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中村改造后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思考

2010-09-29 06:17沈艳萍王杰惠
关键词:城中村昆明市昆明

沈艳萍,王杰惠

昆明城中村改造后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思考

沈艳萍,王杰惠

昆明的城中村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成长壮大的,虽然它承担了廉租房的重任,降低了整个城市的运营成本,但也给昆明带来了严重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改造城中村是现代新昆明建设的需要。在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要让村民变为市民,其中重要的是要解决这些村民的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对此,必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劳动力有效转移为宗旨进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城中村改造;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一、昆明城中村现状分析

城中村的出现是由于现代新昆明城市建设的需要,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政府仅给每户农民保留一定量的住宅用地,农民失去土地后无法从事农业生产,但其户籍、土地权属、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特征等仍然保留原有农村形态的现象。失地农民一方面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和保障,另一方面又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昆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被沦为看客。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只能通过不断加高加层违法建私房来维持生存,违章建房屡禁不止。

目前,昆明市主城建成区249平方公里范围内,有336个城中村已完成资料搜集和地形勘测任务,截止到2010年1月,批准建设的有7个 (资料来源:2010年1月5号春城晚报报道),涉及村民25.6万人、9.05万户,占地面积19.5平方公里,占主城建成区的7.8%,容纳110万人,密度达每平方公里近6万人,建筑面积3029余万平方米。特别是二环路内,平均建筑容积率达到1.43。其分布如下:

表1 昆明市城中村分布状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量的城中村分布在昆明各城区,占用了宝贵的城市建设用地。有些村(如赵家堆村)位于昆明的黄金地段,这类极差地租较高的土地却被环境极差的城中村所占据,房子只供出租,不进入市场流通,市场价值不能得到正常体现,无法获得较高的收益,造成土地利用不经济。城中村土地的正常价值不能实现,还会降低周边土地的价值。另外,城中村的建筑杂乱而稠密,特别是二环路内平均建筑容积率达到1.43,占二环路内总面积的9.4%,出租屋租金低、隐蔽性强,管理松散、人口密度大,这种环境为犯罪分子藏匿提供了方便。据昆明市公安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发生在出租屋的案件占到全市发案率的70%,而外来流动人口的发案率又占到全市的90%。城中村无疑成为了滋生犯罪的温床。

城中村是城市脏、乱、差的代名词。绝大部分城中村规划落后,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各种管线杂乱无章,污水随意排放,垃圾成堆,蚊蝇滋生,生活环境卫生恶劣。同时,高密度的建筑和人口聚集,使城中村存在巨大的消防隐患和疫情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和疫情,消防车和救护车将无法通行。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中村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昆明市民对城中村长期得不到彻底改造意见很大,城中村村民也有改造的强烈愿望。因此,现代新昆明建设必须解决城中村问题,迅速消除这一城市中的 “恶瘤”,改善昆明城市环境,提升昆明城市形象。2008年2月27日,昆明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城中村重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昆明城中村改造正在进行中。

二、昆明城中村改造引发的问题

第一,观念更新问题。城中村改造的目的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环境和城中村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使城中村村民尽快成为真正的市民,实现彻底城市化。因此,城中村改造必须与改制同步进行,将城中村农民全部农转非,就地城市化,集体资产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股份制公司进行管理,将农村管理体制彻底改造为城市管理体制。

第二,规划问题。城市建设和土地储备不能绕开村庄,必须规划村庄,同步改造村庄,树立在城市化地域推进过程中首先转变该地域农民的思想,不使现状村庄变成今后的城中村,才能避免新的城中村产生。

第三,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根据昆明市试点改革的实践,城中村改造后这些村民获得了土地补偿,有的还获得了住房;村民还能享受集体土地及资产带来的收益,有的还享受着养老保险等保障措施。但这些做法也会使失房村民面临更大的困境。如何更好地实现劳动力转移,从而获取稳定的收入?还有以下必须要面对的问题。(1)城中村改造后的村民获得的补偿数目极其有限。(2)集体土地及集体资产带来的收益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城中村改造后的村民没有稳定的收益。(3)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的人数极其有限。按规定:男60岁以后,女55岁以后才能享受养老保险。(4)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都是特困户,最低生活保障只能解决他们基本的生活问题。(5)处于青壮年期的村民在城中村改造后的安置问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表明:城中村改造后,村民还有很多需要花钱的地方,而且这些支出的数额是极其巨大的。被动的“等、靠、要”不是村民解决问题的出路,他们的出路就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稳定的收入。为了解决城中村改造后的村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问题,就是要对这些改造后的村民进行安置工作培训。未来5年中,昆明城中村改造需要为近17.9万村民解决劳动力安置问题,而昆明市每年只能提供有效安置岗位8万个(昆明市每年可解决5.8万新增就业人员,帮助2.3万下岗人员再就业)。因此,解决这部分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当务之急是对他们进行安置工作培训。

