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超王 岩刘兴华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其关系
单 超①②王 岩①△刘兴华①
目的 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学习倦怠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4个年级的26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大学生学习倦怠得分为23.95±9.22,主观幸福感男、女生分别为76.64±12.38和75.80±10.58。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情绪耗竭、乏个性化、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 05;P<0.05)。学习倦怠及其各维度都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1)。结论 大学生学习倦怠不明显,具备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情绪耗竭和乏个性化可大致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水平。
积极心理学;学习倦怠;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大学生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备受社 会重视。学习倦怠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指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反映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1]。一般认为,学习倦怠包含3个维度:情绪耗竭维度指的是一种超负荷和耗竭的情绪;乏个性化维度指个人以玩世不恭和不带感情的方式与态度回应周围人际;缺乏成就感维度是指个人表现出的一种无能感或丧失能力的情感[2]。
有研究发现,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显著相关,并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而且,学习压力是大学生自杀主要原因之一[4]。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5]。由此可见,由学习压力引发的学习倦怠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极大危害。因而,如何教育大学生恰当应对学习压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王晓丹认为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存在相关[6]。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价,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7]。我们不禁思考,主观幸福感是不是可以作为一种指标来反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及学习倦怠?
对目前相关研究的分析发现,学习倦怠和主观幸福感似乎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有研究表明,大一到大四学习倦怠得分分别为8.064、8.694、8.725、8.116[1],据此画出的图像是一个“倒U形曲线”。可以看出,在大二、大三两个阶段学习倦怠程度较高,大一、大四相对较低。而姜永杰的研究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分别是213.70、204.98、208.74、216.36[8],可据此画一个“正立的U形曲线”。由此看出,大二、大三的主观幸福感得分较低,而大一、大四相对较高。结合两项研究似乎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变化是伴随着“学习”或“学业”的发展的,且主观幸福感与学习倦怠随年级变化的曲线外观上似乎具备一定负向相关性。也就是说当大学生学习倦怠出现概率较高时,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较低,相反,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较高。
而且,学习倦怠和主观幸福感有着很多共同的影响因素,都与社会支持、自尊、心理控制源、人格相关[3,9-13]。
综上可见,学习倦怠和主观幸福感可能具有很大的相关,但国内仅有学习倦怠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14],而生活满意度仅是主观幸福感的1个维度[7],二者并不等同。目前还未见针对学习倦怠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报告。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从学习倦怠的3个维度调查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检验二者的相关关系,试从心理卫生与流行文化的视角分析这个问题。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原则,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7份,回收率为89.00%。被试主要来自北京市2所综合性大学,其中1所为师范类大学。其中,女生182人,占总人数的68.16%,男生85人,占总人数的31.84%。大一41人,大二92人,大三73人,大四61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5.36%、34.46%、27.34%、22.85%。大学生所在户口分布城镇186人,占总人数的69.70%,农村81人,占总人数的30. 30%。
1.2 研究工具
1.2.1 学习倦怠的测量 采用浙江大学朱林仙根据访谈结果并参考M aslach的MB I-GS量表进行修改的《学习倦怠量表》[15],共计16题。该量表有3个维度:情绪耗竭、乏个性化和缺乏成就感。朱林仙以及本研究的检验,都证明此问卷结构效度良好。本研究中,相应于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良好,分别为情绪耗竭分量表信度0.83,乏个性化分量表信度0.81,缺乏成就感分量表信度0.83。
1.2.2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采用段建华1996年对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 ell-Being Schedule,Fazio,1977,简称GWB)的修订版本[16]。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48~0.78之间,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为0.56和0.88之间,内部一致性系数在男性为0.91、在女性为0.95。此量表全国常模得分男性为75分,女性为71分。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0。
1.3 数据分析 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和主观幸福感进行描述统计,对二者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计算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总分的皮尔逊相关,对学习倦怠各维度和主观幸福感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等。
2.1 大学生学习倦怠总体情况 见表1。问卷采用5点量表记分,最低分为0,最高分为4,故取中值2为参照值,总分32为中等水平,考察学习倦怠总分、4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以及各维度平均得分大于2分的百分比。大学生学习倦怠得分情况见表1。总体上大学生学习倦怠得分低于总分32分的中等水平,提示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不高,但平均得分大于2的比例为14.61%,提示部分大学生存在学习倦怠现象。
表1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总体状况(±s)
表1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总体状况(±s)
?
