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相互作用的调查研究

2010-09-29 06:17张玲
关键词:重庆大学精品课程职称

张玲

重庆市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相互作用的调查研究

张玲

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关系密切。以学报内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报的作者队伍、学科方向、学术成果的调查,呈现重庆市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相互作用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稿源保证、作者队伍建设、学术成果等三方面提出了对策。

高校学报;学科建设;作用;调查;研究

关于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多数学者[1-5]认为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学科建设能促进学报的良好发展,有利于提升学报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报对学科建设有推动作用,是学科建设的催化剂,是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是提升师资水平的助推器,是学校学术人才的培养园地;等等。也有学者[6]通过典型事例证明了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的相互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选取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时间分段为2002年、2005年和2008年,共涉及2408篇总稿,其中以学报内稿为研究对象,抽查样本数为1513篇,样本有效率为100%。问卷从三个方面来调查被试情况,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如学报名称、学报年次、学报期数、内稿数、总稿数;第二部分是专业作者队伍信息,包括性别、作者排名、学历(学位)、工作与否、年龄等;第三部分是学术成果信息,包括学科方向、课题来源与类型、精品课程。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样本数为1513篇,其中,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内稿有1113篇,占73.6%,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内稿有260篇,占17.2%,西南政法大学学报内稿140篇,占9.3%,

(一)稿源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报内稿占总稿数的比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下降较缓,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降过程中有所反弹,西南政法大学学报下降趋势明显。其中,重庆大学学报的内稿占绝对优势,平均比率为85.95%,其它高校的学报内稿数均未超过40%,外稿比例大。

表1 高校学报内稿数汇总表

(二)作者队伍情况

1.职称、学历(学位)。表2所示,重庆大学学报与西南大学学报在职作者队伍的职称集中在副教授与教授,其比率分别为45.7%、67.7%;而西南政法大学学报在职作者队伍的职称多为副教授与讲师,其比率为别为51.4%。

表2 学报作者队伍职称汇总表

表3显示,重庆大学学报与西南大学学报作者队伍中博士、博士后占据优势,而西南政法大学学报作者队伍以硕士居多。

表3 学报作者队伍学历(学位)汇总表

2.年龄。由表4看出,各学报作者队伍呈年轻化趋势,多集中在40岁左右,年龄分布一致。

表4 学报作者队伍年龄分布表

3.教学名师。三所高校学报1513名作者中,只有6名教学名师,其中重庆大学学报拥有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市级3名,校级1名),西南大学学报拥有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三)学科分布

表5显示,各高校学报的栏目特色明显,文章多属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方向,其中重庆大学学报(自科版)的栏目特色尤为突出。

表5 学报文章学科方向分布表

(四)学术成果方面

1.课题。1513个样本中,横向课题有25项,纵向课题78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06项,省部级课题360项,校级课题22项。

课题与学科发展方向紧密相关,其中,横向课题有12项属于特色学科,9项属于重点学科,3项属于一般学科;纵向课题402项来自特色学科,334项来自重点学科,52项来自一般学科。从表6中可以看出,课题多集中在重庆大学与西南大学。

表6 课题汇总表

2.精品课程。表7显示,三所高校的精品课程负责人,投稿甚少。相比较而言,西南大学学报占有一定的优势。

表7 精品课程汇总表

(五)学报与学科相互作用的统计分析

1.不同学报作者队伍的职称层次差异。

表8 学报名称对职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表8是学报名称对职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到:观测变量职称的离差平方总和为2284.092;如果仅考虑学报名称单个因素的影响,则职称总变差中,不同的学报可解释的变差仅为324.590,抽样误差引起的变差为1959.502,它们的方差分别为108.197和1.189,相除所得的F统计量的观测值为90.997,对应的概率P-值近似为0。如果显著性水平α为0.01,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则应拒绝原假设,认为不同的学报名称对职称产生了显著性影响,学报级别高,作者队伍的职称层次偏高;学报级别一般,作者队伍的职称层次相对偏低。

2.不同学科方向作者队伍的职称层次差异。

表9 学科方向对职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表9是学科方向对职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到:观测变量职称的离差平方总和为2284.092;如果仅考虑学科方向单个因素的影响,则职称总变差中,不同的学科可解释的变差仅为151.759,抽样误差引起的变差为2132.333,它们的方差分别为75.880和1.293,相除所得的F统计量的观测值为58.680,对应的概率P-值近似为0。如果显著性水平α为0.01,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则应拒绝原假设,认为不同的学科方向对职称产生了显著性影响,特色学科、重点学科的作者队伍职称较高,多为教授、副教授;一般学科的作者队伍职称较低,多为讲师。

3.不同学科方向学术成果在质和量上差异。

表10 课题类型分布与学科方向分布的卡方检验

a.1单元格(8.3%)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4.48。

表10是课题类型分布与学科方向分布的卡方检验,卡方统计量为162.806,对应的概率P-值近似为0,如果显著性水平α为0.01,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则应拒绝原假设,表示实际分布与理论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课题类型与学科方向存在强相关,特色学科与重点学科的课题数量多,类型级别高。

三、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重庆市高校学科建设能促进学报的良好发展;重庆市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有推动作用。

(一)学科建设能促进学报良好发展

1.学科建设中专业研究方向的确立,为学报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奠定了基础。学报特色是学报的生命力所在,是学报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学科建设中的专业方向是形成特色的重要条件。重庆大学的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建筑土木工程,西南大学的基础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西南政法大学的诉讼法学与经济法学等,这些特色学科的确立,为各学报的特色化与专业化奠定了基础。

