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萌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建议
●闫 萌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本文从近几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以及分区域、分专业就业情况等几方面对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从学生个人、高校及政府三个方面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了建议。
大学生;就业率;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担。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培养出一大批人才,顺应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专门人才支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但同时不可否认,伴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在校生数的激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政府和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列世界第一,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居世界第二。根据有关数据,2010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已达630万余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就业形势已是十分严峻。
根据中国最专业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MyCOS公司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取样含本科及高职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是 87.5%,2008 届 85.6%,2009届86.6%,同时根据劳动经济学的就业率定义,已就业人数不包括国内外读研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也不包括国内外读研的人数,而近年选择毕业后直接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分别占三年毕业生总数的3.0%、4.1%及4.9%。从经济形势来看,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逐步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向国外扩散,但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尚好,到2008年9月份国际金融形势迅速恶化,各国均遭受不同程度影响,2008届毕业生半年后是 2009年1月,此时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萧条已经使就业市场明显萎缩。事实上,2008届毕业生就业遭受了最大影响,要比在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较好时候的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同比下降了近两个百分点,2009届就业率虽有所提升,比2008届提升了一个百分点,比2007届低了0.9个百分点,经济虽已回暖,但仍未完全复苏,这是影响就业率的一个宏观因素。同时可以看到,毕业后选择读研的比例呈递增之势。在经济最为低迷的2008年下半年,较2007届读研人数的有较大增幅。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达531.10万人。根据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本专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尚未找到工作而仍在继续寻找的人数约占总数的9.4%,其人数应约为50.1万人。值得一提的是,统计显示,2007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 84.1%,2008 届 为 83.5%,2009 届 为 85.2% ,比2008届高了1.7个百分点(整体就业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非“211”本科差距成缩小势头,百分点差距从2007届到2009届分别为 6.3、3.8 和 2.2,在同样的经济形势下高职就业率提高较快。而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 88.1%已经不低于非 “211”本科院校的87.4%,高于非示范院校的84.3%。近年来,高职院校进一步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强化实践环节,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断提高,以事实肯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的定位的正确性。
根据2009年毕业生就业报告调查研究显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包括北京、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天津、浙江、福建)就业率最高,其中本科生就业率达59%,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达60%;其次是中西部中等发达地区,本科及高职就业率分别是31%、30%;最后是东部和沿海中等发达地区及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就业率均不超过7%。本科生就业量最大的前三位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其本地毕业生占雇用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分别为26%、39%、51%。
报告显示,从2009届大学毕业生分布的经济区域差别来看,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区域,其2009届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率88.7%最高;而泛东北区域经济体,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毕业半年后就业率(79.5%)最低。
可见,经济发达程度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率,经济发达地更容易吸引优秀的毕业生就业。在就业成为大学毕业生选择工作地点的主要考虑因素的情况下,就业市场良好的经济发达地区能够吸收更好的、具备更高素质的劳动力,更有利于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07、08、09三届毕业生半年后专业就业率的高低趋向一致。具体来看,连续三届本科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最低的专业大类是法学及教育学;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其次是轻纺食品大类与交通运输大类,最低的是法律大类及公共事业大类。
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地质工程(100%),而同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就业率为88%,高出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则为油气储运技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均为98.6%,比同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就业率 (85.2%)高出 13.4 个百分点。
本科专业 高职高专类专业英语 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商务英语法学 计算机网络技术艺术设计 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机电一体化技术工商管理 数控技术会计学 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 会计电算化汉语言文学 会计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模具设计与制造占本科失业人数的百分比:33.3%占高职高专失业人数的百分比:30.2%
表2009届毕业生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前10位专业(标注的专业为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
同时根据报告,2009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专业(如上表)失业人数超过了总失业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专业的失业率及失业量已不容忽视。专业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部分专业供大于求的状况成为大学生失业的重要原因。
而根据另一组数据,《2009年中国教育蓝皮书》调查指出,在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中,专科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仅为62%,本科院校要高一些,约为72%。
据统计,到201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轻。如何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成为学生、高校及政府需要共同应对的问题。
1.大学生应正确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对个人情况进行合理判断及定位。大学阶段是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除了具备扎实的技能和知识以外,大学生还应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合理地进行自我分析与职业分析,积极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乐业、敬业,从而使个人价值得以最大化的实现,自身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2.高校应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为基础,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对未来个人职业生涯做出合理的判断及规划。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更要注意从细节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敬业精神,提高学生“软”的就业能力。高校同时应该加强参与市场,了解市场需求信息和毕业生就业心态、价值取向等双向信息,在供求双方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完善就业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的情况。
3.对于专业结构性失业,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对“弱势”专业实行预警机制。对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监测和预警,通过行政手段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主动干预、调控专业结构,使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量最大限度接近。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新增专业的指导与监督,对于那些专业需求不足乃至供大于求的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及条件较差、力量薄弱的专业及时发出预警,作为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依据。
[1]MyCOS研究院.2010大学生就业蓝皮书[DB/OL].
[2]阙明坤.“高校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值得推广[J].教育与职业,2010.(19).
闫 萌/济南职业学院教务处
(责任编辑:何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