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阁,陈 红,张 维,龙如银
(1.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安徽 合肥230001;2.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近年来,工作压力逐渐成为生物医学、职业卫生学、心理学、管理学、管理工效学、组织行为学和社会学领域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在一项美国机构进行的职业压力调查中,矿井作业人员的压力指数为8.3分,是所有职业中工作压力最大的群体。[1]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矿井这一特殊工作环境背景之下的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形成系统,主要包括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源指标分析、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构成要素分析、工作压力的具体维度划分、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结构的构建,以期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和煤矿企业提出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控制及管理策略的设计建议做铺垫。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2-9]、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的经验-实证的研究路径,来构建矿井作业人员的工作压力结构,透析矿井作业人员的工作压力形成特征,拓展工作压力的 “形成-特征”研究路径。在研究过程中,深入矿区调研了解矿井作业人员工作生活基本情况、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作业人员故意违章现象等因素的资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总体认识;对一部分矿井作业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访谈,初步了解到了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来源的现状,设计了初步的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多次修正。
在变量的尺度设计上,除基本信息部分以外,模型中的所有变量的度量,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填答方式。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来源调查表,共计34个题项,通过打分,给出可能构成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来源因素的压力程度:1~5分别代表没有压力、压力较轻、压力中等、压力较大、压力很大。本次问卷调研范围涉及某矿务集团公司下属3对典型生产矿井,按照被调研企业提供的人员花名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12个调查样本发放问卷,问卷回收302份,回收率达到96.795%。
对工作压力源的指标分析,主要采用因素分析法。本研究在因素提取中,所采用的方法如下:①以主成分分析法并配合最大变异法进行正交旋转处理,使转轴后每一共同因素内的各题项因素载荷量大小相差尽量达到最大,以利于共同因素的识别与命名。②碎石图检验准则。为保证项目区分度,根据每一个项目在共同因素上的因素载荷量来挑选题项,通常因素分析因子负荷超过0.71被认为是优秀,0.63被认为非常好,0.45被认为尚可,0.32被认为较差。运用此标准,保留因素载荷量在0.45以上的题项。③删除题项后,进行第二次因素提取。
研究中,首先对工作压力量表进行了K MO and Bartlett's Test检验,K MO值为0.925,表明此工作压力量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经最大变异法正交旋转,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碎石图检验准则,以及因子累计解释方差准则进行因素抽取,得到七因子结构模型。该模型解释了总变异的63.892%,得到各因子的载荷和碎石图。由于第六个因子 (包括 “退休保障制度”和 “保险制度”)以及第七个因子 (包括 “工作责任”)分别只包含两个题项和一个题项,这两个层面所涵盖的题项内容太少,因此将因子六和因子七删除较为适宜。在删除因子六所包含的两个题项和因子七所包含的一个题项以后,因素的结构也会随之改变,因而必须再进行一次因素分析。第二次因素分析时,所包括的题项为31个题项,操作方法与第一次因素分析操作方法相同。
对筛选后的量表 (31个题项)进行KMO and Bartlett's Test检验,KMO值为0.926,表明筛选后包含31个题项的工作压力量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经最大变异法正交旋转,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碎石图检验准则,以及因子累计解释方差准则进行因素抽取,得到七因子结构模型,该模型解释了总变异的60.479%,各因子的载荷见表1。
表1 工作压力因子载荷矩阵 (筛选后)
由表1可以看出,第二次因素分析时,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共有5个,第四个因子中的 “工作设备”以及第五个因子中的 “生活居住环境”载荷量分别为0.424和0.432,小于0.45,将其剔除。
