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天君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设计色彩教学的新探索
● 胡天君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对设计色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重新解读、定位设计色彩的内涵,促使教学理念转向对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多元的文化形态为背景丰富艺术语言的多样性,拓宽并丰富设计色彩的教学内容以及评价准则等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有益探索能够使设计色彩的教学与艺术设计的本质得到最和谐的统一,也与艺术设计教育的根本价值更趋一致。
艺术设计教育;设计色彩;设计思维;创造力
设计色彩作为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基础课程,承担着塑造学生专业素质的责任,它不单要培养学生色彩理论素养、色彩形式美表现以及色彩设计的应用能力,还要对承袭了写实基础美术教育的学生进行绘画观念的转变与设计思维的渗透。中国现今色彩美术基础教育基本沿袭了西方印象主义的绘画模式,这对能动地观察自然、丰富色彩知识、有效地表现与塑造形体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一绘画形式在美术发展史上毕竟是处于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的过渡,对艺术设计影响颇深的则是其后产生的各种现代主义绘画形式,这为专门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留有较多的研究课题。另外,绘画与设计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准则和艺术功能,设计色彩需要强化色彩的创意性和主观构思能力,具备较强的色彩表现余地。在进行设计色彩训练中,应融入更多的设计意识,打破狭隘的自然色彩观念,这也恰是当今艺术设计教育所欠缺的。因此,对于设计色彩教学目的、施教方法和培养学生创新型设计思维的研究与探索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写实色彩尊重客观的真实性,着重强调对物象作三维特征的色彩塑造,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关注色彩关系的微妙变化、物体空间感的塑造、光影空间关系、材质感的真实再现以及总体效果的客观化处理等。而设计色彩迥异于写实色彩,它注重主体意志的表达,积极能动地表现画者的内心情感和审美个性,有着强烈的主观性。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启发学生对色彩的主观性体验,创造出超越客观的具有个性化欣赏意义的色彩美感形式。任何被动的写实色彩训练,均会弱化对形式美感的深入探索,以及对观察、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激发。由于设计色彩并非是通过精确地摹写客观表象特征来获得某些绘画的技巧,而是需要表现出事物的本质以及传达出作者对事物的理解和情感,这一独特内涵使教与学具备较大的弹性空间,成为有机的互动过程。作为教师应转变观念,抛开固有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注重培养设计师所需要的色彩感受力、艺术表现力、想像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透过现象抓住自然的本质,深刻领会艺术设计的精髓,使艺术设计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成为紧密的结合体,体现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这也就实现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真正价值。
设计色彩不同于写实色彩,但并非完全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最重要的是对色彩表现“真实性”的理解。写实色彩更趋于对物体及人类生存环境进行“再现性”的真实表达,其研究目标在于自然色彩的规律性及表现程序,是将三维空间的客观物象再现在二维平面上的过程;而设计色彩所注重的是对客观物象进行诸多现代绘画的表现处理,如归纳概括、抽象化处理以及意象化表现等。这一过程更多表现为将三维空间的客观物象表现为二维平面的画面效果,更多注重的是表现过程、画面效果、作者的主体感受以及传递的观念思想等。这无形中就对客体物象进行了取舍、概括等个性化的处理。其结果则是另一种“真实”,只不过不是以客体物象的表面现象为标准而已。在设计色彩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设计色彩的深层内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色彩的设计意识,灵活地对客观形色进行升华处理,进行超越自然真实的本质揭示,彰显出超越“真实”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多元的文化形态为背景,丰富艺术语言的多样性,拓宽设计色彩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尽可能超越色彩的自然性束缚,对色彩的社会性及精神性有更深刻的理解。结合理论知识有针对性地介绍西方美术发展中有关色彩的演变过程、其他民族及地域文化中美术作品的色彩特性,以及不同民间艺术作品对色彩的质朴表现。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启迪与绘画原型的相互融通,结合有代表性的色彩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加强对不同艺术形式表现语言的阐释与引导,从多种风格流派的构成手法、表现手段中总结规律性的颇具价值的参照。把时代对于色彩的新观念、设计对色彩的独特要求运用到教学内容中去,使色彩的表现方式变得宽泛、兼容、多元,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独特风格提供良好的契机。
在艺术设计学科教育中,设计师色彩素质的培养应该具有开放性,对课程设置的长短以及内容都应该有所定制,对不同艺术形式的色彩表现应有针对性的涉猎,尤其是对本民族的传统色彩形式更应细心研究。传统的色彩教学模式往往较忽略对中国传统色彩的研究和学习,以至于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色彩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和尊重,使色彩教学失去中国特色。我国色彩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古代艺术家和民间艺人们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掌握积累了丰富的装饰技巧和色彩经验,形成具有东方民族特点的装饰风格与色彩体系,无论是绘画还是工艺美术制品,都凝聚着东方人独特的审美观,显示出中国传统色彩装饰艺术的成就。对这些民族艺术财富的深入挖掘与研究,可籍此了解本民族色彩审美心理的结构方式,熟悉中国人的用色习惯及变化规律,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使学生的色彩审美意识更加完善,唤起对本民族色彩的特殊情感,并从中获取色彩创作素材和灵感,尝试设计色彩表现多种面貌的可能性。
总之,由于设计色彩教学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应用,教学内容应与时代接轨,应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安排和组织教学,形成多元化的与专业特点相匹配的教学风格,以适应艺术设计的现代化进程。
设计色彩作为基础课程,它以色彩研究为手段,以培养设计思维和创造力为主旨,其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设计思维的潜在诱导,为日后理性地运用色彩语言,表达设计思想奠定有力的基础。从思维的角度上说,设计思维同时具有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两种特性。设计既具有严谨、理性的一面,又有轻松、活泼、感性的一面,只有将理性和感性共同融会于其中,科学与艺术的紧密结合才是设计艺术的最佳体现。设计色彩所具有的“设计”内涵导致了“设计思维”的思考方式。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其学习已超越了单纯地研究、模拟自然色彩及其变化规律,而是对物象色彩进行解析与重组训练,对色彩的内容与形式、部分与整体等各种要素进行系列地组织创意。其中包括色彩的转换、变调、形态的意象化以及色彩的组合重构等,这种表达训练在面对自然时不仅需要具备敏锐的色彩感觉,而且还需要理性的思考。
实践证明,在设计色彩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元的评价标准是发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力的一个必要条件。设计色彩的创造表现,重在突出创作者所精心“设计”的、表现各异的视觉效果。相同的客观事物作用于“画家”的主观意志会形成千差万别的形象,同一个形象通过不同的主观处理也会产生各不相同的艺术效果。因此,设计色彩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应显示更多的灵活性,应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特征。作为设计色彩的教学也已超越了单纯的技巧和经验传授,用传统的评价标准已经无法合理地衡量具有不同手法或创意的作品。并且,评价形式的单一,将抹杀学生的个性及表现力,影响学生设计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应重视在教学中采取多元的评价标准,避免灌输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或把自己的审美取向强加于学生。这样将约束学生思维方式,致使一些学生压抑个人表现欲,失去了独立创造设计的能力。在构思上,尊重学生自身的创意,认识到学生不同个性所表现出的创新。在表现上,不限制学生的各种手法,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打破脑海中固有的规则,通过重构色彩表现设计思想,以此逐渐培养、积累独立的表现技能。自始至终教师要把握好多元化的审美尺度,从作品中发现并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因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创造意识得以增强。
[1]邢庆华.色彩(第一版)[J].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黄国松.色彩设计学[J].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2001.
[3]胡天君.设计色彩[J].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胡天君/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何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