2.2 大学生学习倦怠、主观幸福感的差异特点 见表2。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学习倦怠总分、情绪耗竭、乏个性化、主观幸福感得分上都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事后检验表明,大三年级学习倦怠总分显著高于大一和大四年级;大三年级学生情绪耗竭得分显著高于其他3个年级;大二、大三年级乏个性化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年级;在主观幸福感得分上,大一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其他3个年级,其中与大三年级得分差异最显著。大二和大四年级学生在各项得分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所有项目得分中,情绪耗竭维度差异最显著。不同性别、不同城乡差别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主观幸福感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3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见表3和表4。
对学习倦怠和主观幸福感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学习倦怠总分以及各维度都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其中,情绪耗竭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程度最大。
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以学习倦怠各维度为自变量,采用向后剔除法的回归模型建立方法,在情绪耗竭维度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剔除了缺乏成就感维度。情绪耗竭和乏个性化两个变量能联合预测主观幸福感31.9%的变异量,回归方程显著,F(2,264)=63.2,P<0.001。这说明情绪耗竭和乏个性化可 大致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水平。
表2 不同年级、性别、家庭所在地大学生学习倦怠、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检验(±s)
表2 不同年级、性别、家庭所在地大学生学习倦怠、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检验(±s)
注:*P<0.05,**P<0.01,***P<0.001;以下同。
?
表3 学习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皮尔逊相关(r)
表4 情绪耗竭、乏个性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3.1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总体特点 本研究表明,总体上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不高,但确实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学习倦怠现象。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在中等以下。但有14.61%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平均得分大于2分,说明虽然在总体上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不高,但确实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学习倦怠现象。其中有28.84%的大学生在缺乏成就感维度上得分大于2分,比例大于情绪耗竭和乏个性化维度。经t检验,缺乏成就感平均得分显著高于情绪耗竭和乏个性化,P<0.001。这说明在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中,缺乏成就感的现象最为明显。
本研究结果与朱林仙的研究结果[15]一致,但国内也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学习倦怠[1]。我们认为,这也许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习进度、学习特点不同,因此导致了不同水平的学习倦怠。但这也不排除当前研究中对学习倦怠评价标准不够统一的可能。比如,连榕等的依据是学习倦怠得分是否接近中值[1],而我们不仅参考此项得分,还参考平均得分大于中值的比例。所以,较之连榕等的研究更为全面。
3.2 大学生学习倦怠、主观幸福感的差异特点 本研究表明,在学习倦怠总分上,大三>大二>大四>大一,其中大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和大四学生。表现趋势与现有研究结果一致,也表现为一种“倒U形曲线”[1]。在情绪耗竭维度,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另外3个年级。乏个性化维度大二和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这也许是因为,进入大学的新奇感已不存在,大二和大三学生出现了学习兴趣降低和怀疑学习没有意义的现象。由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三学生学习倦怠最为严重,这与现有研究结果一致[1,17]。这也许是因为,大三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大,课业负担更加繁重,而且面临就业或者继续深造的抉择,于是更容易出现了对学习厌倦,神经紧绷,心力交瘁的现象。这提示教育工作者要更加重视大三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足够的关注。
图1 学习倦怠、主观幸福感随年级变化折线
从主观幸福感各年级的平均分看,大一>大二>大四>大三。大一学生体验到最高的主观幸福感,大三学生体验到最低的主观幸福感。就主观幸福感与年级画出的曲线形状来说,这与部分研究结果基本是一致的,表现为一种“正立的U曲线”[8]。但是也与部分研究结果不一致。有的研究结果认为大四年级主观幸福感最高[18]。此项研究224名被试均来自烟台师范学院。我们认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习特点不同,学习倦怠出现的程度不同,因此造成了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不同。然而,实际上无论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如何,都应该与学习倦怠存在一定相关性。在本研究中,如图1,主观幸福感最低的年级是大三,恰恰是学习倦怠最严重的年级。
有意思的是,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及各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此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不同。如,有研究认为男生的学习心理更积极些[1]。还有的研究认为女生的学习心理更积极些[11,17]。
而主观幸福感方面,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也未见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大多研究结果一致[8,18-19]。我们认为,本研究的样本大多取自师范大学。在师范大学里,女生的数量普遍多于男生,女生的地位也较其他大学强势得多,因此男、女生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也就没有那么显著了。再者,女性在我国作为一个巨大的主体已经站在同男性平等的位置上,男性与女性共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共同体验压力或者成功,尤其在大学校园里,男、女生的地位更趋一致,因此男、女生的某些心理差异在缩小,在学习倦怠和主观幸福感方面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了。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分来看,男、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全国常模,说明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主观幸福感。这与现有研究成果是一致的[18]。这也许是因为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一个具备较高知识层次的群体,内心具有一定的优越感与自豪感,因此他们所体验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及各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现有研究成果是一致的[11]。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方面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认为,本研究的样本大多是经济发达地区,城乡差别较小,而且大学生一直生活在学校中,他们的生活环境相似,因此无论家庭在城市和乡村,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主观幸福感都差别不大。
