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静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福建 福州 350016)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业影响实证分析*
冯 静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福建 福州 350016)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影响我国纺织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实证的角度,利用面板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定量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给我国纺织业带来的影响,可以得出结论:技术性贸易壁垒一方面给我国纺织业的出口起到数量抑制效应,另一方面也间接提升了我国纺织业及其相关上下游产业的产业竞争力,但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因而呼吁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个角度出发,克服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纺织业;面板模型
纺织业 (本文的纺织业除了特别标注外,指的是 HS编码项下第 50章到第 65章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鞋帽以及零件。)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一直以来为我国的出口创汇以及劳动就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对世界纺织品的供求平衡和贸易格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纺织产品已经进入标准化阶段,发达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不复存在,其国内的市场也将遭受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的威胁,由于纺织业市场需求大且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为了保护国内厂商的利益,在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弱化的情况下,发达国家采取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贸易壁垒来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入。
短期看,由于我国对世界各国纺织业技术壁垒的信息掌握不完全、不及时,以及一些歧视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存在,使得我国在短期内无法通过进行生产技术的革新、改变产品质量来达到进口国设置的标准,以至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在短期内无法进入进口国市场形成数量控制效应。发达国家通过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设置市场准入限制和削弱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给我国的纺织业出口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我国每年遭受反倾销措施影响的出口额仅占全年出口额的 1%左右,而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出口额已经超过了 25%,成为我国出口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
长期看,出口国面对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会进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并创新,制定和实施相应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使整个产业结构升级,竞争力上升[1]。从外国消费者和生产者那里获得许多消息,如改进制造工业、产品设计和产品质量的各种建议。面对出口市场的各种技术要求,企业改进产品质量以及减少成本的行为都显著地提高了其生产率的增长。跨越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过程,也是本国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高级化、外贸出口商品高附加值化的过程,从而增强了企业和产业的出口竞争力。
从纺织业进口总额看 (如表 1所示),自 2000年起,我国纺织业出口额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自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纺织业出口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出口额上升速度明显加快,从 2002年起,纺织业出口额增长速度均达15%以上,2006年更是达 26%(部分原因是从 2005年 1月 1日起取消 ATC),纺织业出口额从 2000年的 598亿美元增长到 2007年的 1931亿元,增长了 2.2倍。相对于出口额的快速增长,我国纺织业进口额增长较为缓慢。
表 1 2000年到 2007年我国纺织业进出口分别占世界进出口比重 单位:亿美元
图 1 2000年到 2007年我国纺织业进出口分别占世界进出口比重
从市场比重看 (如图 1所示),从 2000年起,我国纺织业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除了个别年份比重有小幅回落外,其余年份均不断上升,从 2000年的占据世界出口比重的15.6%增长到 2007年的占据世界出口比重的 30%,从中表明我国的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相对于纺织业出口份额的不断增长,我国纺织业的进口份额则比较稳定,从 2000年到 2007年,基本维持在 4%的水平。这表明我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国际竞争力看 (如表 2和图 2所示),我国纺织业的RCA指数从 2000年到 2007年间,除 2005年只有 2.65外,其余年份都超过 3.00;我国纺织业的 TC指数从 2000年开始,呈直线上升趋势,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TC指数都超过 0.60,2007年,我国纺织业 TC指数为 0.76,这说明我国纺织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国际水平,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表 2 我国纺织业 RCA和 TC指数表 单位:亿美元
图 2 我国纺织业 RCA和 TC指数表
从 2000年到 2004年,WTO成员在纺织业每年的 TBT通报量基本维持在个位数,而自 2005年起,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5年到 2008年,当年的 TBT通报量分别为 18、23、37、53;截至 2009年 7月份,WTO成员国在纺织业的 TBT通报量就达到 19件。这表明随着传统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弱化,由于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市场,促进本国纺织业的发展,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技术性贸易壁垒。
表 3 2000-2009.7年WTO成员在纺织业的 TBT通报量
