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可春
我国高校行政人员对大学管理水平主观感受的调查分析*
● 郑可春
高校行政人员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他们对大学管理水平的主观感受是大学管理水平的重要反映。文章将我国高校行政人员对当前大学管理水平评价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校行政人员对学校管理工作“比较满意”;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分项评价整体比较正面,其中对“校长依法治校与学校依法办学水平”评价最高,对“考试与考核方式是否科学”评价最低;管理队伍整体的自我监控水平良好;对“985”高校的评价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学校;学校领导对大学管理水平评价最高,一般科员评价最低;大学管理应该“去行政化”。
大学;行政人员;管理水平;主观感受
大学行政人员的管理水平对于大学的运作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的行政管理就是高校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那么在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今天,这一活动进行得如何?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些都是我们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必须了解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大学管理体制也在寻求着改革的新方向。丁学良曾在大学评价的问题上表明自己的态度:“把教育界的同行和用人单位的评价结合起来,来衡量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这比去问政府机构的行政人员,要合理的多。”[1]其实对大学管理水平的评价也是如此,借由“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调查的机会,对全国上百所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记录了他们对本校管理水平的评价情况,可以说这其实也是了解了我国大学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我国高校行政人员管理水平的现状,希望能够为高校行政管理的监控工作提供参考。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全国121所高校的行政人员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回收99所高校数据,其中有效问卷2442份(见表1),有效回收率82.22%。从样本抽样可以看出,调查群体范围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取样的代表性。本研究的高校行政人员包括:普通高校学校领导、职能处(部)领导、学院(系)级领导和一般科员。
表1 调查样本构成情况
调查时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3月—2009年4月为预调查阶段;第二阶段:2009年5月—2009年7月为大样本调查阶段。调查学校是在全国范围内按照表1中所列四类高校随机抽取的。调查对象为这四类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包括学校领导、职能处(部)领导、学院(系)级领导和一般科员。调查分为以下四类表格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样本构成情况、不同身份和不同类型学校人员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总体评价、不同身份和不同类型学校人员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具体评价、不同身份和不同类型学校人员对学校管理工作具体评价的差异检验。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问卷中“对本校管理水平的评价”的相关题目进行分析,所用的数据均源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调查”数据库。问卷从我国高校管理人员对本校管理工作的总体评价、具体评价(7个项目)和自我监控(2个项目)三个方面来调查,每个问题设置了五个选项,即非常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非常差,每个选项按照程度由高到低对应着5分到1分五个分值,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每份问卷都统一编号,并按照统一标准对资料进行审核、编码后输入计算机,采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对调查结果作描述统计,频数分布图显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从理论上说不存在极端数据影响最终结果的情况;每个被试对象在做选择时并不知道本次调查中其他被试的选择情况,所以如果选择了如“比较满意”的相同选项,事先并不知道别人都选择该项,不存在“随大流”现象。因而,调查结果是客观的。
从表2看出,高校行政人员对学校管理工作评价主要集中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上,其中学校领导对本校管理工作的评价最高,一般科员评价最低,学院(系)领导和职能处(部)领导居中且较为接近。按学校类型来看,“985”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明显高于“211”高校和一般本科院校。通过均值比较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一般科员和“211”高校、一般本科院校的管理人员评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M=3.61)。
类别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M学校领导 22.7% 54.7% 16.0% 6.7% 0% 3.93职能处(部)领导 16.5% 44.7% 30.7% 7.0% 1.0% 3.69学院(系)领导 16.7% 44.5% 32.6% 5.5% 0.7% 3.71一般科员 12.6% 42.3% 34.6% 8.3% 2.1% 3.55“985”高校 14.6% 50.2% 29.1% 5.6% 0.5% 3.73“211”高校 11.5% 43.7% 34.9% 7.4% 2.5% 3.54一般本科 14.4% 41.0% 33.6% 8.4% 2.5% 3.56高职高专 17.6% 41.4% 34.1% 6.6% 0.2% 3.70总体 14.2% 43.4% 33.3% 7.3% 1.7% 3.61
表3显示,除“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发展的适切性”一项高职高专院校评价最高之外,其余各项均是“985”高校评价最高;“211”高校在“校长依法治校与学校依法办学水平”、“学校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教学过程管理是否严格”三项上评价最低;一般本科院校在 “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发展的适切性”、“教学过程管理是否严格”、“课外学术活动是否丰富”和“考试与考核方式是否科学”四项上评价最低;高职高专院校在“图书馆开放与服务的满意度”上评价最低。从不同身份来看,在每一项上都呈现学校领导评价最高一般科员评价最低的现象。在自我监控的两个项目上,“985”高校评价最高而高职高专院校评价最低,学校领导评价最高而一般科员评价最低。
表3 不同身份和不同类型学校人员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具体评价
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985”高校与一般本科院校在“校长依法治校与学校依法办学水平”上并无显著性差异,与高职高专在该项和“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发展的适切性”上的评价也没有显著性差异,不过在其他具体评价的项目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类型的高校;“211”高校在“校长依法治校与学校依法办学水平”上显著低于其他类型学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发展的适切性”一项上显著低于高职高专院校,在其他方面均与一般本科、高职高专无显著性差异;一般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发展的适切性”和“课外学术活动是否丰富”两项上显著低于高职高专院校。按不同身份来比较,职能处(部)领导与学院(系)级领导评价无显著性差异,其他各级行政人员之间在个别项目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尤其是一般科员与其他级别人员差异较明显。在自我监控的两个项目上,“985”高校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学校,“211”高校与一般本科院校差异不显著,高职高专在“您经常对自己工作进行反思并改善”一项上显著低于其他类型高校。同样的,学院(系)级领导在“管理工作水平”一项上的评价显著低于学校领导,而一般科员在这两项上均显著低于其他级别人员。
