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141起海外并购案例

2010-09-26 02:57李自杰曹保林
关键词:跨国法律企业

李自杰,李 毅,曹保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 100029)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上了海外并购的扩张之路。在近几年的海外并购浪潮中,中国企业的表现非常活跃,并逐渐加快了扩张步伐。由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影响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地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呈现出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企业也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一些特征,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相关问题。本文利用2005年至2009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跨国并购研究中心“跨国并购与绩效评估数据库”的数据,通过中国资讯行的相关资料,结合联合国贸发会议(UNCATD)和我国商务部的相关数据,经整合加工后遴选出141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典型案例。通过对这141起案例的所有公开资料的深入分析,发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特征和趋势

1. 并购总额呈上升趋势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数据[1],2000年至2008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呈振荡上升趋势。与2000年的9.73亿美元相比,2006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增长了约15倍,达到153.84亿美元。虽然并购总额在2007年出现下滑,但到2008年时海外并购金额已回升至93.63亿美元(见图1)。

图1 2000年至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1]

2. 区位选择更为合理

跨国经营理论认为,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如果东道国市场较为成熟,且拥有实力较强的本土厂商,往往以跨国并购为主要投资形式;如果东道国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市场上没有适合被并购的本土厂商,则进入该市场以绿地投资(green-field investment)为主[2]。因此,海外并购应当以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企业为主。

但是,根据141起中国企业主要海外并购案例的相关数据[注]141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典型案例是利用2005年至2009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跨国并购研究中心“跨国并购与绩效评估数据库”的数据,通过中国资讯行的相关资料,结合中国商务部与联合国贸发会(UNCTAD)的相关数据,经整合加工后遴选而成。,2005年,发生在亚洲的并购数占到了并购总数的1/3以上。2006年,52%的重要并购发生在亚洲,而北美洲与大洋洲仅各占10%。进入2007年,发生在北美洲的并购比例攀升至28%,与此相应,发生在亚洲的重要并购比例降至34%。2008年,亚洲在企业海外并购的区位选择中比例继续下降,仅为11%,而发生在北美与大洋洲的并购则分别增长至39%与19%。在2009年,发生在亚洲的并购比例维持在11%左右,北美洲的比例降至20.6%,而大洋洲的比例上升至35%。从2006年到2009年7月,发生在欧洲的重要并购比例较为稳定,维持在25%左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区位选择正与国际主流接轨,从集中于并购难度相对较小的亚洲,正迅速向发达国家所在区域(如北美洲)转移。这其中有金融海啸导致国外优质资产(如矿产资源、品牌)大规模贬值所导致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公司通过市场经济的不断锤炼,正逐渐走向成熟。中国企业向海外获取技术与市场的强烈愿望使得我国的海外并购从以前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逐步转变为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同时,海外并购的地区选择也更加均衡。2009年,北美洲、欧洲与大洋洲的并购比例均在20%~30%,说明我国企业在通过并购实现自身发展时,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地区,而是以更为成熟的视角来整合全球资源。

3. 行业分布日趋广泛

从141起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典型案例来看,2005年,制造业与石油天然气业占到了并购总数的一半。2006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仍然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业与电子信息产业,其他领域的并购相对较少。但进入2007年以后,石油天然气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比重开始大幅度下降,而金融业的并购比例则大幅度攀升,占全年并购数目的近1/3。2008年,医药、纺织、化工等行业的海外并购开始兴起。采矿业并购比例增至33%,而金融业并购则回落至8%。2009年,我国海外并购的范围几乎涉及到各主要行业,与此同时,对采矿业的并购急速上升,增至44%。

虽然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仍以能源产业为主,但能源业的海外并购已从原来的石油天然气业为主逐步转向多种矿产资源企业的并购,并且采矿业领域的并购比例迅速上升。同时,不同年份并购的主导行业也不尽相同:2005年以制造业为主,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并购开始崭露头角,2007年金融业并购兴起,而2008年至2009年则为采矿业并购浪潮。除此之外,家电、电力、服装、医药和化工等行业的海外并购开始兴起,第三产业并购比例迅速上升,表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领域更加广泛与多元化,更多行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寻求发展[3]。

