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务地方转型升级:优势、问题与策略
——以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为例

2010-04-06 01:05陈建吉
当代教育科学 2010年19期
关键词:区域性升级转型

● 陈建吉

高校服务地方转型升级:优势、问题与策略
——以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为例

● 陈建吉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区域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分布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市区及其所辖县市行政区域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也面临着再次转型,服务地方成为这类高校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在服务地方转型升级过程中,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服务机制、服务制度、服务方式、服务领域、服务内容上都有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服务地方转型升级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本文期望对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服务地方转型升级的优势、问题及对策做一番探讨。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在服务地方转型升级中自身所具有的优势

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服务地方转型升级有着地域、文化、社会资本、信息、成本、定位等诸多优势,这些的优势的存在,意味着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服务地方转型升级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潜力。

地域优势。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由地级政府投资举办,在空间布局上更加贴近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中有 “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天然优势;该类高校大多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最高学府,在地方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龙头地位,在争夺本地市场中占据优势;该类高校远离高等教育发达的省会城市,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恶性竞争。

文化优势。一方面,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长期浸润于地方文化的熏陶之中,与地方文化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文化与观念上的冲突相对较少。另一方面,该类高校对区域文化的发展与城市文明建设具有引领作用是其他高校所不能及的。

社会资本优势。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是地方政府的“独生子”,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该类高校是本土人才培养的摇篮,校友遍布地方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校友资源区域分布之密集其它高校无法比拟;服务地方的主观意愿和振兴一方经济的责任意识较强。

信息优势。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贴近政府,比较熟悉地方政府的政策举措和兴奋点,对政策变动和政府战略决策变化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该类高校在发展定位上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目标客户群,贴近企业需求;该类高校贴近市场,对人才市场、资本市场和技术市场需求的变化反应比较敏捷。

成本优势。对于校方而言,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的服务价格较低,在与部署高校和省属高校的竞争中占据成本领先优势;对于企业和政府而言,能够用最低的成本获得快捷、贴身服务,有效降低了搜寻成本和服务交易成本;政府和企业选择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作为服务供应商,其决策风险和决策成本相对较低。

角色定位优势。一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一般以地方性、应用性作为自身的定位,这一定位迎合了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业的心理;二是该类高校占据服务市场的中低端,选择中小企业和基层政府作为主要客户群,在目标客户群的选择上可以规避与其它高校发生冲突;三是该类高校姿态较低,态度诚恳。教师在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时间精力到位。

二、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在服务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服务地方转型升级有着诸多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下一些问题。如,服务意识还不够强、供需错位、自身服务能力不足、服务成效不够明显。

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服务地方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就现实层面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存在偏差。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大多以“地方性”、“应用性”作为自身的办学定位,并以文本的形式加以规定和推广,但这种定位往往停留在“应然定位”,在落实到“实然定位”以及具体的办学行为时,往往发生错位和扭曲,对于自身的长远发展则表现出“集体无意识”现象。同时,由于“实然定位”的模糊性,使得学校不能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内在的逻辑关系,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确,立场不坚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致使自身办学陷入了“角色冲突”而不能自拔,难以形成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合力。还有,高校服务地方的宗旨观念不强,服务意识和开放办学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学校的服务职能的发挥没有落实到资源配置和制度保障上,致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团队难以形成,服务活动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结构性矛盾制约服务职能的发挥。1.学科专业布局的结构性矛盾。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大多勃兴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般由师专或者师专与若干中师、中专合并后升格而来,师范类专业和传统文理类学科专业为主,虽然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转型,学科专业数大为增加,但布局比较分散,新兴学科专业不能形成集群态势,传统文理基础学科专业依然唱主角,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联系不够紧密,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学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2.师资队伍的结构性矛盾。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师资来源有三部分:一是学校固有师资,是师资队伍的主体,自身面临着转型和提升的双重任务;二是从高水平大学挖掘或毕业生中择优录用,社会服务的经验缺乏;三是从企事业单位和政府聘请的兼职、兼课教师,数量有限,起补充作用。总之,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上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3.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长期以来,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按照“学院—系—专业—课程”这一主线配置办学资源。这一资源配置方式,使得原本就稀缺的优质资源在条块分割中稀释。资源整合遭遇部门壁垒和学科专业壁垒,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师资配备在学科上存在结构性失衡,实验室功能单一,难以同时满足教学、科研和服务的需要。

