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波,杨国庆,刘文魁
(1.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2.湖南城市学院体育系,湖南 益阳 413000)
中外体育课程目标比较分析
冯海波1,杨国庆1,刘文魁2
(1.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2.湖南城市学院体育系,湖南 益阳 41300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分别对我国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的体育课程目标与美国和日本近代的体育课程目标进行对比研究,反思我们现行课程标准的一些待改进之处,以期对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有所贡献。
体育课程目标;日本;美国;比较分析
体育课程是学校整个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课程一样,其主要任务都在于实现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目标。而课程目标是课程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课程目标的确定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科学而全面地去制定与时俱进的体育课程目标对于体育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选取世界上体育课程开展较先进的美国和日本为比较对象,对其体育课程目标进行深入细致地比较分析。
美国是开展健康教育较早的国家之一,十分重视体育教育在促进儿童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在如何解决好学校体育教育中体育与健康之间相互关系问题上,美国把学校体育定位为保证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并能够有效地为未来终身体育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思想得到美国政府和体育专业组织或机构的高度重视,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体育教育发展计划,如今已形成比较完善成熟的体育教育体系,并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
美国国家运动与体育协会经过10年潜心研究,于1995年正式颁布《国家体育标准》,2005年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修订。美国《国家体育标准》中并没有对其课程性质作出明确的定义,而是描述了体育教育的结果、目标,即“一个受过体育教育的人” 应该能达到的目标。在美国体育教育学者看来,首先学校体育要为培养人服务,要为人的发展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这与当下时兴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吻合。不同于我国“以人为本”的理念,美国在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比较上,认为“人”高于自然和社会,一切为了“人”本身,体现了美国“天赋人权”的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理论的出发点、观察点以及评价方式的理念。具体来说,教育的最终理念,就是评价人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展现,人的个性是否得到张扬,人的主体人格是否实现了自由。
从两国体育课程标准对比来看(表1),美国的5条目标都非常具体而明确地围绕身体活动来描述,它表达了一个受过体育教育的人,在运动基础知识、运动能力、体育运动习惯方面应该取得的进步,并指出个体在社会性的体育活动中应具有的认知及礼仪行为。同时,也充分肯定了体育对于人的发展作用,并坚持以学生的需要作为出发点,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一切以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但在目标描述上,并没有体现体育学科的特色,实际指导意义不够,比如“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这应当算作教育的一个总目标之一,必须经过各个学科的共同努力及课内外活动有有效组织才可能保证其实现的,而美国“在体育运动过程尊重自我和他人”则能对教师及学生的体育实践产生直接的指导效果。因此,我国的体育课程标准应立足学科本质功能,结合实际,只有这样,“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落到实处。
表1 中美体育课程目标比较
日本与我国在地域、人种、文化习俗以及教育体制等方面较为相同,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日本的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轨迹同我国也非常相似,都经历了从“军国民主义体育”到关注社会发展需要,再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日本对国家教育事业非常重视,在教育改革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尤其在近30年的课程建设方面对我国影响很大。所以,日本的体育课程改革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
以二战后为起点,日本经历了3次课程改革,日本对学校体育进行全面改革,学校体育明确了新的方向,自1947年制定体育大纲概要至今已进行了7次修订。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表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最新提出的体育课程目标,是较为全面地考虑了课程目标各因素的相互关系,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课程目标。(表2)
表2 中日两国的体育课程目标比较
图1 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图2 日本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结构
从中日两国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来看,两国在通过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方面具有一致性,但日本在心理健康目标制定时更加注重与体育活动的特点相结合,尤其注重坚持“快乐体育”理念和培育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在社会适应性领域,日本体育教学大纲涉及较少,将培养目标限定在学生参加运动竞争过程中所应表现出的公平、公正的态度和尊重规则及对手的责任感,对于团结协作精神仅作为体验性要求。日本保健体育课程在对总目标进行阐述时,分为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和初中保健体育课程目标,并体现了两者培养途径的不同,如小学阶段需“通过适宜的运动体验和对健康、安全的理解”,而中学阶段则需“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和接受健康、安全的教育”,这样就较好适应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规律及特点。中国新课程目标体系表现了较强的整体结构性,以健康和运动作为主线,制定出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五项学习领域目标,并分别辅之以6个水平目标,结构清晰有力,但是在实践中很难去处理好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横、纵向关系,处理好阶段性目标和递进性目标的主次关系,所以这些目标对体育课程的实施提供的指导意义是个大大的疑问。(图1)
日本中小学在落实课程目标过程中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2个层次,强调健康教育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相辅相成,并在认识目标、技能目标、社会性行动目标和情意目标4个方面得以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求以运动与健康为主题,4个方面相互联系、渗透,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体育课程的总目标。(图2)
通过对中外体育课程目标的比较分析发现,现阶段中国的体育课程目标与美国、日本的体育课程目标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把培养基本的运动技能放在首位,并且强调要通过体育学习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以及合作精神。美国制定的体育课程目标清晰明确,并且与身体运动结合紧密,突出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社会责任感;日本采用的是整体健康观和普遍性目标,特别强调体育学习的健康教育功能以及能给学生带来欢乐。但是中国现阶段的体育课程目标依然存在目标盲目扩大不专注于体育课程本质、具体操作实施无的放矢难度很大等待改进之处,唯有汲取教育发展较成熟国家的体育课程目标设置,同时根据中国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取长补短,才是当前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长远之道。
[1]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毛振明.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面对传统与权威的思索[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3] 李建军.现代体育教学目标的特点与构建[J].体育学刊,2002(9).
[4] 史峰,胡小妹.中美体育课程目标的跨文化比较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4).
[5] 阎智力.中日两国百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目标比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
[6] 耿培新,梁国立.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 张伟峰.中日美体育教学目标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6).
G81
A
1674-151X(2010)11-078-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0.11.042
投稿日期:2010-08-13
冯海波(1986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