4. 并购动机十分明确

就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类:资源获取导向、市场获取导向和技术获取导向。笔者通过对2005年至2009年7月的141起海外并购按照三种并购动机进行分类,发现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十分明确。首先,从2005年到2009年,资源导向并购逐年递增,且增幅明显。从2005年到2007年,资源获取类的并购数目逐渐增多,从4起增至8起。由于2007年能源危机愈演愈烈,以及中国企业在全球能源市场的议价能力薄弱,中国政府将能源安全提到了新的高度,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资源导向并购,以满足国家战略及经济持续发展需要。因此,从2008年起,资源导向海外并购数目开始迅速上升。而2009年仅前七个月便已有19起与资源领域相关的海外并购完成。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将国家战略方向与自身并购动机紧密结合,力求实现国家强盛与自身发展的和谐统一。其次,市场导向并购所占比例较大。从2005年到2009年,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并购有三年占当年并购数目的40%以上。这一现象表明我国企业对国外市场的重视程度相对于以往有显著提高,并购动机也已由单纯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以加强本土市场竞争力转变为技术与市场兼得、国内与国外市场兼顾。而这也显示出我国企业已更为成熟与自信,有能力在世界舞台上与其他跨国企业进行角逐。此外,由于我国企业多从1979年重新起步,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因此技术获取导向也一直是我国企业战略并购的重要动机。虽然从2005年到2009年,以科学技术为主的技术导向型并购数量相对稳定,但考虑到市场导向型从广义上看也是为了获取先进的管理技术,并且许多企业在以市场或资源导向为主时仍考虑到了对被并购企业先进技术的吸收与整合,技术导向型仍然是我国企业的重要并购动机。

5. 战略性海外并购兴起

以往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以资源获取与业务拓展为主要目的,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经验不断积累,一些较早走出国门的企业近几年开始从并购的初级阶段上升到战略性海外并购阶段。其中主要包括:2006年8月,中国移动收购凤凰卫视19.9%的股份,开始实现通信业与媒体业的整合与发展;2007年1月,中国银行成功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有限公司,使得公司从传统的银行业务开始向多元化的金融业务转型;2007年2月,中国建材集团收购德国NOI叶片工厂,使得公司一跃成为风力机叶片的领先企业,从而对公司进军风电领域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2007年5月,中国投资公司入股美国黑石集团,成为其战略投资者,并由此实现两家公司的强强联手与战略互补;2007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成功控股南非标准银行,使得其由国内银行转型为一家定位于全球市场的大型银行;2009年6月,中国石化成功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通过整合其原有的技术与管理团队,中国石化将朝其世界领先企业的目标更进一步。

通过上述实例我们可以看出,与以前中国企业主要集中于资源获取或业务拓展需要等单一目的的海外收购相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将跨国并购提升到战略高度,期望通过并购来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或是对已有战略方向提供有力支撑[4]。因此,战略性海外并购的出现,也是我国企业逐步实现视野全球化、运营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二、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企业在2005年到2009年中海外并购的步伐不断加快,涉及的行业与领域也不断拓宽,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除了为大家所熟知的诸如政府干预太多、相关法律不完善等问题外,我们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还发现了以下问题:

1. 从并购金额来看,海外并购中非国有制企业比例相对较低

虽然近些年来非国有制企业海外扩张的步伐不断加快,其海外并购数目已经占到我国海外并购总量的40%以上。但是,从并购金额上来说,我国非国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差距依然较大。通过对141起海外并购典型案例的整理与分析,从2005年至2009年,非国有制企业的并购金额最高时仅占总金额的11%,而最少时不足1%。与此同时,2005年、2007年、2009年非国有制企业收购所占比例均不到1.2%。由此可见,从并购的金额上看,我国非国有制企业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其对于海外并购总趋势的影响仍十分有限。

我国非国有制企业之所以在并购金额上所占比例较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其所在行业对资本需求相对较小的因素,也有非国有制企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较为缓慢的因素[5]。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依旧是我国国有企业的优势地位。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以及相关历史因素,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往往起步早、实力强,并且能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因而能更为主动地通过并购来实现全球资源整合。但是,在全球跨国并购以私有企业为主导的整体趋势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仍然主要是由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来完成,这一现状已经对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造成了不利影响。由于国有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时,往往承担着为国家战略提供支持的重任,使得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在国外媒体看来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比如中铝收购力拓股份时便遭到了澳洲媒体极大的舆论压力。同时,这种出于国家需要而非市场经济要求的跨国并购,容易引起被收购企业及其所处国家政府的抵制与阻挠。因此,从长远来看,国有企业主导这一现状不利于我国企业与国际主流接轨,从而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 从并购与外贸出口的关系来看,并购对出口的促进作用随并购额度的增大而减弱

