓来,与湖州市共建创新载体。

(二)影响湖州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障碍因素

课题组在湖州市三县两区选取了123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其中民营企业84家,占68.3%,国有企业7家,占5.7%,中外合资企业22家,占17.9%,外商独资企业10家,占8.1%。123家企业涉及电子、通信、软件、汽车、机械、纺织、印刷、服务等多种行业。通过对问卷调查和访谈材料的整理分析,发现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以下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湖州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1.缺乏可持续的科技创新观念 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是通过追求市场利润来促进经济发展的,而利润的取得则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这就要求政府和企业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和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很可能使湖州市重蹈先前发达地区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快速发展的覆辙,并可能使企业信用受到严重影响。此外,理性的消费环境、积极的舆论环境也尚未形成,这也影响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2.3.3 重复性试验 精密称取药材样品(编号:S2)适量,共6份,按“2.2.2”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再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以岩白菜素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为参照,记录各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结果,14个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的RSD均小于3%(n=6),相对峰面积的RSD均小于4%(n=6),表明本方法重复性良好。

2.科技创新资金紧缺 在调研中,67.5%的企业提出,资金不足是制约科技创新的一个大问题。一方面是企业自有资金短缺,另一方面是企业向社会和银行融资的限制多、难度大,再加上政府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很有限。从图1中(参见图1)可以看到,虽然近两年市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全市科技研发经费(R&D)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不少企业想搞技术创新或已找到技术创新项目,但因资金缺乏,心有余而力不足。

图1 2007年、2008年R&D经费占GDP的比重

3.科技创新人才缺乏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50%的企业认为,缺乏创新型的技术人才是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调查的123家企业中,有近25%的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人员,只有20.3%的企业长期聘用了国内外技术专家,19.5%的企业只在特殊的时间段短期聘用技术专家,60.2%的企业未聘用任何国内外的技术专家。在吸引人才方面,与周边城市相比,湖州市的创新环境、收入水平、福利待遇、购房补贴和科研启动经费等都有一定的差距,制约了人才的流入。65.9%的企业其主要技术人员是自己培养的,35%的企业在国内引进技术人员,只有6.5%的企业从国外引进技术人才。同时,企业在对人才的激励上也做得不够充分。从图2中(参见图2)可以看到,大多数企业目前采取岗位工资和一次性奖励的简单方式,只有少部分的企业采取人才激励与职位晋升挂钩的方式,而“期权”、“收益分享”等现代激励机制尚未在企业中推广。

图2 企业对人才的主要激励方式

4.科技创新要素功能不到位 首先,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一方面,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主要是国家和地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多数企业虽然有自己的科研技术人员,但却没有科研开发机构。在调查的123家企业中,近80%的企业没有建立产品研发部门,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产权不清晰、管理体系不健全、技术创新的专利保护机制和风险机制不完善,使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在调查的123家企业中,有27家企业曾经遭遇过产品侵权事件,占到调查总数的22.0%。其次,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衔接,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互脱节;科研机构脱离市场需求,科技成果的供给与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不能形成最佳结合机制,没有形成有效运行的系统。再次,中介机构和支撑服务体系较为薄弱,不能为企业与有效创新体之间搭建起桥梁。

三、引领与超越:湖州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之道

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3]坚持并明确科技创新的系统观念必须坚持区域特色,必须明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源,科技咨询与中介机构是科技与经济对接的粘合剂,它们缺一不可。

(一)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首先必须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扎实开展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家、创新型科技领军人物、创新型技术团队等评选活动,参照“创牌”等政策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在建设用地指标、信贷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同时,积极培育、引导大企业以及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领跑者,建立研发机构,推进技术改造,促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湖州有少数中小企业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如企业集中学习技术培训、中层骨干学习管理等,常年坚持,花钱不多,取得了明显的效用,值得有关部门总结和推广。

(二)完善政府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主导角色

1.科技创新平台和制度的搭建者 科技创新平台不但需要大学、专业机构、科研机构或中介机构的参与,更需要将这些机构进行有效的串联。对科技创新平台进行制度设计和安排,政府部门责无旁贷。同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估体系。依据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简明性、可比性和导向性的原则,可以从科研开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支撑能力三个维度设计指标来衡量科技创新能力。[4]