三、昆明城中村改造后村民劳动力现状特征分析

城中村改造后,村民除了享受市民待遇之外,如何更好地劳动力转移就业从而获取稳定收入,是摆在政府面前的新的难题。由于昆明市城中村改造工作才起步(只在主城区336个城中村进行试点),全市范围内的改革还没有全面展开。但是,针对当前城中村村民的实际情况,我们能够以点带面,分析得出如下特点。

第一,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城中村村民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这部分人占总数的绝大多数。文化程度为高中的是少数人,受过高等教育的更是寥寥无几。

第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当地工商业的用工需求。城中村的居民绝大部分都有数量不等的私房出租,他们不用工作,每天打打麻将,喝喝茶就可以获得丰厚的租金收入,是名副其实的“食租阶层”。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不愿意参加生产劳动,这种风气对他们的下一代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使他们没有生活的后顾之忧,部分青年游手好闲、好逸恶劳。城中村改造后,村民大多由于缺乏其他专业技能,一旦脱离食租业,他们很难找到其他工作。

第三,自主创业困难重重。城中村改造后,村民收入来源减少,而由于日常生活支出增加、补偿金过低等原因,使得村民的创业资金短缺。即使有村民开始创业,由于他们缺乏发展非农产业与新兴行业的技能,使得他们创业的形式主要是搞运输、经营小商店等个体经济的形式,从而无法形成规模经济。

第四,农村惰性影响严重。所谓农村惰性,是指村民持有悖于“创新”理念的落后思想,使村民像惰性气体一样稳定、顽固不化,因循守旧,或者懒惰、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没有丝毫危机、忧患和竞争意识。毫无疑问,这些城中村改造后的村民也不能免俗。

四、昆明城中村改造后村民劳动力转移就业思路

城中村改造后,失去了私房出租金的村民面临的最为窘迫的问题是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支付各种各样的支出和耗费,在这样的情形下,指望村民自己拿钱出来进行劳动力安置培训只能是空谈。其次,企业逐利的天性,使得他们不会主动去培训这些迫切需要工作的村民,他们更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或者可以直接上岗、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员工。而在这数以20万计的城中村村民中,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少之又少,绝大部分的村民缺乏相关求职技能,他们陷入了求职的困境。因此,在安置培训问题的解决上,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无论是资金的投入、各种设施的建设,还是政策制度的建立,以及社会其他力量的调动上,都要依靠执政府的力量来推进和实施。

第一,更新村民的思想观念。政府在改造城中村的同时,应重视村民观念的改造和求职技能培训。城中村是城市中的“孤岛”,在一定程度上与外界隔离,村民的观念与外界差别很大。2009年,昆明虽然实行全面城市化,城中村的农民全部转变为市民,但是村民们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政府应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用先进的城市文化塑造村民的思想观念,使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与城市文明尽快融合。

第二,政府要创新城乡统筹体制与机制。政府应率先在昆明城区336个城中村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劳动力安置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实施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整村推进,使他们彻底摆脱对土地和出租屋的依赖,融入到城市中,成为真正的“市民”,从而加快昆明城市化进程。

第三,政府要有效地整合其他社会力量来参与培训工作,促成培训主体多元化发展的局面。政府职能部门应挖掘和统筹一、二板块“四区四县一市”教育资源,对城中村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实施跨区县对口技能的培训。政府在为村民提供免费安置培训的同时,应分期分批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让一些培训合格的村民有安置的岗位,起到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导向作用、榜样作用。