服务机制不健全制约校地深层次互动。1.信息传导机制不健全。由于缺乏专门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沟通机制,政府和企业的需求信息难以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学校。学校搜集、整理需求信息需要花费较高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与此同时,学校的人才、技术和智力供给信息不能通过便捷、稳定的渠道传递给政府和企业。供需之间不能形成点对点、一对一的信息传递。2.激励导向机制不健全。政府对企业与本地高校的合作缺乏优惠政策扶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地中小企业与本地高校寻求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对地方高校的引导停留在号召和呼吁层面,没有落实到政策和制度上,也没有相应的领导机制和归口部门对此加以引导和推动。学校自身缺乏实质性的激励制度,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动力依然主要来自于晋升职称的压力和学校当局的要求。服务转型升级没有真正成为教师自身发展和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3.成果转化机制缺失。科技服务中介行业发展滞后,专利市场发育不健全,科技成果营销和推介活动不能有效开展,科研成果停留在实验室。科技研发投入保障及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制约企业对技改和新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性,也制约学校转化成果的积极性。一些检测资质被强校、名校和科研院所垄断,地方高校的技术服务存在市场进入壁垒。

政府服务职能缺位。首先,地方政府存在矛盾心态。地方政府在转型过程中为了适应建设“小政府”的需要,一方面将部分服务职能转由地方高校承担,发挥地方高校作为“智囊团”的作用,因此对地方高校寄予期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又崇尚名校,对地方高校的服务能力心存疑虑,在合作伙什的选择上往往舍近求远。其次,地方政府职能划分不清。一方面,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地方高校服务经转型升级的引导,出现了党政“齐抓共管”,组织部、纪委、宣传部以及教育局、科技局、工经局、发改委齐上阵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党政不分、政府职能划分不清的问题,没有统一的更好层次的协调决策结构和归口部门履行相应的服务职能。因此,在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中,政府“服务过程”和服务职能缺位同时存在。最后,经费与人员投入不足。较少政府单列经费,专门用于支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有限的经费往往通过年度预算划拨,交由多个相关政府部门使用,因此,经费支出分散,使用效率不高,“政出多门”现象时有发生。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人员配备薄弱,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服务职能的发挥。

三、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服务地方转型升级的对策

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服务地方转型升级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着相应的对策,也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经验,就目前这些高校的实际情况看,我们认为在服务方式、服务体系、资源配置等方面应该加强研究。

探索多样化的服务方式。服务方式问题关键是处理政府、学校、企业三者角色关系问题,三者扮演的角色不同,服务的运行方式也会随之不同。从近年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服务地方转型升级的实践看,服务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政府引导、学校为主、市场运作”、“政府搭台、学校唱戏、共建共嬴”、“政府牵线、校企联姻、股份合作”、“校企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委托”、“依托名校、上连下延、辐射行业”、“筑巢引凤、团队合作、订单服务”。

构建多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服务体系。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地方政府、企业对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的需求是多方位的,总体看,人才、技术、智力是地方政府与企业需求的主要内容。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主动培育自身优势,构建多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服务体系。比如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多是教学型大学,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其核心任务,因此我们认为此类高校应该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产地”;由于有着得天独厚的空间等优势,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就应该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便利店”,尤其应成为中小企业的中低层次技术需求的“便利店”;由于智力与地缘文化的优势,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就应该成为当地政府身边的“智囊团”;由于体制性等矛盾的存在,目前企业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上困难很多,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就应该成为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学科专业布局应克服结构性矛盾,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现实,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要关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可能产生的对学科专业的新需求,根据学校的现实条件,尽力满足此类新需求。师资队伍建设应有中长期规划,及时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通过整合、引进、培养、外聘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努力构建一支能适应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多元需求的师资队伍。

[1]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帅相志.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王守伦.突出地方特色服务区域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4]蒋成勇.重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 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健康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

[5]亓殿强.区域高等教育投入状况实证分析—以山东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08(1).

陈建吉/浙江大学教育学院2005级高校硕士班学员,台州学院发展规划处、地方合作处处长

(责任编辑:何 言)

猜你喜欢
区域性升级转型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转型
回暖与升级
引发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的高原MCS 特征分析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透析新闻采访的独特视角与写作中的区域性特点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