近几年纺织业一直是我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严重的产业之一。根据国家质检总局 2007年对两千多个企业(涉及到纺织企业 488家)的调查显示,纺织业中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企业就达到 154家,约占 31.56%,这就表明技术性贸易壁垒给我国大多数的纺织业出口企业带来广泛的影响[2]。从大型企业的情况来看,接受调查的中国大型纺织业出口企业在 2006年受影响的比例为32.82%,比2005年提高6.17%;从小型企业的情况来看,接受调查的中国小型纺织业出口企业在 2006年受影响的比例为29.17%,比 2005年提高 14.1%。从直接损失额看,全行业 2006年遭受的 27亿的直接损失额中,出口企业中大型企业直接损失额估计值约为 6.7亿美元,而小型企业直接损失额估计值约为 21亿美元,说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小型企业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就纺织业整体而言,大型企业及小型企业遭受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比例具有趋同性,企业遭受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比例并未因企业规模大小不同存在很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其产品都正面临着进口国日益严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但是小型企业受影响的比例增长幅度大于大型企业,说明小型企业受影响程度在加大。
(一)负面影响的实证分析
根据前文的定性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在短期内将对我国纺织业的出口产生数量限制效应。本节将从实证的角度,利用面板数据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否对我国纺织业的出口产生数量限制效应。
1.模型的构建及变量解释
引力模型是经济学家用来分析两国或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流量的一个常用的公式。本文以引力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包括出口国人均 GDP、进口国人均 GDP、汇率、进口国与出口国两国的绝对距离、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回归模型。引力模型构建如下:
lnEX1it=a0+a1lnGDP1it+a2lnGDPCt+a3lnD ISTit+a4ln(RATE/CPI)+a5TB Tit+ε1it
在该方程中,EXit表示中国对 i国 t年纺织业的出口值,GDPit表示 i进口国 t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Ct表示 t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D ISTit表示中国与 i进口国的绝对距离,RATE为名义汇率,CPI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示消除通货膨胀因素的汇率,TB Tit表示 i进口国 t年的 TBT通报值,其为虚拟变量,t年之前该国在纺织业项下如果无通报记录记为 0,t年在该产品项下如果有通报记录,t年及以后各年均记为 1,但是如果 t年后该国仍然有新的通报则记为2,表示 TBT的强度上升。ε为误差项。
表 4 解释变量的含义、预期符号及理论说明
2.数据来源
本文在样本的选取上,主要根据的是自 2000年以来在纺织业通报技术性贸易壁垒的WTO国家以及我国纺织业出口的重点地区和国家,共 53个国家。
时间跨度为 2000年到 2007年。进口国和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自于联合国数据库 (http://data.un.org/Search.aspx?q=gdp);中国与 i进口国的绝对距离,通过www.geobytes.com网站 city distance tool计算进出口国的首都间的距离得到;名义汇率 RATE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则来自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得;TBT统计值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技术监督局官方网站的各国 TBT通报查询数据库,选取了纺织和皮革技术与服装工业两项申报量合并而成(http://www.tbt-sps.gov.cn/tbtsps/Notification/Pages/TBT_notification.aspx)。中国对样本国家出口额的面板数据,则选取了 HS编码项下第 50章到第 65章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鞋帽以及零件的数据汇总而得来,全部数据均来自联合国的 COMTRADE(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
3.面板数据估计结果及分析
笔者利用 Stata10.0对上述面板数据分别进行计量分析。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选取则根据 Hau sman检验值而定,该检验值服从自由度为 K的卡方分布 (W illiam Greene,1998)。回归结果见表 5。
表 5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分析
从回归结果发现,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基本都通过 5%的显著性检验,故拟合结果基本满意,说明该回归结果真实可靠,不存在虚假回归。且各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基本上与经典国际贸易理论吻合,同时模型运算结果显示以下特征:
一是 TBT的系数为负的 (-0.0692017),即 TBT强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出口值将会下降近 6.9%,表明国外进口国设置了 TBT将影响我国纺织业的出口,显示出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数量抑制作用。二是我国人均 GDP的增长有利于纺织业的出口,且弹性系数达到 1.528409,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对纺织业出口的拉动作用相当明显。三是进口国人均 GDP的增长有利于我国纺织业的出口,弹性系数达到 0.7821295,表明进口国的经济增长将会大大地拉动对我国纺织业的消费需求,但是进口国的经济增长对我国纺织业出口的拉动作用小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四是绝对距离的系数为 -1.144373,表明了两国贸易中的地理限制作用,即进口国与我国的绝对距离越长,贸易流量将越受到限制。五是汇率的系数符号与预期的正好相反,其原因可能是:尽管通常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将不利于我国的出口。但是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极强,即使是人民币升值,导致我国的纺织业价格丧失了部分优势,然而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纺织业在中低端市场上仍然是无可取代的,因此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对我国的纺织业出口带来负面影响。
(二)正面影响的实证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只是代表进口国相对于出口国暂时性“技术领先”,在中长期内,学者认为出口国面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会进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并创新,同时出口国政府也将制定和实施相应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使整个产业结构得到升级,产业竞争力上升。面对这个理论分析,本节尝试定量分析纺织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否客观上提升了我国纺织业以及相关行业的产业竞争力。
1.计量模型及变量解释
本节假设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中,本国的技术进步不仅来自于本国的 R&D,也包括对于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刺激 (特别是对在世界市场上具有高竞争力的纺织业)。一个行业用劳动力 (L)、物质资本 (K)、国外技术刺激 (T),生产产品(Y),生产函数为 Cobb-Douglas生产方程,即:Y=ALαKβTγ。
根据该公式,获得如下的基本回归方程:
InYit=C+β1InAit+β2InLit+β3InKit+β4TB T+eit
式中,C表示常数项,eit为随机误差项,Ait为某行业某年的全要素生产率,Lit为某行业某年的劳动投入量,Kit为某行业某年的资本投入量,Yit表示本国某产业某年的产出,TB T表示TB T强度。
2.行业选择及数据来源