2.学科建设中人才梯队的组建,为学报的发展提供了一支水平较高的专业作者队伍。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术梯队建设,三所高校特色学科与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精品课程负责人、教授、博导等带领其团队成员三年中多次在学报发表研究成果,为学报发展提供了一支较稳定、层次较高的专业作者队伍。

(二)学报对学科建设有推动作用

1.学报是学科建设的信息传递器。高校学报用稿大多数以内稿为主,兼采外稿,学报的用稿原则、栏目设置及用稿比例都与本校师资和学科有一定关系,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发挥着建设学科的功能[7]。学报通过文稿刊发及时传递学科建设的信息,迅速扩大学科的影响,能起到引导和催生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的作用。调查结果表明,重庆大学学报在建设学科方面的作用最为突出。

2.学报是学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学报是高校展示自己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在学术新人的发现、扶持和栽培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调查表明,学报对作者的职称有显著影响,核心学报在培养学术人才方面做出的贡献尤为突出。

3.学报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高校学报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学报的发展立足于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成果的标志和存储库。重庆大学学报有重点、有选择地刊发机械工程、建筑工程和生物医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及时把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成文字,有利于成果的转化与传播。

四、问题与对策

学报发展和学科建设之间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要使学报从根本上提高质量,就必须紧紧围绕学科建设,使学报工作主动服务于学科建设[8],形成特色,推出精品。

(一)稿源

1.保证内稿的质与量,加强学报与学科建设的联系。高校学报首先是为本校的教学科研人员服务的,调查显示,重庆大学学报三年的平均内稿率为85.95%,其它两所高校学报的内稿率均不到40%。要保证内稿的数量与质量,学报必须主动去“要”,向特色学科、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去要最新研究成果;向精品课程负责人去要课程建设的最新信息;向教学名师去要最新的教改成果。

2.注重外稿的质量,加强学报与外界的开放性交流。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囊括所有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在控制外稿比例的前提下,学报应主动去“约”,向特色栏目的校外专家约稿,引进外界学科建设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学报的学术水平,加强与外界的交流。

(二)作者队伍

所选取的三所高校,重庆大学为“985”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属核心期刊;西南大学为“211”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为核心期刊;西南政法大学为法律特色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属特色期刊。调查结果表明,学报层次不同,学校级别不一,作者队伍在职称、学历(学位)上存在显著差异。

1.学报应向重点学术人才倾斜,积极约稿。“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重庆大学学报(自科版)作为核心期刊,本校的科研人员自然争相在学报发表科研成果,使得学报层次本身就高的学报更加有能力、有优势传播本校学科建设的优秀成果。而一般层次的学报,无法吸引本校高级人才发表最新科研成果。面对这种情况,学报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措施积极提升学报的办刊水平与层次,另一方面要摸清学校特色学科、重点学科人才的科研方向、科研优势,主动在栏目设置上向重点学术人才倾斜,积极约稿,带动学校重点学科的学术研究。

2.突破性别、年龄限制,优化作者队伍。调查显示,学报作者队伍以男性居多,作者队伍年轻化,年龄大多在40岁左右。学报要巩固扩大作者队伍,不仅要紧紧抓住40岁左右急于评聘职称的青年教师,使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更要争取仍在教育战线上奋斗的老专家教授的扶持,使学报出更多精品。对于一般级别的学报来说,重在优化作者队伍,力求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高水平、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投稿。

(三)学术成果

1.学报应向重点项目倾斜,推动学科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重庆市高校学报发表的基金项目文章很多,但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项目,大多集中在重庆大学学报。学术质量是学报得以生存的根本,学报应向重点科研项目倾斜,重点项目对学科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报应密切关注、追踪和支持这些重点科研项目,可以专集、专栏等多种形式反映这些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引导推动学科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9]。

2.学报应向精品课程倾斜,及时传递学科建设的信息。精品课程是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总揽重庆市各高校学报,精品课程负责人、教学名师的文章甚少。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和有发展前途学科的精品课程,要设置固定栏目,舍得版面,缩短发表周期,及时出版本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系列成果。

[1]吕淑珍.充分发挥高校学报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

[2]沈君佐,陈华,高水娟.发挥高校学报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2000(1).

[3]陈彩英,邝幸华,陈建宏.发挥高校学报在学校科研决策中的促进作用[J].编辑学报,2002(3).

[4]李勤.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J].出版科学,2005(6).

[5]唐宏伟.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J].青海师大学报,2003(5).

[6]徐用吉,林清华,黄炜.高校学报促进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实证[J].编辑学报,2007(1).

[7]王焰安.建设学科是学报不可缺失的功能[J].编辑之友,2003(4).

[8]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9]刘自兵,都春屏,薛江.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的关系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G237.5

A

1673-1999(2010)18-0137-03

张玲(1980-),女,山东泰安人,硕士,重庆科技学院讲师。

2009年度重庆市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科研项目 “重庆市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相互作用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XB200903)。

猜你喜欢
重庆大学精品课程职称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Who Is The Master?
重庆大学 区B法学院办公楼
中职学校“汽车空调”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分享与开放——重庆大学建筑系馆专业教室使用情况调查及优化策略
“精益管理五原则”在高校图书馆社区服务中的应用——以重庆大学城为例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