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微微,段洁云
(云南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昆明 云南 650031)
大学英语词汇隐喻的调查及教学对策
何微微,段洁云
(云南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昆明 云南 650031)
本文在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隐喻测试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教师应引入相关的文化联想挖掘语义的深层含义、重视习语和词汇扩展义讲解。
隐喻;词汇调查;词汇教学
1980年,Lakoff & Johnson[1]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正式将隐喻纳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指出隐喻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隐喻句中不出现“仿佛”“好像”之类的词语,有三个构成条件:本体,喻体和喻意。本体指抽象的或更具概念性的事物;喻体依附于本体,大多是具体的并为人熟知的对象;喻体的部分特征向本体转移而产生喻意。比如Life is a box of chocolates.(生活就是一盒巧克力糖)此例句中“life”是本体,喻体是“a box of chocolates”,巧克力口味多种多样映射到本体“生活”,喻意为“unexpected”(未知性)。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者围绕隐喻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探索:束定芳[2]指出隐喻创造着词汇新意义,语境知识有助于隐喻词义的理解;王寅[3]详细论述了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原型范畴理论及意像图式在词汇分析中的应用;龚玉苗[4]通过隐喻的语言表征功能和处理功能,探讨提高隐喻意识以促进词汇教学的可行性;梁晓波[5]认为应该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运用于词汇教学,重点论述了词语语义理据性、多义词及词汇隐喻义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意义。
国内学者在隐喻词汇方面的研究大多为理论性探讨,实证调查研究偏少,因此笔者力求通过隐喻词汇测试数据分析,讨论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2.1 调查目的
找出三大类词汇即文化隐喻词,习语/成语和语义扩展词在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中的掌握情况,力求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2.2 调查对象
参加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昆明学院非英语专业二年级两个平行班学生,即08级化学本科班和08级生科本科班。
2.3 调查程序
2.3.1 试卷:本研究使用的调查工具是一份词汇测试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英汉互译10小题,汉译英和英译汉分别 5题;第二部分为单项选择共 15题。试题总数 25题,每题4分,总分100分。测试词汇类型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文化隐喻词汇(20分),习语/成语(16分)及语义扩展词(64分)。
2.3.2 具体调查:发放隐喻词汇试卷103份,实际收回101份,有效试卷95份,08级化学本科班48份,08级生科本科班47份。
2.4 数据收集与分析
词汇隐喻测试由两个班级的英语听说课程任教教师随堂进行的,测试前告诉被试该研究的目的,要求他们认真对待并说明他们在该测试中的表现不影响其课程成绩。数据的分析整理运用SPSS11.5统计工具。
表1 各词汇隐喻类型得分情况汇总
该表显示学生词汇隐喻的掌握非常有限。回收有效试卷份数(N)为95份,文化隐喻词汇的平均分约为11.6分,平均得分率仅为58%,表明学生词汇文化联想相对较弱,大部分学生在词汇习得的过程中对词汇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习语/成语的得分是三项词汇类型中最差的,平均分仅约为5.05,平均得分率为31.625%,充分说明英语习语和成语是学生较难掌握的环节,部分原因在于平时接触少、运用少,加之习语和成语中多含有与字面意思不相符合的概念使学生难以正确理解;语义扩展词汇的得分率相对较高,最低分数为20分,平均分约为43.28,证明学生依据上下语境进行预测、推理词义的能力相对较好。
标准差是反映个体差异的数据,标准差越大就显示这组数据中个体间的差异越大。三大词汇类型的标准差都很大,特别是语义扩展词标准差10.89960和总分标准差14.42273这两项差异极为显著,反映出学生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的不同:绝大部分学生在词汇习得的过程中只注重基本词义的掌握而忽视词汇的文化内涵、习语/成语及词汇的衍生扩大意义,这是英语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该注重解决的问题。
4.1 引入文化联想
在词汇教学中特别是动物词汇(鱼、狮子、蛇、狐狸等)和颜色词汇(红、白、蓝等),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入文化背景信息,使学生在掌握词汇的同时知晓文化内涵。以“Ecotourism gives host communities the lion’s share of economic benefits.”该句为例,“the lion’s share”是整句话理解的关键所在。在西方特别是英国文化中,狮子是动物之王,也是强大、权威的象征,从英国别称the British lion,文学名人a literature lion, 到游览名胜see the lions的地道表达中可窥见lion在西方是倍受珍视的。本句话中的lion是喻体,比喻占据最大、最好份额,即“获得最大收益”。