2.良好创新环境的营造者 实现市场管理机制的创新,通过政策创新来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做好技术创新的组织工作和服务工作,既要通过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硬环境,还要不断提升促进科技创新的软环境,培育创新、求知的文化观念,提高全社会尊重知识人才的意识。通过营造一种适合创新主体发展的社会氛围,提高各创新主体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

(三)加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湖州在与沪宁杭的人才争夺中处于劣势,这就更需要在人才引进、人才开发等方面不拘一格,突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留人。

1.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中的政策支持 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应不受编制、职数限制,政府可设置专门基金,按月或定期发放一定数额的补贴;对急需引进的关键人才,高薪聘请,其报酬可以本着从优原则一次性给付。在引进形式上,可充分利用湖州生物、电子、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智力、信息、科研设施集中等优势,采取技术指导、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成果转让和科研开发等形式。

2.吸引海外留学人才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发展。要加强对回流人才的调研,特别是湖州本籍优秀留学人才信息的收集,同时加强对适用人才岗位的调研,准确把握动态和时机,全方位、立体式、多渠道地吸引和引进海外留学人才,尤其是和湖州产业规划与升级相协调的人才,以争取在人才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取战略主动权。

3.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首先要构建高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方向上,应根据湖州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加大高等学校建设力度,引进更多的一流高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在办好全日制教育的同时,积极办好各类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其次要建立起一套“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培训机制和培训体系,坚持教育和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开发方式。当前,尤其要重视中小企业的人才培养、开发和使用工作。

4.强化事业留人机制 既要重视“引才”,更要重视“引心”。越是高层次人才,越是看重事业的发展、环境的宽松。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更须重视通过情感投入和人文关怀来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5.建设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人才的积聚需要舒适的环境。湖州作为一个后发城市,在基础设施以及环境的舒适度上还缺乏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引进和稳定。只有改善了交通条件、住房条件、医疗设施水平、子女教育条件、文化娱乐设施条件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才有根基。

(四)解决资金瓶颈,激发创新热情

调研中,企业负责人和企业骨干都提到了资金是制约他们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创新的高风险及前期的高投入是一般的中小型企业都无法独自承担的,因而中小企业的创新热情一般都不高。政府要利用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方式来支持企业的创新行为。

1.加强财政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扶持 湖州中小企业的数量可观,如果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能进一步激发,全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就必然提升。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主要方式有直接支持、创业投资、贷款担保、风险资本投入和税收优惠等。就直接支持而言,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成立专门基金支持,通过国有金融机构的资金渠道支持等三种方式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保障。

2.完善科技投资融资体系建设 积极探索开展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研究制定《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拓宽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积极探索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投入,加快推进“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

此外,活用政府采购政策,利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使用先进设备、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高科技企业采取税收优惠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湖州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建立政、产、学、研、民的合作互动机制

1.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 鼓励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和省级以上研发中心,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建设高水平的创新与产业化基地。重点加强与境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推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人才、智力和技术为要素,企业以资金、设备为要素,通过联营、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整合优化现有资源,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

2.创建资源技术共享平台 鼓励有条件的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等各类国家、省、市级技术研发平台向社会和行业开放,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效能。通过政策、资金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建设一批实验室体系共享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以及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尤其要整合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科技文献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网络。

3.鼓励合作科技项目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密切合作,对重大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跨地区、跨学科、跨单位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倾斜,促进项目、人才、资金和技术向科技园区集中,增强技术集聚、产业集群和辐射能力。

前文已提及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功能定位,民众在城市创新文化培育中的作用。图3(参见图3)可以清晰地展示在一个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政、产、学、研、民的合作、互动、共享机制。

图3 政、产、学、研、民的合作互动机制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社会制度、法律法规、市场环境、信息网络、区域互动、国际交流、科学基础、企业创新动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城市或区域创新系统协调运作的产物。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个体和单个组织创新能力的增长,同时需要个体间、组织间形成协同和集聚效应。只有这样,创新能力的提升才有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湖州市人大教科文卫民侨委员会.关于加快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调研报告[DB/OL].湖州人大网,2009-06-25.

[2]-湖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加快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报告[DB/OL].湖州人大网,2009-06-25.

[3]-薛 乐.加快提升浙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J].现代商业,2009,(11).

[4]-万彭军.浙江省科技创新能力分析评价与对策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3).

猜你喜欢
湖州市湖州创新能力
湖州市庚村阳桃规范化栽培技术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湖州市吴兴区:构建消费帮扶机制 支援工作走深走实
湖州市吴兴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My family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