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斌斌
用“心”去演戏
——演《朱买臣休妻》角色体会
■屈斌斌
一位老艺术家说,一个好演员应该用“心”去演戏,这句看似普通的话,对我产生巨大的作用,以至于我演《朱买臣休妻》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求“省心”,但求“用心”,努力塑造好“朱买臣”这个角色。
作为一个演员,希望自己塑造的舞台形象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一点我体会到只有通过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展现人物的真实内心世界,以情感人,才能做到。人物激情的表现有两种方法,一是接近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二则是用心去揣摩,这都离不开舞台演绎的真实体验。
《朱买臣休妻》这个故事,前代有很多艺人将它改编成不同剧种的舞台剧。元杂剧中有《朱太守风雪渔樵记》,昆曲中有《烂柯山》,京剧有《马前泼水》……基本戏剧冲突离不开写一个穷书生发愤图强,刻苦读书,终因生活困难引起婚变的故事。
我排演的这出戏是由姚继焜,张继青两位老师亲授的,全剧为四出《逼休》、《悔嫁》、《痴梦》、《泼水》。我饰演“朱买臣”,陶红珍饰演“崔氏”。在香港,台湾,上海,苏州等地演出,是比较成功的,也有了点感悟,在此谈谈我对“朱买臣”的人物塑造及体会。
在《逼休》的前半本中,我对“朱买臣”的演绎方法是用的前者,接近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
“朱”上场的扮相,挂黑三髯口,头戴黑色高方巾,身穿黑衣黑彩裤,腰系黑丝带,脚穿双黑梁鞋,手持书本和扁担。行走时猫着腰,头上的高方巾帽沿微微抖动,完全是一个饥饿难当穷书生的人物造型。这里出发,我体会这个出场应有别于传统一般采用的抖袖,整冠,理髯的程式,须从人物内心出发,着眼于准确体现生活的规定情景和人物的特殊性格行为。于是“引子”的唱、做就极为重要,第一句“穷儒穷到底”的“底”字,声调应唱的低沉、悲凄,哀怨中充满酸楚,第二句“独求书中趣”的“趣”字,拖了长音,同时挟着扁担,拿着书本,表情凄然,却依然摇头晃脑,表现出虽穷困潦倒,但对自己通过读书求官的信心未改,甚至于自得其乐,这时候我把“朱”自己内心的独白通过以上的表演告诉给了观众。同时也确定了“朱”这个富有黑色幽默,对自己有信心、憧憬的人物基调。这个开场极其生活化,但又不失表现力,是观众很重要的第一印象。
随故事发展,人物更加鲜活,《逼休》以念白为主,而这些念白通过节奏、语气、轻重缓和的处理,比唱腔更好的表现出“朱”的内心情感。
其一表现就是对妻子的理解、忍让。其中一句“想她二十年,随我受穷受苦,怎能无有半点怨言怨语,对她么还是要忍耐些好”,一句“还是守一守的好”等充分表明了“朱”的这个内心活动。
其二表现就是对自己的信心、憧憬。其中一句“不要性急,出头的日子么就要来了,要发迹要发迹的”这时候的“朱”带着点轻松、活泼,这些念白和表演手法充分展现了“朱”的自信心。同时也憧憬着自己的做官梦,如一句“但等来年,我进京应试,名登金榜,那时节啊,我头戴乌纱,我身穿红袍,腰围玉带,足蹬朝靴,跨马而归,那些牵羊的牵羊,但酒的但酒,他们都来了啊”等,这些白口很好地说明“朱”对做官的渴望和追求,憧憬着自己的未来。我认为在这个特殊环境下,念白能比唱腔更好、有力、强烈的演绎出当时“朱”的内心世界。
