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鲁达 内蒙古农牧科学院
三河牛是我国培育的第一个乳肉兼用品种,产于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三河牛适应于大陆高寒气候,放牧性能好,牛奶风味独特,干物质含量和乳脂率高。近年来,随着我国奶业的整体快速发展,三河牛头数增长快,单产水平提高迅速,是今后生产绿色奶制品的优质原料奶来源。
1917~1949年为三河牛的育种阶段。三河牛的育种始于俄国革命后部分白俄侨民移居呼伦贝尔市三河一带,当时他们带来了一批俄国的改良牛,如西伯利亚牛、后贝加尔牛、西门塔尔牛等,还有少数塔吉尔牛。这些牛与荷兰牛、亚罗斯拉夫牛、瑞士牛共同参与了对当地蒙古牛的杂交改良。之后(1950~1960年),当地少数民族用良种公牛改良蒙古牛,其中用苏系西门塔尔牛改良的较多。后来,三河牛的育种开始纳入政府的畜牧业发展规划中,1962年后相继制定了“三河牛选育标准”和“三河牛育种方案”。三河牛选育的方针是以本品种选育为主,适当导入外血为辅。导入品种为从苏联引进的西门塔尔牛。当时提出的育种主要指标为:3胎以上母牛体高130~140cm,体重550~700kg;5岁公牛体高155~165cm,体重900~1200kg;3胎一等母牛305天产奶量达3600kg以上,乳脂率为4%;毛色为红(黄)白花,花片整齐,界限分明。
采用的主要育种措施是充分发挥种公牛的作用,普遍开展人工授精,积极推广冷冻精液技术,严格实行选种选配,重视培育后备公牛,逐步开展后裔测定和品系繁育;改变基本饲养管理条件及加强疾病防治等。
1986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式命名该新品种为“内蒙古三河牛”。同年经国家评审验收,制定标准而发布,三河牛定为国家优良品种。
目前三河牛的主要特点为:体躯宽大,骨骼粗壮,体质结实,肌肉发达;头清秀,眼大明亮,颈薄、胸深,背腰平,体躯较长,四肢结实,性情温驯;遗传基因丰富且性能较稳定;耐粗饲,耐寒抗病,适应性强,是适合于北方放牧、农牧交错区放牧及半舍饲的良种奶牛。但是,三河牛尚存在前胸较窄,肩、背、腰荐尾结合不良,乳头不齐,排乳不快等缺陷。
6月上旬~10月中旬,三河牛一般昼夜放牧;10月下旬~第2年5月下旬则进行舍饲。放牧期间一般不补料,日产奶量为10kg以上的母牛每产1kg奶补精料0.2kg。舍饲期间母牛日喂青干草15~16kg,草种以草甸草原禾本科及杂草为主;青贮玉米7~10kg,精料以玉米、大麦、燕麦为主,麸皮、饼粕占日粮的25%~35%,食盐50~70g。
公牛以舍饲为主,喂青干草16~18kg,夏季少数公牛合群放牧,割青草饲喂,日补3~6kg。
育成牛一般分为育成公牛群和育成母牛群。放牧期较长,冬春半舍饲,以补青干草为主,瘦弱牛不补料。补群的育成母牛配种后转入大母牛群,由专人管理并调教。
表1 三河牛母牛305天产奶量 单位:kg
犊牛出生后,7~10天内喂足初乳,一月龄后犊牛单独族群饲养,每天喂奶3次,日喂奶5~6kg。2~6月龄时,每天喂奶2~3次,一般一头犊牛到6月龄喂奶350~800kg。过去多是在6月龄断奶,现在4~5月龄断奶的也较多。犊牛一月龄后开始训练吃青干草,夏秋季结合放牧喂奶。
三河牛公犊初生重为35.8kg,母犊为31.2kg;6月龄公犊体重为178.9kg,母犊为169.2kg,在哺乳期公犊平均日增重795g,母犊为776g。断奶后到18月龄,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平均日增重在500g左右。成年母牛体重为550kg,成年公牛体重为1050kg。从生长发育看,三河牛6周岁以后体重才完全停止增长,是晚熟品种。
三河牛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初配月龄为20~22月龄。三河牛可繁殖10胎次以上,繁殖成活率平均为78%。母牛妊娠天数平均为283~285天,公犊比母犊妊娠天数多1~2天。
三河牛国家标准母牛305天产奶量如表1所示。
三河牛泌乳天数一般在300天左右,放牧时间长的母牛泌乳天数为270天。呼伦贝尔市谢尔塔拉牧场以三河牛为核心母牛,305天平均产奶量为3205kg,乳脂率为4.1%~4.2%,干物质含量为12.5%以上。“十五”期间奶业重大科技专项“北方牧区现代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课题建立的示范区,饲养三河牛2.4万头,其中,产奶母牛平均单产达3550kg,乳脂率3.51%,乳蛋白率3.42%。
呼伦贝尔市有可利用草地约998.0万公顷,因此,三河牛的发展可借鉴新西兰的模式,向草地奶牛发展。草地奶牛具有如下特点。
2.1.1 成本低
夏秋季主要依靠放牧,冬春舍饲期大量饲喂青干草,利用谷物较少。在新西兰,草地奶牛生产1kg原料奶的成本比全舍饲的成本低50%,在呼伦贝尔市约低40%。草地奶牛的经济效益也比其它草地家畜好。据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专业部门测算,1头奶牛只消耗10只羊的草料,而能产出30只羊的效益。
2.1.2 利于奶牛的健康并提高母牛的繁殖率
奶牛在清新空气的环境下,在草场采食新鲜牧草,饮用天然水,日行走30~40km,利于繁殖、健康,减少传染疾病。
2.1.3 原料奶的风味好,乳脂率、乳蛋白率均较高