不同文化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认知冲突,中国文化里以“龙”为喻体形成的词汇,往往都是权力、吉祥的象征,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却多是邪恶和好战的代表。尽管如此,汉英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一些相关性,教师可利用中西文化的共通性引导学生猜测词汇喻意,比如该句“He is a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他是败家子)”,“黑”在汉语里有着神秘、反动的喻意,汉语词汇中有诸如“黑店”“黑社会”“黑市”等,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更容易猜测出“a black sheep”为贬义词进而理解整句话映射的喻意。
4.2 强调成语和习语
英语词汇中存在有大量由隐喻映射而成的成语和习语,如:a wet blanket(扫兴的人)包含名词隐喻,talk horse不是“说马”而是“吹牛”;“It rains cats and dogs.(雨下得很大)”该句中“cats and dogs”为副词隐喻,意指“heavily”;“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中整个意项从空间概念域映合到时间概念域中。
英语习语和成语中的隐喻数不胜数,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记忆,收集相关的隐喻表达,在学生具有形象化意识的基础上结合常识进行联想来分析意义。
4.3 掌握词义扩展
Lakoff[6]用辐射范畴来描述词义的延伸,其结构就像是一个容器,它的次范畴就是容器里的各个小容器,各次范畴又可形成一个新的中心范畴,词义以此得到扩展。语言教师可以将辐射范畴理论结合图式讲解挖掘词汇内部词义构建的相关性,以此消除词义神秘感,有助于学生掌握多义词之间的深层联系。
以 green为例加以说明,以下为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列出的Green的主要词义:① not yet rap, e.g.∶ green banana; ② of the color between green and yellow in the spectrum∶ green grass; ③inexperienced, e.g.∶ a green hand; ④ pale; sick-looking, e.g.∶The passengers turn quite green;⑤ extremely envious, e.g.∶green-eyed; ⑥ flouring; full of vigour, e.g.∶ a green old age.
这六个义项的关系可以如下图式结构所示:
图1
显而易见,green的词义①是本义,基于人类农业劳作体验;词义②③④⑤⑥是延伸义。词义②通过将直接农业劳作体验映射到对颜色的抽象感觉上,产生了冷色概念;词项③是①的直接延伸,将“不成熟”映射到社会域与“年轻无经验”相互作用并在心理认知层面上具有相似性;词项④源于人在生病时会脸色发青正好与农业劳作时观察果实在“未成熟”的状态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农业劳作时生机盎然的视觉感觉映射到人类生命阶段域产生喻意“充满活力的”成为⑥的词义;⑤词义源于美元的背面是绿色的,看别人钱多而“妒忌”,将视觉域映射到状态域,从而喻指“极度贪婪”。
可见,词汇意义的扩展不是随意的而是以事物的某种相似性为基础借助隐喻进行的转移,词汇意义内部相互关联性的图解有利于学生的词义扩展。
学生词汇隐喻的掌握情况较差,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势在必行但同时也给语言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对词语认知语义的讲解不但有助于改变学生机械记忆词汇的方法,还能更为有效地巩固和扩大学生词汇量并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1] Lakoff, G &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 龚玉苗. 隐喻意识与外语词汇教学[J]. 外语界, 2006,1.
[5] 梁晓波. 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6].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A Survey of College English Learners’ Metaphorical Vocabulary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HE Wei-wei,DUAN Jie-yun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an English metaphorical vocabulary test to non-English major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application of metaphor to English teaching∶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dig underlying links of word meaning through cultural association, emphasize idioms and explain words’ extending meanings.
Metaphor; Lexical Survey; Vocabulary Teaching
G42
A
1008-7427(2010)07-0139-02
2010-04-20
作者系何微微系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段洁云系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