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华
(漳州第一中学 福建漳州 363000)
基于选择性基础上的高中历史课堂重建
杨振华
(漳州第一中学 福建漳州 363000)
由于学生的学习准备、教师素养、历史教材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学就必须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选择性为原则,对课堂进行重建。
选择性;学习准备;高中历史课标
近年来,笔者曾多次参与了高中新课程的相关培训。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有不少的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当怎样利用教材上好每一节课,完成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呢?基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历史课标》)、各套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是建立在选择性基础之上的考虑,笔者认为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也必须建立在选择性的基础上。
高中历史课堂主要包含学生、教师、教材这三个要素。学生的学习准备、教师素养及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必须正视差异性,在选择性的基础上重建高中历史课堂。
(一)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外部文化内化的过程,就历史教学而言,学习就是将历史和学生的生活、生存及生命意识相结合,帮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深化生命意识,形成不断学习的动力与能力。
要使高中历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相结合,首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不仅关系到新学习的成功与否,而且也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如果高中历史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学习准备,尽做些简单的重复劳动,就会白白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相反,若教学活动超越了学生的学习准备,就会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由于学生各自的学习准备大不相同,因此,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既表现为个体的差异,也表现为班级、年级间的差异。高中历史教学就必须面对这种客观差异,因人、因班、因年级施教。只有在重视、正视差异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根据发展的观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为此,在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中,就必须以学生的个体或班级、年级差异为依据,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将外部的历史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生存技能,深化生命意识。
(二)高中历史教师群体的差异性。高中历史教师之间的史学素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客观存在。由于史学素养、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地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教师会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他们对教育教学理论的选择与运用也是截然不同的。教师缘于自身经历、实践、史学素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对历史的解读必然带有各自鲜明的感情色彩,从而赋予历史以生命的活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采用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形成各具特点的教学风格。可以说,没有两个历史教师的教学风格及对历史的解读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在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策略与教学理念便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有的教师长于语言的表达,又能掌握详尽的历史史实,那他有可能选择以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为主的“文本与对话”为主的教学方式;有的擅长开展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那他有可能选择小组学习或讨论式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有的能较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心理,而又拥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那他应该采取问题教学,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三)不同版本教材的差异性。《高中历史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有这么一段话:“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在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四个原则中,选择性原则应起着统领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三个原则的作用。即: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建立在课程专家的价值判断上,选择少而精的内容,有利于课程和教材的多样化。
目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就有4种版本(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大象版)。由于教材编写人员的学术水平、研究方向以及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不同版本的教材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高中历史课标》必修一模块中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为例,课程标准就“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规定了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外交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根据上述课标内容,不同版本(均以第一版为准)的历史教材编排如下:
教材 所占的页码 教材 历史图片版本 及页数 划分情况 数量(幅)“新中国的外交建树”人教版104-121,共18页“打开外交新局面”18“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岳麓版173-181,共9页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4——新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人民版121-147,共27页“对外关系的突破与发展”19“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成就”大象版100-120,共21页“中国重返联合国”56“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从以上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内容、编排、图片数量,四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历史图片的选用上,四种不同版本的教材里竟然没有一幅相同的历史图片。由于教材的巨大差异性,教师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并以此为依据,以选择性为原则,根据自身的史学素养、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准备等因素,重组教材内容,设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真正地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实现在选择性基础上重建高中历史课堂,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有选择地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实践,必根据《高中历史课标》中规定的内容标准,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围绕中心,组织相关史实,选定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序地开展历史课堂教学。如《高中历史课标》在“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规定必修的一个内容是:“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表述,但它给了任何一个历史教师据自身理解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广阔空间。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教师在制定能力形成目标的时候,可以有多个角度的选择,如侧重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背景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分析的能力;也可以侧重于具体的外交政策或某一具体的外交史实,进行背景或影响的分析、比较,形成对历史事物的阐释与分析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师也有很多方面的选择。如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侧重点,重点分析该方针出现的背景及其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体验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也可以提供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事活动材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出历史结论,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可供教师选择的方案就更多了。如可以通过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领导人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打开外交工作的僵局等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历史使命感和迎难而上的人生态度;也可以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为人类和平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上述三个方面所列举的教学目标,仅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设定教学目标可供选择的部分方案而已。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以《高中历史课标》为依据,尽可能地选择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现状和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
(二)选定教学内容。《高中历史课标》对“内容标准”的阐述非常简练,而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编写者的理解不一样,就相同内容而组织编定的教材也是不一致的。教材是一种为完成《高中历史课标》规定的目标而编设的供教师选择的教学载体。在教学中,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材是通向目标的一种选择,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后,可据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选定教学内容。
但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有效教学的原则。有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只有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确定主要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摆脱教材的束缚,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做法,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相关教材为依托,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对《高中历史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实际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完成《高中历史课标》所制定的基础目标。
《高中历史课标》规定必修的一个子目:“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就这方面的内容编写而言,四种不同版本的教材详略大不相同。这里以人教版的教材作为例子,简单说明应如何有效地选定、整合教学的核心内容,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依据《高中历史课标》,“重大外交活动”应指《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第一年和17个国家建交、参与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规定的层次仅为“了解”;“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影响”,主要侧重于对国际关系角度的分析。除了上述两个不能舍弃的基本内容,人教版教材还较为详细地说明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外交环境和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完善过程、日内瓦会议的具体内容,收入了关于周恩来总理外交活动的 2则资料、关于亚非会议的 3则材料、4幅历史图片,课后还附有 4道习题。这些对《高中历史课标》进行深入说明、阐释的内容和供学生练习探究的问题,教师是不可能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做到全面涵盖,面面俱到。在实际教学中,教材还应是一个相对广泛的概念,就人教版该系列的教材而言,还应包括配套的《历史材料与解析》、教参和配套练习等材料。教材中超出课标范围的内容及相关配套的教辅材料,教师一定要根据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在选择性的基础上重新整合,或选用,或舍弃,或进一步扩展,真正使教材成为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
由此不难得出,教师在使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过程中,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选择有着多种方案。每一种方案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一种可能。为此,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明确:必须正视学生学习准备和自身的差异性,以选择性为基础重建高中历史课堂,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只有按选择性原则,整合课程资源,进行高中历史课堂的重构,才有可能做到与时俱进,充分享受教学的乐趣,成为时代所需要和学生所欢迎的教师。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杨振华(1973-),男,福建漳州人,漳州一中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201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