表4 不同身份和不同类型学校人员对学校管理工作具体评价的差异检验
也就是说,我国高校行政人员自我工作评价较高,这种积极的状态对于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是有利的,不过学校管理者也应时常了解教学人员、学生、家长等多方意见,更加客观和全面地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不足。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行政人员在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中的重要作用将日益凸显,作为学校内部监控的领导者,必须从意识到行动上领先于其他的参与者,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实行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正是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战线上的具体体现,是现代大学管理的现实追求,也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了积极的政策向导,还必须有具体的有效的实施手段,比如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方式似乎就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较之以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他们将要面临的职业生涯更具复杂性和竞争性,以传统的考试显然无法准确地检测学生的学习程度,不能全面地体现学生的能力素质,笔者认为对学生的考核重点应该放在他们对信息的提取和整合能力以及他们对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迁移能力。同样的,对管理人员的考核也应该有一个科学公正的制度,需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性是对干部素质和绩效的质的方面进行鉴别确定,一般建立在考核者的经验和印象基础上;定量是对现行的“德、能、勤、绩、廉”具体指标进一步量化,对干部的素质和绩效进行测量,并运用数学的方法对测量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增加考核的科学性。[2]
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包括政府监控、社会监控、学校监控和自我监控,而自我监控是最根本的质量监控,其他三个方面的监控最终都必须转化为高等教育机构的自我监控,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3]自我监控即学校教师对自己教学和管理工作状况及其结果的内心评估、体验、反省与修正,是学校监控主体对自身的一种监测和调控。如表3,在自我监控的两个题目上,即“您认为自己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您经常对自己工作进行反思并改善”的调查显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自我监控良好,并且数值由职位高低依次降低,数值呈正态分布,职位的高低也反映了责任的大小,自我监控和反思的力度也是符合各级行政管理工作的“本职”要求的。
现代大学成为一个适应性很高的创造知识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大学教师的兴趣和努力。[4]美国学者詹姆斯·杜德斯达和弗瑞斯·沃马克的这句话里的大学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科研人员,当然也包括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如果每一位教职员工都保持着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经常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和改善,那么整个大学的生态必然会越来越好。因而,大学的工作不仅仅要求行政人员提升自己的监控水平,同时,如果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包括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只有全面调动他们的工作兴趣和积极性、自我调适和监控力,大学本身才得以良性的全面发展,真正肩负起大学的使命。
目前,我国大学的管理主要沿袭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大学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套用政府机关行政级别,由此构建了一个“塔式的层级分明的组织结构”。[5]行政人员的职业自评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高校的管理工作现状,很明显,“985”高校的管理水平明显地领先于其他类型学校,这与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策略和 “985”高校行政人员自身的能力素质不无关系,而一般科员与学校领导在评价上的显著差异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重点高校普遍具有较强的管理优势,也证明了我国扶持重点大学政策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同时也意味着好的管理可能带来更好的教学和科研质量。我国本科院校中绝大部分都是一般高校,每所高校行政队伍中绝大部分都是一般科员,所以只有这“绝大部分”的水平有所提高,我们的高校管理水平才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进而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最终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
调查结果显示,在绝大部分题目的选择上,学校领导评价高于一般职员的评价;管理人员的评价高于其他人员评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究其原因,大学行政化导致管理人员按照职位的高低拥有的权力大小不一,相比较而言,学校领导拥有绝对的权力,所以出现了学校领导的评价高于一般职员的评价,而其他没有更多参与机会的普通人员则评价较低。这种大学里的行政人员是同政府行政人员级别相对应的,大学要发展,应该先要让大学管理“去行政化”,提倡由教育家来办大学。这一点,也是学界讨论的热点。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取消行政级别是最终的目标。但要实现取消行政级别的目标,必须与事业单位以及其他行业的体制改革同步推进,从而逐步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认为:我很乐意摘掉“副部级”的官帽子,要出大师,必须有好氛围,现在大学的官本位思想越来越严重了。如此看法,不一而足。而最近,国家领导人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2010年5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北京大学与同学们共度“五四”青年节时指出,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大学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6]看来,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是大势所趋了。
[1]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
[2]胡春晓.高校管理人员的考核与评价问题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30-131.
[3]赵伶俐.如何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J].理工高教研究,2009(2):l-7.
[4][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著,刘剂良译,王定华校,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
[5]阮汉霞.高校行政管理如何适应一流大学的建设[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7):83-85.
[6]温家宝.大学应逐步改变行政化,按教育规律办学[EB/OL].(2010-05-05)[2010-07-27].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5-05/2262566.shtml
(责任编辑:许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