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失度四现象

2010-11-18 21:32郭秀萍
江西教育C 2015年3期
关键词:词串艄公公开课

郭秀萍

在当前的一些公开课教学中,人们不难发现教师们为了追求教学的独特新颖,不惜以作秀来吸引听众的眼球,用噱头来博得观者的掌声,至于学生们到底学得怎么样,学会了什么,教师却无暇顾及。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阅读课堂中,常见的阅读教学失当现象有以下四种:

一、语文意识淡薄

关于语文意识,王尚文先生认为:它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但在当前的许多公开课堂上,由于教师对课标理念解读的偏差,对教材缺乏深入地研读,对如何运用语文缺乏一种自觉自省的语文意识。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课始,教师引出课文最后一节问学生读了这小节后产生了什么疑问,学生有的说想了解作者孙友田写过哪些作品,有的问作者的母亲为什么在月光下说和唱……引出一串疑问后,教师便带领学生探讨“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将教学牵引到学习歌谣和童谣上。

在上述环节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教师并没有把目光聚焦在“语文”上。教师领唱、师生同唱、分组打节拍朗读等游离于文本外的学习方式占据了课堂上的大部分有效时间。学生静思默想、听说读写的机会都被唱歌、拍手等这些易于吸引观众眼球的噱头取代了。其实,语文课只有坚守语文本位,按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指导和规范语文教学实践,其人文功能才能落到实处,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二、课时目标模糊

教师在目标预设时要注重以教材为载体,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进行合理的目标构建。在时下的阅读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上,教师向听众呈现的几乎都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很少有人把第一课时拿来进行公开教学的。因为大家认为第一课时不容易出彩,不能吸引观者的眼球。

教师们都非常清楚地知道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开端,整体感知课文,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第二课时则应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积累运用的训练,深入挖掘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因素,并进行相应的迁移练笔。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应有明确的课时观,着重解决每个课时所应该解决的问题。不论第几课时都应具备语文课程的基本特色,任何只倾向于其中一边的做法都是对语文课不负责任的表现。

三、感情朗读泛滥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读”受到了空前关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读”字封顶、“读”占鳌头的现象。以至于在不少公开课上,有感情的朗读亦被少数教师视作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一课。课始,教师出示了与课文内容无关的四组词串,让学生挨个分别朗读,并一遍遍地指导学生带着怎样的语气和感情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个个读得拿腔捏调,矫揉造作,看似读得入境入情,实则不知所云。

把词语读出感情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可上述教学中该教师撇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反复朗读词语,并强调带有一定的感情,实属为难学生。如果这位教师在出示四组词串后,能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韵味,并引导学生体会词串的韵律美,那么,这就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词”具有平仄押韵之美。

四、价值取向偏离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将它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黄河的主人》一课时,让学生说说文中的老艄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的学生认为老艄公是个认真的人,有的认为老艄公是个负责任的人,可有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老艄公是一个自不量力的人,黄河水波涛汹涌,让人感觉非常危险,而这位老艄公竟然在黄河上行船,俗话说‘常在河边走,没有不失脚的,他总有一天是要出危险的。”面对突如其来的“另类”声音,教师决不能一笑置之。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但是在学生的感悟偏离了文本价值取向的情况下,教师就必须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效调控,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的指引。在本文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进一步解读“艄公”,感悟艄公战胜惊涛骇浪的勇敢无畏和高超技艺。从而对艄公那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产生由衷的敬佩。

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正确地把握语文之航向,立足文本,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出发,高效语文课堂将不再遥远。◆(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南关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

猜你喜欢
词串艄公公开课
汉江渡口——两代艄公的“价值观”
灵动的词串,写话的纽带
渡口的歌声
报纸新闻标题中的“热词群”和“热词串”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美语口语词串You Know What探析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古道 古码头 老艄公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