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探析

2010-11-07 08:36龚万达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禀赋劳动

龚万达

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探析

龚万达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自然资源是决定或制约着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同时还影响着产业布局和结构,自然资源丰裕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是容易带来“资源诅咒”。通过对我国各省市地区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二元变量的相关分析得知: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受教育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资源禀赋;资源诅咒;人力资源

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一再证明了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另一种现象,一些资源贫乏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赶上甚至超过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就是说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反方向变化。不仅国与国之间存在这种现象,一国内部的区域层面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各种生产要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的过程,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能动性的生产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区域资源禀赋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马克思在这段论述中清楚的告诉我们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资源的变换。任何区域经济发展都是建立在区域的资源禀赋基础上的,因此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自然资源是决定或制约着经济的增长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自然界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纳入劳动过程,“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2]传统的政治经济学都把劳动看做是财富的源泉,我们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我们同时也不能忽视自然资源也是财富的源泉之一。正因为自然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与劳动共同发挥作用,劳动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

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飞速发展雄辩的告诉我们,丰裕的自然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资本初始积累功不可没。出口资源以及初级资源产品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发展的起始道路上获得发展经济必须的外汇收入的重要甚至是唯一途径,自然资源为扩大本国投资乃至进入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似乎觉得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小了,其实科学技术的进步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对资源利用方式的改变和进步,同时也促进了对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论科学技术如何进步,无论有多少新的人工合成材料问世,制造它们的初始原料一定是来自自然界的自然资源。而且由于某些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已成为一些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瓶颈。比如具有极为重要用途的稀土资源,是当代高科技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科技产业是支柱产业,未来的的经济增长主要依托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可以说谁掌握了稀土资源谁就掌握了高科技的发展命脉。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较低阶段,作为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特别是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劳动资料结构的复杂化,就使得具有生产资料效用的自然资源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获得了极其重要的意义,以致具有决定性作用,它能够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并成为制约现代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3]

(二)自然资源影响产业布局和结构

由于自然界的各种自然物质不同,即自然产品的多样性使人类劳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生产力结构的特点。[4]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5]这是所说的的“差异性”,就是指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差别性,这种差别性必然影响生产和劳动方式的多样化,从而形成不同生产力结构的特点,最终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布局。马克思早在19世纪发现的自然资源对于产业结构布局的影响的规律,至今仍然可以发现在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层面上发挥作用。

我们以我国钢铁产业布局的变化为例来说明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建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由于西方的经济封锁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落后,我国钢铁工业布局是依托大城市、利用国内资源和靠近铁矿原料产地的原则展开的,东北地区的鞍山矿区是目前我国储量、开采量最大的铁矿原料产地,它是鞍钢、本钢的主要原料基地。首钢、包钢、太钢和邯钢等钢铁厂依靠分布在河北、内蒙和山西各地的华北地区铁矿提供原料。湖北大冶铁矿是中南地区的重要铁矿石产地,其他如湖南的湘潭,河南省的安阳、舞阳,江西和海南省都有相当规模的铁矿石储量,武钢、湘钢及本地区各大中型钢铁企业在建立之时就是考虑到了所在的中南地区的铁矿石供应能力。当时的这种布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可见一斑。改革开放以后,国际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全球化使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必须进一步调整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钢铁企业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目前全国74家重点钢铁企业中,有18家建立在省会城市,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这种布局产生的突出问题是对城市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形成巨大压力。沿海地区环境容量比较大,水资源丰富,适应钢铁工业发展的需求,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是必然的趋势。

(三)自然资源丰裕会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很明显,如果一个国家从自然界中占有肥沃的土地、丰富的鱼类资源、富饶的煤矿(一切燃料)、金属矿山等等,那么这个国家同劳动生产率的这些自然条件较少的另一些国家相比,只要用较少的时间来生产必要的生活资料,因而,从一开始就能除了为自己的劳动外提供更多的为别人的剩余劳动,因此,绝对剩余劳动时间,也就是绝对剩余价值,在这里一开始就比较大,资本(或借以榨取高余劳动的任何一种生产关系)的生产效率比处于较为不利的自然条件下更高。”[6]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而只是超额利润的一种自然基础,因为它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7]“古人就已经知道,劳动能力的天然便宜,即它的生产费用或再生产费用的天然便宜,是工业生产的一个重大因素”。[8]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可见自然资源的丰裕度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中起基础性作用。马克思对自然资源的丰裕度会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论断在马克思之后的现实经济发展中也拥有很多例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一国或一区域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尤其是在一国工业化的起始阶段,自然资源的丰裕度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我国铁矿平均品位仅33%,比世界铁矿平均品位低10%,而国外主要铁矿生产国如: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其铁矿石不经选矿品位就可达62%的商品矿石品位。与高品位铁矿石相比,低品位铁矿石在投入高炉冶炼前需加入生石灰等添加剂,需额外增加辅料成本、也更花费工时,所以目前国内的钢铁业的铁矿石原料大量依赖进口。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而我国的铁矿石资源的品位低是我国的钢铁工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二、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及启示