三河牛产的原料奶不但风味浓,乳脂率和乳蛋白率也较高。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的草地奶牛的乳脂率均在4.0%以上,有的高达4.5%,三河牛的乳脂率一般在4.1%~4.2%。
2.2.1 三河牛的选育方向
三河牛为乳肉兼用牛,今后可向偏乳型选育,不追求个体高产奶量,而致力于单位面积草地的高效;保持三河牛的环境适应性和放牧性能,进一步提高原料奶的质量。
2.2.2 乳用性能的改善
建议母牛305天的产奶量,特等牛为4600kg,一等牛为3800kg,二等牛为2900kg,三等牛为2000kg,比1986年发布的国标提高约10%;乳脂率为4.2%~4.3%,比国标提高约0.2~0.3个百分点。
2.2.3 实施三河牛群体改良计划
奶牛群体遗传改良技术体系是当前最为科学、合理和有效的技术体系,通过实施这一技术,可在实现达到国标的三河牛头数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奶牛群体质量的提高。在技术上应做好以下3项工作:一是做好母牛良种登记工作,这是奶牛遗传改良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保证三河牛品种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促进奶农饲养优良奶牛,保存基本遗传参数和生产性能记录,以达到选育优良三河牛的目的;二是优秀三河牛公牛的选育和后裔测定,即通过后裔测定和相应的遗传评定技术选育优秀公牛;三是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将优秀公牛的优良遗传物质推广到整个三河牛群中,进一步提高牛群的乳用性能。利用人工授精技术符合当前内蒙古的生产条件,经济而且简单易行。
2.2.4 考虑培育新品系
品系繁育是不断提高品种质量水平的有效方法,考虑到三河牛当前外貌特征存在的一些缺陷,采取品系育种方法,培育各具特点的2~3个品系,并建立一定数量的品系基础奶牛;然后在品系间有计划地进行杂交,使品系间的优秀特点互相补充和结合,逐步纠正三河牛的缺陷。
2.2.5 引进某些特需公牛或精液进行导入杂交
为加快三河牛的品种改良和提高原料奶品质,可有计划、有目的地导入外牛精液,如选择具有胸深、宽,乳头整齐和乳脂率高等性状遗传基因的种公牛或精液,同时考虑导入公牛的毛色,与三河牛相近。
在草地建设方面,除采取常规的草地改良和建设措施外,应建设优质豆科、禾本科为主的(或混播)人工草地,实现每头三河牛母牛应有0.4~0.6公顷的人工草地。在草地利用上,应限制载畜量,放牧期实行要季节转场并逐步开展划区轮牧,形成“舍饲—轮牧”的集约型畜牧业,确保草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牧草高效生长。
“十五”期间,内蒙古农业大学金曙光教授等曾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草甸草原进行三河牛划区轮牧试验。在6~9月牧草生长季节,围栏面积48公顷,内设7个小区,每区面积6.8平方公里。7个小区分为轮牧小区5个,连续放牧区1个,不放牧对照区1个。每个轮牧小区放牧7天,轮牧三河牛16头,连续放牧区8头,三河牛年龄、胎次、泌乳期、生产性能相近。试验结果显示,论牧区比连续区平均每头母牛每天多产奶3.22kg。
畜牧业标准化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三河牛的现代化饲养管理也离不开标准化。“十五”奶业重大科技专项“北方牧区现代奶业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规范”课题,根据三河牛的品种、饲养管理特点,制定了“三河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包括育种、繁殖、饲养与饲料、卫生保健与草甸草原地区奶牛划区轮牧技术标准”等。2006年末,又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起草了“三河牛划区轮牧及饲养管理系列地方标准”。这个标准为三河牛的科学饲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推动三河牛养殖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河牛作为奶牛,市场发展潜力大。国家有关部门以及自治区各级政府应对三河牛的品种改良给予扶持或纳入国家重点项目予以支持。草地建设方面,除政府对牧区的正常投入外,也应鼓励有关龙头企业对草原建设作出承诺,政府应明确草原利用和建设的责、权、利,让企业进行生产规划时,树立生态意识,统筹天然草地的使用、建设。
[1] 朱延生.呼伦贝尔盟畜牧业.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2
[2] 阿迪雅.关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发展奶牛养殖业的几点思考.中国乳业,2005(1):22~24
[3] 潘耀国.内蒙古牧业有多大发展潜力.中国牧业通讯,2004(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