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模拟分析
----基于季度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型

2010-09-26 02:57涛,杨
关键词:宏观经济方程政策

冯 涛,杨 达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一、 问题的提出

2008年我国经济在持续5年以高于10%的增长率加速增长时,先后经受了国内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否见底尚未可知,但其对中国经济的负面作用已远远超过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总的来说,全球经济一体化扩大了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具体对中国而言,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40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只占GDP的1/3;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2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超过2/3[1]。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波动愈加敏感,长期以来形成的外向型经济很难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迅速扭转。为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一年内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三次调整,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以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然而,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运行体系,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中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不能纯粹套用现有理论;加之我国经济的外向性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无疑加大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复杂性。如何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作出正确判断,以及如何对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调控效应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再一次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现有文献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主要有:吴超林(2001)将宏观调控视为一种制度安排,并给出了一个解释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理论框架[2];周英章等(2002)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国1993年至2001年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增加有效信用供给是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3];刘斌(2001)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货币政策冲击进行冲击响应分析,分别得出长短期的不同影响[4];李晓芳等(2005)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研究了我国税收和政府支出政策对产出所产生的动态冲击效应[5]。上述学者的研究尚未涉及用联立方程模型进行分析,不利于充分反映宏观经济内部的复杂联系[6-7],刘玉红等(2006)[8]和高铁梅等(2007)[9]分别用2SLS和3SLS方法建立了我国宏观经济年度和季度联立方程模型,并应用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证研究。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研究,第一,从传统凯恩斯理论的需求层面出发,融入新古典等经济理论,用联立方程模型刻画我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现代经济运行体系,同时,立足我国经济发展现实,确定模型中各变量的内生性、外生性问题;第二,采用动态建模方法,全面考察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因素,力求真实反映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运行特征,并根据“检验、检验、再检验”的原则进行约化,最终得到简化的模型;第三,在传统联立方程模型基础上,通过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并引入误差修正项,既可有效地避免伪回归,又能同时反映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关系;最后,应用所建立模型,对宏观经济政策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定量地考察各方案的效果,为正确评价宏观经济政策效应以及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时间和力度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二、 开放条件下我国季度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型的建立

开放条件下现代经济运行体系主要涵盖经济行为、市场机制、对外开放和宏观经济政策四个方面。其中,经济行为主要由消费和投资行为所决定;市场机制表现为价格水平、利率水平及其决定机制;就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对外开放主要体现在进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等;而宏观经济政策以利于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为方向,主要作用于平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10]。本文以凯恩斯理论的需求导向模型为基础,通过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市场、价格和国外影响五个子模块及其所含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反映上述经济运行的四个方面主要内容,构建出开放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论框架(见图1)。

图1 开放条件下我国季度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型流程图注: *号所注为内生变量,其余为外生变量。

本文采用动态建模方法[11],建立了由14个行为方程、10个定义方程和41个变量(内生变量24个、外生变量17个)构成的开放条件下我国季度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型。其中,商品市场子模块包含7个行为方程,分别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人均现金生活消费支出、国内非政府投资、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商品出口和商品进口方程,另包括财政收入方程;金融市场子模块包含3个行为方程,分别刻画了M1口径的货币供应量、M2口径的货币供应量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劳动市场子模块包含2个行为方程,即城镇平均劳动报酬和从业人口方程;价格子模块包含2个行为方程,分别是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出口商品价格指数方程。以下是部分估计结果[注]应用软件:Eviews 6.0;数据来源:1999年至2009年《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国际金融统计》。: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长期均衡关系[12],长期均衡关系如下:

① ECM-变量名,表示误差修正项,下同。

② 季节虚拟变量:S1,第一季度=1,其他=0;S2,第二季度=1,其他=0;S3,第三季度=1,其他=0。系数下括号内的数据是相应的t统计量,下同。

ECM-CUt=ln(CUt)-0.9ln(IUt)①

误差修正形式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方程:

(1)

其中,CU表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IU表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PI表示消费者价格指数,t表示时间。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方程可以看出,在长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完全取决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短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波动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前期值共同影响。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0.913,这说明城镇居民消费对长期均衡偏离的调整速度较快。

国内非政府投资方程如下:

其中,ING表示国内非政府投资,IG表示政府投资性支出,RTGDP表示GDP增长率,RTL表示一年期贷款利率,PGDP表示GDP平减指数。方程(2)中政府投资的系数为正,说明在我国政府投资对国内非政府投资具有正面效果,而非产生“挤出效应”;同时,政府投资的影响在一个季度之后即有明显效果。

商品出口方程如下:

其中,ECM-EXt=ln(EXt)-0.8ln(IMt)-0.4ln(GDP7Ft)

EX表示商品出口额(以美元计),IM表示商品进口额(以美元计),GDP7F表示主要贸易国GDP(以美元计),即指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法国、荷兰七国GDP之和,EXRP表示商品出口相对价格,定义为我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以人民币计)与世界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以美元计)之比(用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进行折算)。在长期,商品出口依存于商品进口和主要贸易国GDP,弹性系数分别为0.8和0.4。商品出口对长期均衡偏离的调整需要近26个月(1/0.115≈8.7个季度)才能完成,且在短期,商品出口季节波动性明显。