由于纺织业的 TBT不仅对本行业的技术创新起到刺激作用,还对其上下游产业起到技术创新刺激作用,从而促进我国纺织业以及相关行业的产业竞争力。本文选择五个相关行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同时考虑到小型企业在研发及技术吸收的薄弱性,在行业中排除了小型企业的产值,选取国有及以上规模非国有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作为行业指标,时间跨度为 1998年到 2007年。
一是本国某产业某年的产出 Yit:本文以某年该产业的工业增加值来表示,工业增加值是衡量一个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二是 Ait为某行业某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考虑到产出的影响不仅受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即当前技术的影响,还受到本国 R&D以及通过国贸途径产生的技术溢出的影响,本文考虑到这些相关因素,认为所有途径的技术影响最终将使得人均工业产值提升,因此用人均工业产值代替全要素生产率,表示技术对产出的影响。三是资本投入 Kit:理论界对于资本的度量并没有统一的做法,本文选取了资产作为资本投入。四是劳动投入Lit:严格来说,劳动投入不仅要考虑劳动的时间,也要考虑劳动的效率,但是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行业年平均就业人数代替劳动投入。五是 TBT:前文分析得知,WTO成员在纺织业上的 TBT通报量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因此我们假设 TBT是个虚拟变量,其变化是一个从 1,2,…,到 10的等差数列,即其值 1998年到 2007年分别 1,2,…,10。
以上数据均通过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三)面板数据估计结果及分析
笔者利用 Stata10.0对上述面板数据分别进行计量分析。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选取则根据 Haus man检验值而定,该检验值服从自由度为 K的卡方分布 (W illiam Greene,1998)。回归结果见表 6。
表 6 面板回归结果分析
从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各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基本上都通过 5%的显著性检验,故拟合结果基本满意,说明该回归结果真实可靠,不存在虚假回归。结果分析如下:
一是当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人均工业产值每提高 1%时,将会促使上述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分别增加 0.79%、0.35%、0.43%,说明了在上述五个产业中,资本投入成为增加产业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技术和劳动投入,说明我国的上述产业已经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逐步发展成为了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也符合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律。
二是 TBT强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将促使上述产业的工业增加值提高近 2.8%。这表明国外纺织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断加强在间接上刺激了我国的纺织业及其相关上下游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从而提高了我国的产业竞争力,使得我国的相关产业更具实力跨越国外技术贸易壁垒。
以上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分析出发,通过构建模型实证研究了国外纺织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业的数量抑制效应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效应,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技术系贸易壁垒给我国纺织业的出口带来负效应,即数量抑制效应,但也间接提升我国纺织业及其相关上下游产业的产业竞争力。二是从正负效应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给我国带来的负面效应大于其正面效应。三是从计量结果得知,尽管技术性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带来了正面效应,提高了我国纺织业及其相关上下游产业的产业竞争力,但就目前技术改造和产业结调整来看,我国纺织业及其相关上下游产业仍然没有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这就要求上述产业在今后加大研发力度,实行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短期内将给我国的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带来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也会带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正面影响,但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给我国带来的负面效应大于其正面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分析,为了更好地克服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纺织业的发展,得到的政策性启示如下:
从政府角度出发,政府应该从两方面对纺织业进行帮助,首先应该帮助克服我国的纺织业关于国外 TBT信息不对称,通过事前跟踪、事中预警、事后解决的方式,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关于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体系;第二,面对当前经济的不景气,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扶持纺织业的产业升级,并且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标准,避免国内纺织业闭门造车。
从行业协会角度出发,行业协会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具有政府与单个企业无法代替的优势。在WTO体系中,政府职能将受到规则的约束,而企业单独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成本过高,行业协会很好地弥补了二者的缺陷。第一,行业协会可以充当技术贸易壁垒的申诉人;第二,行业协会推动行业标准的引进与建立,并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第三,行业协会可以举办针对性的培训班、研讨会,将国外最新的贸易壁垒信息传递给企业,帮助企业提出解决对策。
从企业角度出发,企业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微观主体。第一,实行技术改造,加快产业升级脚步;第二,实行品牌化战略,避免以量取胜;第三,加大国家市场开发力度,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实行走出去战略;第四,产业集群战略,通过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可以抵消为应对 TBT所增加的生产和交易成本,产业集群所带来知识外溢及创新效应将有利于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3]。
[1]张海东.技术性贸易壁垒与中国对外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检总局.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07)[R].
[3]李小平.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校:谭纬纬)
F407.81
A
1008-4681(2010)01-0008-04
2009-12-02
冯静(1973-),女,福建福安人,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