(一)“资源诅咒”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往往资源贫乏的国家反而比资源丰富的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表现更好,也就是说自然资源丰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反方向变化,有的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资源诅咒”。自然资源丰富固然是好事,但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如果不制定长远的发展政策、未雨绸缪,丰富的自然资源给这些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往往是结构单一的资源生产部门和不发达的其它部门。一些自然资源充裕的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过于依赖自然资源,因而比自然资源短缺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慢的多。而且一旦资源枯竭将带来诸多社会问题,最终造成整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秩序和产业结构的失序。

目前学术界对于“资源诅咒”现象的研究多集中在国家层面,其实在一国内部的区域层面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比如我国的煤炭大省山西省,全省保有查明煤炭资源储量2654.84亿吨,占全国的26%。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所以山西省煤炭采掘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是能够带来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而矿产资源是属于规模报酬递减或不变的产业。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决定工业化进程的制造业部门所占比重应该是上升的,资源产业比重是下降的。而在以山西省为代表的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资源产业的畸形繁荣制约了能够带来规模报酬递增的制造业部门的发展。

我们选取分析了全国和山西省的1997年至2007年工业内部采掘业与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数据。发现1997年至2002年山西省制造业的就业人数都在200万人以上,而2003年以后则降到了70万人左右。原因是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全年增长9.1%,人均GDP第一次超过1000美元大关,能源的需求缺口很大,能源价格的高涨刺激了大量的资金投向煤炭行业,其他工业部门诸如制造业则面临着资金与人才的短缺,导致反工业化。同时兴旺的煤炭采掘业并没有增加更多的就业,到2007年底也只有区区70万人,远不象制造业那样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从全国的平均水平来看,采掘业的就业人员一般是制造业就业人员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但在山西省2007年底采掘业与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几乎达到了一比一。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资源枯竭之后,如此畸形的产业结构必将严重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里昂惕夫之迷”的启示

赫克歇尔一俄林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二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对外贸易的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H-O理论预测不一致。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国外许多经济学家试图对里昂惕夫之迷进行解释,经济学家凯伍斯和琼斯用人力资本的理论来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答。他们认为美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非常重视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教育和培训费用的投入也是一种资本投入。在总资本中加入人力资本的因素,再来比较美国出口品和进口品的资本含量,里昂惕夫之谜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其实美国仍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家。二战之后,科学技术、熟练劳动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而科学技术必须由人来掌握才能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里昂惕夫之谜其实反映的就是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差距。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研究成果显示,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提高108%,大学毕业可提高300%。迈克尔. P.托达罗Michael P.Tordaro)在其《第三世界经济发展》一书中指出,“正是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不是资本,也不是物质资源(materialresources),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性质和步伐”。许多经济学家通过研究认为教育投资的经济收益远远超过其他各类投资的收益。我们选取了2007年我国各省市地区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二元变量的相关分析,以进一步验证以上论点在我国是否也具有普遍意义。所谓二元变量的相关分析是指通过计算变量间两两相关的相关系数,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两两相关的程度进行分析。[9]本文采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该相关系数是用来衡量定距变量间的线形相关关系。将表中数据输入SPSS11.0统计软件时进行处理。结果如下:

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和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相关系数

表中的PearsonCorrelation表示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和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性系数为0.836。在这个数据旁边的2个星号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时,统计检验的相伴概率小于等于0.01 (表格中Sig.(2-tailed)为“.000”,说明进行了相关系数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的双侧检验),也就是总体无显著线形相关的可能性小于等于0.01,即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和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显著相关,且为正相关。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与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的拥有量呈显著正相关。区域经济发达程度高的地区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的拥有量普遍高于经济发达程度低的地区。因此大力发展适合国情的各级各类教育,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自然资源决定初始的产业结构选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新的比较优势出现之后,自然资源已经不再是产业结构的决定影响因素。按照国际经济学中关于比较利益学说中比较利益的改变——在引进人力资本、创新、技术、信息等要素后,“资源禀赋”决定的产业结构已经不仅仅限于“自然资源禀赋”。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10]可见,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把发展教育、开发人才资源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20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的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储备已经成为新的“资源禀赋”。但尽管如此,由于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人们仍然要对自然资源给于高度的重视,既要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还要注重循环使用自然资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202、56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8.

[3][4]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124.

[6][8]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87—288、28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28.

[9]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65.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责任编辑 杨仙丽)

F127

A

1008-4479(2010)03-0082-05

2010-01-14

龚万达(1972-),江苏镇江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禀赋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要素禀赋论的局限:个体与企业家才能缺位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