对“朱”的人物性格,经过老师的教授与点拨,加之自己的体会,其中还有一方面可表现为,用自己幽默的方式,哄骗妻子,望得到妻子的理解,而达到维持、挽救婚姻目的。其中一段“半年前我算了一次命,那算命先生言道,朱先生啊朱老爷,你虽有满腹经纶,可惜啊可惜,你官运未通,可你家娘子么倒是一品夫人之命啊,日后你还要靠她的福气呢,那算命先生言道,你家中有件宝贝,压在你娘子的头上,若压的住么,这一品夫人就做定了”讲完就取来盖了一块四角有流苏旧红绸的一个“凤冠”(淘米箩),戴在了“崔”的头上,“崔”随之进入了幻想。二人在此同时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令观众也有所期待,似乎品尝到了一种又酸又甜的穷夫妻生活。而这些是“朱”用了自己幽默的方式,哄骗了妻子,在我自己演绎时加上戏曲的夸张手法,舞台效果来说是很出彩的。《逼休》前半本很少固定的传统戏曲程式,很接近生活,更是源于生活,可谓诙谐幽默,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逼休》后半本我则采用了大幅度的,强烈身段动作来表演。
剧情的深入,“朱”收起了故作轻松、幽默的样子,有些严肃,感觉到夫妻分手是无法避免,这时候这些成了“朱”的主要内心活动。念到“你不听我多次苦苦相劝,偏信那王妈妈的挑唆,暗中写下离书,逼我休妻,你居心忒狠也”后又念到“你太绝情,你太决意,这二十年夫妻,也罢,从此两分离”这些念白要念的字字喷射而出,声嘶力竭,和之前的形成对比,加上大幅度、强烈的肢体语言,如“执着右袖,抬起左脚,亮出鞋底,抖动头上的黑方巾,踩着紧打的锣鼓点,挪到桌后,混身颤抖,挽起右袖,伸出拇指,左手掩面猛疾的将手印按在休书上”在传统的甩髯、抖髯、水袖外,加了以上一些非常规的身体动作,更强有力的表现了当时“朱”的内心斗争。而在这一系列强烈的身体语言后应为停顿,此时无动亦有动,使之入戏的观众也慢慢平静,和“朱”一起接受了现实,“崔氏”走了。《逼休》的结尾,“朱”的内心相对是比较平静的,心知唯有读书做官才是自己的希望,所以我也用了非常规的表演技巧来加强“朱”的这个信念,采用大摇大摆的四方步,手持书本,目光坚毅,踩着铿锵的锣鼓点下场,动作幅度极大极夸张。《逼休》以此结束。
正是手持书本,目光坚毅的下场,才呼应了《马前泼水》覆水难收的故事。《泼水》一本中的“朱”较《逼休》是一个从弱到强的转变,表现的内心世界和身体语言也是有着极大的反差。上场:身穿红袍,脚蹬朝靴,跨马而归,一曲[新水令]唱出“朱”当时的荣归故里,春风得意。在刚见到“崔”时唱“以往事不须提,以往事不须提,装疯傻假呆痴,逼写休书心如铁,学杨花东复西,任癫狂随风飞”这些唱段是带着质问口气,态度强硬的,体会到此时“朱”的内心应该是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身体动作也不宜多,摆摆官架以稳重为主。这样的表演方法,能使观众体会到,这时候的“朱”和“崔”进行了位置互换,完成了女强男弱到男强女弱的转变,和《逼休》形成了很好的对比。
随着剧情的发展,“朱”的内心世界也随之变化,念到{取五十两文银交与同乡妇人}此时“朱”的内心产生了对“崔”的同情之心,而“崔”三番两次的纠缠,使“朱”做了决定{马前泼水}。这时的心里活动及身体语言较之前应有所变化,如念“住口,你逼我休妻,断情绝义,你可曾有半点回心转意,琵琶别抱,另有人依,也罢,取一盆水来”,后又有髯口、马鞭等动作,充分的展现了“朱”心里的怨恨,但又无可奈何,也表明了“破镜残缺难重圆”的决心,随之拂袖、打马快速下场。
《泼水》演到此处,我的体会是人物鲜活,情感丰富有可塑性,但极为重要“朱”的另一面却包含在以下几句念白“柴米夫妻我有愧,逼写休书裂心肝,马前泼水非我愿,破镜残缺难重圆,泼水难收人投水,眼望碧波心黯然”和“朱”对“崔”的深深一拜与心伤落泪之中,这一节“朱”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很难揣摩,使这个人物到现在人们对他的理解还是褒贬不一的。我自己演绎这节时,是理解为:“朱”对“崔”有怨、有恨、却还是有爱的。但迫于当时封建社会的特定环境,“朱”能做的唯一决定就是“马前泼水”,只能牺牲“崔氏”,来保全自己现在的一切。当然这也只是我一个青年演员,用自己的体会和有所局限性的人物塑造,来演绎舞台上的这个“朱买臣”。
《朱买臣休妻》是一个精彩的封建时代卑微个体的悲剧故事,既是“崔氏”的悲剧,也是“朱买臣”的悲剧,二人都要承受自己决绝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