从业人口方程如下:

其中,EMPOP表示从业人口数,WAGE表示城镇平均劳动报酬,其余变量含义与前述相同。国内失业率最近有升高趋势,劳动人数通常由需求方决定。方程(4)证实了这一初步推断,在既定生产条件限制下,厂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决定其所需的劳动人数和资本量,如总需求增加(即模型中GDP增长率为正),厂商对劳动力引申需求随之增加,而劳动需求与劳动成本(即模型中城镇平均劳动报酬)则成反向关系。同时,政府投资对从业人口的影响显著,说明政府扩大投资可有效地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消费者价格指数方程如下:

其中,ECM-CPIt=ln(CPIt)-0.8ln(INDPIt)

INDPI表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M1表示货币供应量,其余变量含义与前述相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都是消费者价格指数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短期内,M1口径的货币供应量对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较国内生产总值更为明显。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0.198,表明消费者价格指数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需5个季度(1/0.198≈5)完成。

三、 政策方案执行效果的模拟分析

2008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经历了从“双防”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扩内需”的三次重大调整,各部门相应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平抑经济的剧烈波动。当前,在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造成巨大负面冲击的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是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地增长。从模型所刻画的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特征来看,主要贸易国的GDP即外需是影响我国商品出口的最显著因素,汇率相比之下影响程度很小,因此在世界经济低迷的环境中,“保增长”必须启动内需,即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国内的消费和投资需求。而政策措施是否合理,执行效果如何,以及政策的节奏和力度如何把握,均是关系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本文在模型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政策方案的模拟分析,对政策效应进行定量考察,这也正是建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目的所在。本文所建立的开放条件下中国季度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型共涉及17个外生变量,其中包括3个虚拟变量。在当前我国经济已经企稳回升的形势下,在确定基础方案时,设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现金收入、经济活动人口、政府投资性支出、政府消费性支出、主要贸易国GDP、世界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和我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从2009年四季度起进入增长期,增长率为2000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平稳上升阶段各变量的平均增长率;将名义汇率、一年期贷款利率和一年期存款利率分别设定为1美元对人民币6.8元、5.31%(调整日期为2008年12月23日)和2.25%(调整日期为2008年12月23日)。

1. 增加政府投资性支出

为应对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低迷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冲击,政府计划在2010年底前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以刺激国内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情景Ⅰ模拟政府投资性支出每季度匀速增加5%,模拟结果如表1。

① 表中值为模拟值较之基准值的增长率(负值表示降低率),即(模拟值-基准值)/基准值,其中基准值是将政策变量赋予基础方案所设定的值而得到的估计结果,模拟值是将政策变量赋予情景模拟中相应的值而得到的估计结果,下同。

表1 情景Ⅰ的模拟结果① %

从表1可以看出,增加政府投资性支出有效地促进了GDP的增长,并增加了城镇就业岗位,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对私人投资并未产生传统理论中的“挤出效应”,这表明此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具有正面效应。但这项政策措施的效果仍不尽理想。第一,由于我国投资占GDP的比率长期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水平,且我国投资的绝对水平也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加大了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粗放型增长模式的难度;第二,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引导作用有限,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尚未被调动起来,扩大政府投资规模仅在短期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效应,在长期效应会不断减弱。

2. 增加居民收入

国内消费需求作为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长缓慢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同时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影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目前对我国而言,居民消费的增加,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增加,对进一步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增长意义重大。我国政府也在通过转移支付、合理调整税收政策等手段提高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以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情景Ⅱ模拟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均一次性增加5%,模拟结果如表2。

表2 情景Ⅱ的模拟结果 %

从表2可以看出,增加居民收入通过带动居民消费的增加有效地促进了GDP的增长。虽然对GDP的拉动效应并不理想,但对居民消费的提升作用明显优于扩大政府投资的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表2所示的数据表明,当收入增加相同幅度时,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略大于城镇居民,但总体而言消费增加的幅度远小于收入增长的幅度。

3. 增加居民收入同时降低存款利率

为刺激国内消费需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分别于2008年10月9日、10月30日、11月27日和12月23日由4.14%下调至3.87%、3.60%、2.52%和2.25%。情景Ⅲ模拟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均一次性增加5%的同时,将存款利率再下调0.27个百分点,模拟结果如表3。

表3 情景Ⅲ的模拟结果 %

从表3看出,进一步降低存款利息率并未明显地有助于将居民增加的收入转化为消费。这一结果表明,启动消费不能单纯依靠一次性收入的增长或降低金融机构的存款利息率,而应通过医疗、养老等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消除抵制消费的隐性因素;同时,也应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扩充居民的投资对象。

