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2010-11-27 05:36王海英
当代教育科学 2010年20期
关键词:教育课心理健康心理

● 王海英 成 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 王海英 成 伟

本文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四种教学模式,即讲授式、活动式、对话式和诱导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从而得出诱导式教学模式是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最理想的一种教学模式,这对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诱导式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广和深入,心理素质作为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已普遍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提高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目前,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外乎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二是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四是进行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2]已有研究表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干预的最有效方式之一。[3]

与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较,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为目的而设置的专门课程。它有不同的称谓,有的称为“学校心理课程”,有的称为“心理辅导课程”,有的则叫“心理教育活动课程”。虽然称谓不同,但其内容、形式大体相近。已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专门探讨。而教学模式却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式。[4]它是某种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特定环境中、特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可以实现特定条件下的教学结构和功能统一。因此,要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人格完善,必须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这种模式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最初开设时为大多数教师所运用,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例如,在讲解情绪调节的内容时,讲授式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导入问题,然后给学生讲解什么是情绪、什么是情绪调节、情绪调节的重要意义以及情绪调节的方法等相关的理论知识。

这种模式对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来说比较容易掌握和把握,只需像学科教学那样给学生介绍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即可;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拓宽知识面,在认知的层面上去了解心理学,而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期也会有一定的成效。但这样的课堂模式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的初衷。从教学内容上看,讲授式教学模式偏向与给学生讲授心理学知识,这不但很难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而且知识的记忆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压力,同时也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是违背的。《纲要》指出,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也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的综合或思想品德课的重复,更不用考试。应该把心理健康课作为优化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从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作用和师生关系上看,讲授式模式中的教师容易像传统教学那样陷入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困境,难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共鸣。因此,建议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尽量少运用这种模式。即便需要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科学常识,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也要防止知识化和学科化倾向。

二、活动式教学模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活动,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获得充分的心理体验,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这种模式在讲授式教学模式受到质疑时为很多教师所采用。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给学生上课时,主要让学生参与活动,并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会,教师并不给学生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样以教师给学生讲解情绪调节内容为例,活动式教学模式是教师利用自己精心设计的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情绪调节,但在活动中教师并没有从理论的高度上给学生介绍情绪调节的重要性以及情绪调节的方法。

这种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给学生情感上带来充分的心理体验。同时,也遵循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活动性原则。《纲要》中指出,在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但这样的模式对于教师来讲不容易把握和控制,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缺少教师在一定理论层面上的指导,使他们在“热闹”之后没体验出什么,往往还是比较茫然,活动的预期效果很难保证。尤其对于年龄小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活动过后教师应花时间解释活动的目的、分析活动中的现象、给出相应的结论并指导学生如何在现实中运用。因为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只注重“理”的讲授、“情”的体验或只注重“行”的训练,都是片面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将“知、情、行”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对话式教学模式

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或学生实际情况选定某一讨论主题,并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内成员均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形成小组意见,然后小组与小组讨论,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国外研究一般建议4-6人为一组。根据我国大班教学的实际情况,可将6-10名同学分为一组。在有些问题中,组内的人数最好是奇数,这样便于形成小组意见。分组时,可以把有同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组成一组,或把积极参加活动的学生与不积极的学生组成一组。小组内有一定的分工,每位同学都要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主持人、检察员、记录员、总结人或激励者、协调者等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对话时是完全与学生平等的关系。对话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小组与学生的对话、小组与小组的对话还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以及小组与教师的对话。同样以讲情绪调节为例,分组后小组内成员可以探讨自己在遇到烦心事时是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的或大家帮助其中一个现在心情不好的同学,让他高兴起来。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共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当然教师在这期间也要参与到每个组的讨论活动当中,朋友式的与学生“对话”。

这种模式给学生和教师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在这个氛围中,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观点与方法,无论正确与否,无论健康与否都不简单地批评和指正,而是通过小组的讨论和辩论,利用理性的思维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解决价值冲突。但课堂毕竟是课堂,单纯的讨论避免不了形式过分的单一,不宜过多的采取这种模式。同时,对话式教学模式受学生年龄和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并不很适合。

