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男子移动靶射击运动员赛前心理焦虑水平的研究

2010-11-02 07:41
运动 2010年11期
关键词:临场射击心率

谢 军

(无锡市射击场业余体校,江苏 无锡 214072)

我国男子移动靶射击运动员赛前心理焦虑水平的研究

谢 军

(无锡市射击场业余体校,江苏 无锡 214072)

1 前 言

赛前心理状态及焦虑水平的高低对于比赛的胜负所起作用越来越被大家所认识。本文试图结合移动靶射击项目的特点,对移动靶运动员的焦虑水平进行赛前的调查,为移动靶射击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以克服训练中的盲目性和经验性。

2 研究对象

以我国男子移动靶射击运动员赛前心理焦虑水平为研究对象,其中选取国家射击队员肖俊、杨凌、齐欢勇、范彦博为实验对象。

3 结果与分析

3.1 男子移动靶射击运动员场上、场下心率落差较大

为了避免比赛的偶然性,选拔赛共进行3场,取总成绩的前四名进入奥运会队伍。

在比赛期间,通过对入选的4名选手进行的临场统计,发现由于比赛的刺激,4人的临场心率高于他们的正常心率,通过统计处理,4人的临场平均心率为108.25次/分,正常心率为73.8次/分,4人平均临场心率比他们正常心率高34.34次/分。

可以看出,临场前运动员的焦虑水平明显升高,这时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对比赛结果的担忧,使运动员预先不安。(图1)

由于移动靶射击要求射手独立作战,上、下半场间隔时间较长,每场、每组、每发之间都有间隙,每发射击时间短、速度快,要求射手精力高度集中,比赛的每一发都和最后结果直接相关,因此容易被外界信息所干扰;场上时间短但刺激深刻,基本动作简单,但精度质量要求高,同时加上对比赛结果的担扰,比赛中种种意念的再现,突发形式的变化加上外界的议论,使运动员心理产生强烈的变化和波动,使焦虑值增高。经统计,4位入选队员的下场平均心率为121.75次/分,比上场心率升高了13.5次/分。

图1 4名队员各阶段心率变化图

3.2 移动靶运动员越接近取胜阶段心理焦虑水平越高

由于最后的胜负取决于第三场,所以第三场的临场平均心率达到了114.75次/分,比正常心率升高40.95次/分,而第一场及第二场的上场心率平均为105次/分。(表1)

由于前两场领先,希望自己继续领先不被对手赶上,而前两场落后的则希望能在第三场有较好的改变。且是同一水平的选手,差距仅在几环之内。运动员每射击一次的成绩和累计的进展与期望的目标是否取得一致性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其心率变化。通过统计,我们发现这种规律:(1)当运动员意识到成绩结果达到或将超过所期望的目标时,心率有提高的趋势;反之则降低。(2)当运动员专心致志于做好规范动作全过程,则其心率能保持在某一水平上。

如表1取得第一名的肖俊,由于在第三场全身心地投入到动作中,以规范的标准动作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将精力充分集中于完成技术的全过程,出现了对注意对象以外的刺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况,这一注意适中陪伴着完成技术动作的心理全过程。这种集中的结果往往是由于排除了外界与自身的各种干扰使技术准确顺利的表现获得了满意的射击结果,打出了580环的高成绩,这时他的下场心率只有96次/分,比临场心率降低了6次/分。而且他的临场心率比正常心率的落差在入选的4位队员中也是最底的,并且他的下场心率值也是他们中间升高幅度最小的。

表1 4名队员各阶段心率对照表

表2 不同项目运动员焦虑水平比较

图2 移动靶运动员常用的心理调节手段与方法比较

3.3 移动靶射击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焦虑水平特点

观察不同项目比赛,发现移动靶运动员的焦虑水平与其他的一些静力性项目仍有较大的区别,如跳水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心率平均比赛前加快8.58次/分,跳水和射击都是稳定性较强的项目,被称为1秒钟的艺术,技术复杂而又惊险,它的应激水平比移动靶运动员却低的多,保证了跳水运动员发挥的稳定性,而这种应激水平对于移动靶射击运动员来讲是不够的。(表2)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异,是由射击项目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射击比赛具有功利目的和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其次,射击比赛的每一发成绩都和最后结果直接相关;第三,射击比赛间隙时间多。场、组、发之间都有间隙,增加了射手自我控制的难度;第四,射击基本动作简单,但精度要求质量高。由于以上4点,使射击运动员比其他项目运动员更容易受到心理上的影响和干扰,心理负荷也就大的多。

3.4 对男子移动靶射击运动员心理调节的方法与手段

3.4.1 树立自信心 紧张是导致射击运动员比赛失常的主要原因,其原因来自于信心不足。自信是比赛发挥的首要因素,坚定的信心要在训练和比赛中培育,要在困难和失败中考验。但不可急于求成,盲目自信。

3.4.2 适度的焦虑水平 高水平的运动员对焦虑的解释是积极的,在射击比赛中,运动员大脑产生适度的兴奋,使肌肉达到适度的紧张,它促使运动员动作有力、情绪饱满、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感知觉敏捷等等,并能使各部分的动作配合的准确到位。

而低水平的运动员对焦虑的解释则是消极的,因而用失败来衡量自己及未来的一种心理体验,它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

实践证明,适中的焦虑程度能够发挥最佳的竞技状态,而过分焦虑或无动于衷都不能表现出良好的技术水平,这一现实与耶克斯-杜德生法则的规律相符(倒U曲线)。男子移动靶射击运动员的最佳上场心率为108.25~114.75次/分。

3.4.3 呼吸调解节法 经过对4位入选队员的调查统计,呼吸调节法被广泛使用,占44%,其次是音乐调节法,占22%。(图2)

呼吸调节法,即通过呼吸使运动员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当情绪紧张、激动时,呼吸短促,这时可以采用缓慢的呼气和吸气练习,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情绪低沉时,可以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气练习,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

3.4.4 音乐调节法 研究表明,音乐能使人产生兴奋、镇定、平衡3种情绪状态。音乐给与人的“声波信息”可以用来消除大脑工作所带来的紧张,也可以帮助人们内在的集中注意力,促使大脑的冥想状态井然有序。因此,音乐调节法可以使大脑处于机敏状态。运动员赛前如果有异常的情绪表现(如过分激动或紧张),听一段有节奏的轻音乐或喜爱的歌曲,往往能得到调节情绪的良好效果。

为了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还可采用“入静法”“ 想象训练法”“意念训练”法等。

4 结论与建议

4.1 移动靶射击运动员场上、场下心率落差较大,并且落差的大小与名次有关,尤其是越接近取胜阶段焦虑水平就越高。

4.2 优秀的男子移动靶射击运动员的最佳临场焦虑水平特点是在108.25 ~ 114.75次/分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比赛的发挥,和同属稳定性要求较高的跳水运动员相比,移动靶运动员的心理负荷更大。

4.3 男子移动靶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调节方法多以树立自信心、控制适度的焦虑水平,其手段多采用呼吸调节法和音乐调节法。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 (美)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M].沈阳:辽宁出版社,1986.

[3] 凌文辁,滨冶世.心理测验法[M].沈阳:辽宁出版社,1988.

G841

A

1674-151X(2010)11-020-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0.11.009

投稿日期:2010-09-24

谢军,教练,本科。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临场射击心率
画与理
心率多少才健康
为什么射击最高的成绩是10.9环,而不是11环
机枪射击十八式
短道速滑裁判员的临场执裁能力及其培养路径
打靶训练
离心率
教练员临场指挥研究综述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篮球“三人制”裁判法执裁原则与临场应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