通过两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的工作压力因素矩阵中:因素1按因子载荷量由大到小,包括以下10个指标:组织公平性、决策参与、考核制度、组织氛围、领导风格、薪酬制度、奖罚制度、组织关怀、经济处罚制度、劳动保障制度,最大的因子载荷量为0.754,最小的因子载荷量为0.517,该因素的变异解释量为17.316%,因素1命名为组织因素;因素2按因子载荷量由大到小,包括以下7个指标:收入来源唯一、社会信息舆论、家庭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子女上学就业、住房问题、工作-家庭时间冲突,最大的因子载荷量为0.732,最小的因子载荷量为0.486,该因素的变异解释量为30.818%,因素2命名为社会生活;因素3按因子载荷量由大到小,包括以下4个指标:温度和湿度、空间和光线、煤尘浓度、噪声,最大的因子载荷量为0.722,最小的因子载荷量为0.617,该因素的变异解释量为41.501%,因素3命名为工作环境;因素4按因子载荷量由大到小,包括以下5个指标:班次时间不符合规律、工作时间、工作负荷、工作面过远、工作危险性,最大的因子载荷量为0.703,最小的因子载荷量为0.505,该因素的变异解释量为52.130%,因素4命名为工作特征;因素5按因子载荷量由大到小,包括以下3个指标:技术信心、自我认识、事业信心,最大的因子载荷量为0.786,最小的因子载荷量为0.679,该因素的变异解释量为60.479%,因素5命名为个体因素。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矿井作业人员感知到的工作压力,来源于工作特征、工作环境、组织因素、个体因素和社会生活,在这五个因素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以样本的工作压力感知水平均值来进行比较和判断,各变量的总体均值水平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在各变量上的工作压力感知水平 (N=312)
由表2可知,调查样本总体的工作压力感知水平,在工作特征、工作环境、组织因素和社会生活四个因素上,都表现为压力中等到压力较大的水平,而在个体因素上表现为压力较轻到压力中等的水平。因此,仅从工作压力构成要素的角度进行矿井作业人员的工作压力结构分析,可以认为,矿井作业人员的工作压力结构划分为五个部分,即:工作特征压力、工作环境压力、组织因素压力、个体因素压力和社会生活压力,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看出,工作特征压力主要包括:工作危险性大、工作负荷重、工作时间长、班次时间不符合规律、工作面过远;组织因素压力包括:劳动保障制度不健全、薪酬制度不合理、考核制度不合理、经济处罚制度过重、奖罚制度不合理、组织氛围不好、组织关怀不够、组织公平性弱、领导脱离职工、决策参与机会少;个体因素包括:自我认识不够、技术信心不足、事业信心不足;工作环境压力包括:空间狭窄、光线阴暗,温度高、湿度高,煤尘浓度高,噪声大;社会生活压力包括: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家庭收入来源唯一、工作-家庭时间冲突、社会信息舆论负面影响、子女上学就业困难、社会地位低、住房困难。这五个方面的压力构成,同国内外工作压力构成研究的主导方向基本一致,但在各构成维度的内部指标上又存在一些差别。实证群体不同,是造成差别存在的原因,例如在工作特征、工作环境和社会生活维度上,矿井作业人员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区别性较大。
此外,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构成五维度内,各项压力指标主要集中在2~4之间的水平,即处于工作压力较轻到工作压力较大之间的水平。从工作特征压力来看,工作时间长是压力最大指标项,超过了3.5的压力水平;而工作危险性大、工作负荷重、班次时间不符合规律、工作面过远四项压力指标,分布在3~3.5之间的水平,各项之间差距不大。从组织因素压力来看,薪酬制度不合理是压力最大指标项,超过了3.5的压力水平;劳动保障制度不健全、考核制度不合理、经济处罚制度过重、奖罚制度不合理、组织氛围不好、组织关怀不够、组织公平性弱、领导脱离职工八项指标,在3~3.5的压力水平上分散分布,各项指标之间差距较小;而决策参与机会少一项的压力水平在3以下。从个体因素压力来看,自我认识不够、技术信心不足、事业信心不足三项指标的压力水平均在3以下,尤其是自我认识不够一项还处在了2.5以下的水平。总体来讲,三项指标之间的差距较小。从工作环境压力来看,温度高、湿度高一项压力水平最高,接近4的水平;空间狭窄、光线阴暗,煤尘浓度高和噪声大三项指标的压力水平在3~3.5之间内分布,差距不大。从社会生活压力来看,超过3.5的压力指标有两项,分别是家庭收入来源唯一和子女上学就业困难;工作-家庭时间冲突的压力水平,在社会生活压力各项指标中为最低;而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社会信息舆论负面影响、社会地位低、住房困难四项指标的压力水平分布在3~3.5之间,且各项之间压力水平差距较小。
由此可见,矿井作业人员的工作压力重压点(压力水平大于3.5,即图1中圆形所在的点)分布在3.5环以外,包括工作特征压力的工作时间长、组织因素压力的薪酬制度不合理、工作环境压力的温度高、湿度高,以及社会生活压力的家庭收入来源唯一、子女上学就业困难五项指标;而个体因素压力中的技术信心不足、事业信心不足、自我认识不够,和组织因素压力中的决策参与机会少四项指标,则是矿井作业人员的工作压力轻压点,轻压点分布在3环以内 (压力水平小于3,为图1中大棱形所在的点);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构成要素中的其它指标,则为工作压力中压点,主要分布在3环和3.5环中间的环形带内 (压力水平介于3~3.5之间,即图1中小棱形所在的点)。
图1 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结构图
本文的研究是工作压力的基础性研究。结合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实际,我们认为,我国煤炭企业开展组织—员工压力管理已成为必然。要保证组织实施有效的工作压力管理策略,首先需要掌握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来源和结构现状。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明晰矿井作业人员的工作压力属性特征和工作压力分布特征,以及工作压力来源、工作压力作用结果、工作压力属性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安全行为选择和安全意识选择的工作压力生理反应进行预期,从而判断矿井作业人员个体的安全选择性强弱,达到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出发,进行有效的工作压力管理,控制煤炭企业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破坏性结果——不安全行为产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