第四,村民培训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劳动力有效转移为宗旨。要注意结合滇中城市群、昆明经济圈的建设为城中村改造中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机遇。随着昆明市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四环十七射八联通”启动实施,昆明四区四县一市“半小时经济圈”成为现实(滇中城市群一小时也将成为可能),昆明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连接东盟地区劳动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集聚中心和辐射中心。同时,昆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委几十万人提供工作机会。从产业结构的构成看,昆明市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GDP)为18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662元。三次产业结构为6.5:46.1:47.4,农业产出的比重为6.5%,第二产业产出的比重为46.1%,第三产业的产出比重为47.4%。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昆明市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低2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昆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潜力。而昆明未来将形成“八入滇、四出境”的铁路大通道,6条公路干线辐射云南全省,4条国道通向川、黔和越、老、缅,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形成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截止到2010年1月,昆明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万余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1万余人,“充分就业社区”达到全市社区比例的12%,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控制在4%以内。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昆明市未来的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十二五时期是翻一番的,能提供20余万个就业岗位,同时也能为中村改造中的几十万村民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因此,基于以上对于昆明市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分析,对村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导向应定位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培训,其中要特别关注的是对他们进行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的技能培训。

第五,注重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内容的区分,使劳动力转移有效推进。从城中村改造后的村民能否获取稳定的收入来区分,对有稳定收入的城中村改造后的村民和没有稳定收入的城中村改造后的村民的培训应有区别。对有稳定收入的城中村村民,要根据他们的切实需求提供相应的个性化培训。对于绝大多数的没有稳定收人的城中村民而言,对他们的培训应分为四个层次:(1)基础文化知识培训。(2)职业教育培训。对城中村改造后的村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重点是培训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对培训合格村民实施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对接工程,积极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3)城市精神文明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对城中村改造后的村民进行城市精神文明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引导他们自觉培养起对城市精神文明的认同感和对城市生活的责任感是非常必要的。(4)加强法制观念及遵纪守法教育,并着力培养他们的市场竞争观念,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发言对话能力、组织能力、竞争能力和依法维权等能力。

第六,采用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一是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举办具有行业特点、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与相关的劳动力市场合作,把技能培训和向用人单位推荐工作结合起来;三是与大量招用城中村改造后的村民的企业合作。同时,还要善于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手段,灵活有效地开展培训工作。培训要尊重城中村村民的选择,按照他们的要求安排培训时间、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总之,要创建灵活高效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方式。

第七,注重培训质量。首先要严格考核与认证各类培训机构,最好实行培训质量资格认证评审制度,及时取消不合格的培训机构。其次,注重对授课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育队伍是搞好培训工作的保证。再次,要做好教学效果跟踪反馈工作。及时向城中村村民和用人单位收集反馈意见,重点关注城中村村民对已接受的培训的反馈意见。与此同时,还要和用人单位沟通以便了解他们对员工的评价,其中要特别关注已实施的培训和企业对员工实际要求的差异度和协同度,然后把这些情况综合汇总并仔细分析,对于好的方面在后续的培训过程中要继续保持发扬,对于不足、有缺陷的方面要吸取教训加以改正。最后,可以尝试建立城中村村民培训奖励基金,用于激励调动培训单位开展城中村村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培训数量大、质量高的单位和有突出表现的个人,政府应重奖。

此外,还要解决昆明市城中村改造后的村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难点问题:一是解决人力投入、资金投入的问题;二是实施落实“两后双百”工程,即对初、高中毕业后没有升学的学生进行100%培训,切实落实100%外输内转的就业问题。

[1]宋利伟.试析对“城中村”的兼容及和谐改造[J].城乡建设, 2010(2).

[2]金霞.“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治安问题研究:以昆明“城中村”改造的实践为例[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S2).

[3]章晓航,曾斌.城中村改造对策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9(12).

[4]刘琳.财政扶持下的深圳市城中村改造博弈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5).

[5]李宇嘉.土地产权、住房体制改革与城中村改造[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6).

[6]冯小东.高度城市化地区城中村全面改造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

C913.2

A

1673-1999(2010)18-0072-03

沈艳萍,女,昆明学院(云南昆明650118)经济系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王杰惠,昆明学院经济系讲师。

2010-06-02

猜你喜欢
城中村昆明市昆明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昆明市延安医院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昆明市测绘研究院
昆明美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