4. 降低贷款利率

2008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经历了9月16日、10月9日、10月30日、11月27日和12月23日五次下调,分别调整为7.2%、6.93%、6.66%、5.58%和5.31%,以刺激国内的投资需求。情景IV模拟贷款利率一次性下调0.27个百分点,模拟结果如表4。

表4 情景Ⅳ的模拟结果 %

从表4可以看出,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对刺激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正面效果,但影响十分微弱。理论上,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均认同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作用效果不同,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弱于反通货膨胀的作用[13]。除理论所述的原因外,表4所示的数据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和国内非政府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不敏感,直接导致了国内有效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不敏感,从而削弱了调整利率对经济增长的调控作用[14]。

5. 增加货币供应量

我国中央银行从1996年起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重点是控制M1,同时监测M0和M2,情景Ⅴ模拟M1口径的货币供应量一次性扩大10%,模拟结果如表5。

表5 情景Ⅴ的模拟结果 %

从表5可以看出,进一步增加货币供应量,会带来GDP一定幅度的增长,达到了刺激经济复苏的目标。但这一政策方案也存有不足之处:第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私人投资的刺激作用微弱;第二,GDP的增长中一部分来自于消费的增加,但如前文方程(1)所示,CPI的系数为正,表明中国居民消费具有“买涨不买跌”的特征,这部分增长只是由于价格的上涨,对经济的实质发展并无益处;第三,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加剧了通货膨胀压力,会诱导人们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对经济发展引发新的问题[15]。

四、 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构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利用1999年一季度至2009年一季度的宏观经济季度数据,采用动态建模方法,建立了刻画我国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运行特征的联立方程模型,并进一步运用情景模拟对各政策方案的执行效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政策相较于货币政策而言,对刺激经济复苏具有快速有效的优势,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则须进一步提高。基于上述对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效果的定量分析,笔者认为有三方面问题须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第一,关于经济外向型发展模式的反思与转变。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近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动力,但当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外需不足导致我国出口大幅下降因而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冲击。目前世界经济虽已初露复苏迹象,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主要贸易国为促进本国经济的复苏,倾向于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利于国际贸易和我国商品出口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此次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要贸易国居民“过度消费”的观念,进一步缩减境外市场的消费需求,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多重不利因素使得我国所面临的外需不足的局面不会在短期内有所改变。因此,有必要以此次危机为契机,积极转变我国经济的外向型发展模式,逐步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国外需求的过度依赖,通过一系列措施刺激国内有效需求的增长,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长久发展。

第二,关于财政政策调控重点的调整。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缓解金融危机冲击方面显示出了快速有效的优势。未来一段时期,财政政策仍须保持扩张态势,在“保增长”的同时,着力于“扩内需”与“调结构”,将有限的财政收入更多地用于民生项目,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此激发国内的消费需求;同时,结合相应的信贷政策,在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结构调整。

第三,关于货币政策调控方向的适度改变及其有效性的提高。总的而言,在保持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基调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应逐步走向中性。在具体操作上:一是适度收紧银根,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正确引导公众的通胀预期,为经济发展营造平稳环境。二是在控制货币总量的同时,通过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加强对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同时,提高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水平,在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下,积极配合国家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向。三是应有计划地改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虽然在现阶段,调整利率的方案对经济的调控效果并不明显,但不能因此忽略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正确的做法是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积极为利率有效调控经济提供充分的条件,除利率市场化外,还应积极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适度创新金融衍生工具,使得微观主体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能对利率产生敏感反应并迅速作出调整,从而促进货币政策更加健康有效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戴相龙.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9(3):34-44.

[2]吴超林. 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与政策边界分析----一个解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J]. 中国社会科学, 2001(4):54-63.

[3]周英章,蒋振声. 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1993—2001年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含义[J]. 金融研究, 2002(9):34-43.

[4]刘斌. 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 金融研究, 2001(7):1-9.

[5]李晓芳,高铁梅,梁云芳. 税收和政府支出政策对产出动态冲击效应的计量分析[J]. 财贸经济, 2005(2):32-39.

[6]王惠炯,李泊溪,李善同. 中国实用宏观经济模型1999[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

[7]沈利生. 中国经济波动和宏观调控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5.

[8]刘玉红,高铁梅,陶艺. 中国转轨时期宏观经济政策传导机制及政策效应的模拟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3):15-23.

[9]高铁梅,梁云芳,何光剑.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模型----对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模拟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11):3-14.

[10]李治国. 转型期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及其计量模型研究[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11]何新华,吴海英,曹永福,等. 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China-QEM[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12]Engle R F, Granger C W.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 Econometrica, 1987,55:251-276.

[13]Christiano L J, Eichenbaum M. Liquidity Effects,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Business Cycle[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5,4:1113-1136.

[14]Christiano L J. Modeling the Liquidity Effect of a Money Shock[J].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1991,15:3-34.

[15]李念斋. 中国货币政策研究[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方程政策
政策
政策
方程的再认识
即时经济:一场实时革命将颠覆宏观经济实践 精读
方程(组)的由来
圆的方程
助企政策
政策
全球宏观经济短期内的两条主线
从G20视角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