四、诱导式教学模式

教师创设具体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反应,在学生积极参与和教师根据心理学原理有目的的诱导下,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发展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此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完成感受——感知——感悟的过程,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样以情绪调节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首先讲述一个有关情绪的小故事,然后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再现出来,在学生表演完之后,同学们针对刚才的情景进行讨论,从而找出调节情绪的一些合理方法。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这一特点和中小学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诱导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最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让学生个体“感受”和“体验”。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有角色扮演、心理游戏、心理训练、参观访问和行为强化等。它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创设情境在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解决不好,必然会出现学生参与度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情境的创设可以利用讲故事、录象、投影等教学手段来实现。创设情境时首先要注意情境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尽量选择身边的事例。来源于学生身边的例子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我想说”、“我要说”的冲动;相反,远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人和事触动不了学生的内心。其次要注意情境应具有挑战性,要能调动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并且要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紧密相连。在操作体验中,教师一方面要以温暖、尊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尽量表现出幽默,使表演轻松活泼地进行,从而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和投入;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所扮演的角色而不是学生身上,注重角色所表现出的意义和感觉,而不是学生的演技。在问题感知阶段,教师针对学生的体验,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这些价值观念与其他价值观念的关系,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进而形成合理的观念和表现出心理健康的行为。最后的交流感悟阶段中,教师引导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刚才的体会和彼此的感受,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内化,加强自律能力,训练和强化健康的行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和讲解,只是在必要时加以引导。这种让学生自感、自践、自悟、自得的方式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深刻得多,也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了知、情、行的有机结合。

这种模式借鉴了团体心理咨询的一些方法,一方面它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从团体动力学角度看,团体决不是各个互不相干的个体结合,而是有着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关系,团体内部建立一定的规范和价值强有力地把个体成员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结合在一起,使团体行为深入影响个体行为。[5]美国心理学家米德指出,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会从每一个互动场合的具体他人处获得暂时的自我形象,最终形成相对稳定,把自己归于某类客体的自我概念。[6]总之,通过团体来改变其中的个体行为比单独地改变个体行为要容易得多。另一方面它侧重的是诱导、启发而不是说教和指导。在诱导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本着的是激励、启发和引导的原则,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鼓励个人发表意见,重视班级内的交流与学生反应。当学生由于思想上有顾虑而不愿讲明缘由时,当由于思维不清而语无伦次时,当心情紧张叙述受到影响时,教师都是有针对性地循循善诱。教师如果拿不准对方的意思时,可以用反问的方法。比如问,“你的意思是……”,“这就是说……”等语句。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它们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方法以及师生关系上都有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上更能体现出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即追求“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对学生人格的终级关怀。学科课程的教学一般是认知到运用(或体验)的模式,通过各种教学首先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提高认知能力,然后再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课强调体验(行为)到认知的教学模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四种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诱导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最理想的模式,它不是讲授式和活动式的简单相加,而是按心理学的规律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诱导式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心理体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行为训练,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地引导,而不是严厉刻板地说教、说大道理。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师仅仅是诱导者,学生才是活动中真正的主体。

以上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几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对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带动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与深化,有着重要意义。但需指出的是,对于教学模式的选用,教师应该由没有教学模式进入到有教学模式,由掌握运用现成的教学模式到走出模式,取得教学上的自由,并最终创造出新的更好的教学模式。

[1]韩云龙,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途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3).39.

[2]姜海燕,多方位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5).39-40.

[3]顾明远.重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08,(8):1.

[4]褚远辉,辉进宇.谈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J].教学与管理,2003,(8).36-42.

[5]郑渝萍.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生心理课上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4).22-23.

[6]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2.

*本文是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我国儿童家庭过度教育的现状、危害及解决策略研究”(GH0596)与“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研究”(GH08053)资助。

王海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 成 伟/山东大学马列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曾庆伟)

猜你喜欢
教育课心理健康心理
劳动教育筑未来——吉安市初中劳动教育课例展示活动有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疫情是一堂特殊的教育课——开学之际,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心理感受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