3.3 大学生学习倦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本研究通过计算皮尔逊相关以及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学习倦怠总分及其情绪耗竭、乏个性化、缺乏成就感维度都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情绪耗竭和乏个性化可大致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水平。这个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设,提示学习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负相关。由此可知,具有较高水平学习倦怠的大学生体验较低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反之,具有较低水平学习倦怠的大学生体验较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标志着个体心理生活的质量,学习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密切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学习质量在大学生整体心理生活质量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学习质量良好则大学生倾向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而学习质量不够乐观则具备较低的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可知,情绪耗竭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程度最大,对主观幸福感有极显著的回归效应。其他研究也表明,情绪耗竭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系数高于另外两个维度[17]。D 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两个维度,其中一个维度是由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组成的情感维度[7]。本研究验证了情感维度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观幸福感”一词中的“主观”二字,我们认为这是源于D iener定义中的主观幸福感有“主观性”特点[7]。主观性即是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来自他人的标准来评估。它依赖的评价指标是主观的。每个人做出评价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普遍心态。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时代不同大学校园里出现了各种流行文化,但是在大学生的意识里,普遍认识到学习依然是无法更改的主流,学习依然在他们心中占据重要位置。学习倦怠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因此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会依据学习倦怠水平而不同。从另一个侧面看,学生压力不容忽视,因为它影响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
由本研究可知,大学生具备较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根据学习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可以推断:总体上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处于较低水平。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具备较好的学习心态。我们欣慰的同时,决不能忽视那些学习倦怠严重的小部分群体。纵观几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原因虽然形形色色,但是学习压力一直是一个突出的原因。由学习倦怠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压力可以引发学习倦怠,而学习倦怠又与主观幸福感具有紧密的联系。具有高水平学习压力的大学生,他们往往会有低水平的主观幸福感,拥有低水平的生活质量,于是导致了消极的心态,进而很有可能对学习、生活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引发悲剧。研究提示,低水平学习倦怠与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从各种途径入手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有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有助于大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进而有利于他们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1]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1):47-51
[2]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 2005,2(6):54-58
[3]李西营,宋娴娴,郭春涛.大学生社会支持、控制点及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3):287-289
[4]曾昭茂.浅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及其防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6):271-272
[5]张旭东.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9):47-52
[6]王晓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4-8
[7]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icalBulletin,1984,95 (3):542-575
[8]姜永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编制及其与气质关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6-7
[9]曹科岩,曾亚纯.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2):195-197
[10]段陆生,王志军,李永鑫.大学生自尊与学习倦怠相关性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3):222-226
[11]郭彩琴,肖海雁,马存根.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人格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062-1063
[12]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3):60-64
[13]张兴贵,郑雪.青少年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2):98-103
[14]李永鑫,谭亚梅.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初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8):730-732
[15]朱林仙.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5-81
[16]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35
[17]孙丽丽,张晓瑜,张淑华.大学生学习倦怠、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629-631
[18]景淑华,张积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J].青年研究,1997, (1):21-25,48
[19]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37-142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 ing Burnout and Subjective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Shan Chao,W ang Yan, L iu X inghua.College of Education,Cap ital N orm al U niversity,B eijing100089,P.R.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burnout and subjective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M ethods A total of 267 college gtudents in four gradeswere investigated w ith theLearning Burnout Scale and the GeneralW ell-being Schedule.Results Learning burnout of studentswas 23.95±9.22.Subjective well-being of boys and girls were 76.64±12.38 and 75.80±10.58.Grade differenceswere significant in learning burnout,emotional exhaustion,depersonaliz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P<0.05;P<0.01;P<0.05;P<0.05).A 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burnout,its compon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P<0.01).Conclusion Learning burnou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bviousw ith a higher subjective well-being.College students’learning burnout has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 ith subjective well-being.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depersonalization can roughly predict the lev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Positive psychology;Learning burnout;Subjective well-being;Q uestionnaire survey;College students
2010-03-17)
① 中国.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北京) 100089 ②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通讯作者 E-mail:wyfm r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