为了分析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与出口的关系,笔者截取了商务部公布的2001年至2008年出口总额数据[6]。与此同时,考虑到海外并购对出口影响的滞后性以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从2000年开始逐渐增多,笔者从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公布的各国跨国并购总额数据中选取了中国企业2000年至2007年的并购总额数据[1]。通过使用Eviews 6.0对这两组数据进行滞后期数为1年的Granger检验,我们可以发现,海外并购与外贸出口在5%的水平上存在因果关系,海外并购是外贸出口的Granger原因。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两者的相互关系,我们以外贸出口总额为因变量、跨国并购总额为自变量,通过SPSS 13.0对其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对线性回归与多种曲线回归分析的尝试,我们发现以S型曲线进行拟合时效果最好,即使是在5%的水平下拟合度依旧较高。 此外,通过对拟合曲线的相关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并购金额的增大,其对于外贸出口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小,即曲线的斜率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减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对出口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其影响随着并购总额的增大而减弱。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来实现国际化具有渐进性。在国际化初期,企业通常会选择进入难度较小的市场或者规模较小、整合相对容易的公司,从而能很快地获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区位优势带来的收益,使得海外市场以及外贸出口相应地扩大。但是随着并购规模扩大、进入市场的文化差异性变大,企业整合难度也相应增加,此时海外并购对企业出口的促进作用也逐渐减小。此外,由于对大规模整合的难度估计不足,容易导致被并购海外企业无法有效地为母公司扩大海外市场,从而使得其对母公司的外贸出口难以产生较好的促进作用,甚至有些海外企业在被收购后仍然继续亏损,对母公司的经营与战略执行造成了负面影响。

3.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波动较大

通过对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中相关数据的整合与分析,我们发现:从2001年到2007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跨国并购所占比例变动幅度较大。2001年这一比例仅为11.26%,但随后迅速增加到2003年的66.84%,然后又下跌到2004年的30.51%。2006年,并购金额占到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2.70%,但在2007年又迅速降至20.16%[1]。

笔者认为,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迫切需求与企业自身经验不足的共同作用,是造成并购金额所占比例波动较大的主要原因。由于企业“走出去”的愿望日益强烈,而海外并购是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获取海外市场与技术的有效手段,因此企业对海外并购的依赖度日渐增加。但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经验不足,因此并购后整合成功率相对较低[7]。海外并购“好吃难消化”的特点使得中国企业在一定时间阶段对海外并购望而却步。但是,随着企业海外经验的逐渐积累,又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海外并购作为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由于经验积累是一个充满反复与挫折的过程,而我国企业又处于海外扩张的初级阶段,经验依旧匮乏,因此从2001年至2007年海外并购金额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呈现较大波动。

4.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依然较小

通过2000年至2008年的海外并购数据可以发现:从绝对量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外并购总额仍旧较小。我国的海外并购总额最大时为153.84亿美元,最小时仅有7.75亿美元。而美国在2000年到2008年最小并购金额为1121.79亿美元。此外,其他发达国家的并购金额也能达到我国同年海外并购总额的五倍以上。从相对量来看,我国企业年海外并购金额最高时仅为美国同年度并购额的7.54%,最低时不足1%。与英国、法国、德国相比,除少数年份外,我国海外并购金额只有这些国家并购额的20%,且有一半以上的年份不足10%[1]。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其中有历史原因,有西方国家对市场的主导因素,也有我国企业起步较晚、生产技术与管理能力相对落后等问题。除此以外,我国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相关法律不够完善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相关法律没有能够及时跟上,从而使得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第一,我国没有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设立的法律体系。现阶段我国对外投资的法律基本是针对“新设投资”的,而与海外并购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仅适用于外资对我国企业实施并购的情况。因此,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几乎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第二,现有的与海外并购相关的法规,主要是“规定”等行政性规章制度,并且仅适用于国有企业,无法适应非国有制企业海外并购数量迅速上升的新形势。第三,我国对于对外投资的法律与国外相应法律法规差异较大。这一问题使得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必须同时符合两种不同的法律要求,特别是当两国法律要求出现不一致时,往往会加大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阻力。现有法律体系的调整步伐跟不上企业海外扩张的需要,再加上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现阶段的整体实力上存在一定差距,导致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总额相比而言仍然较小。

三、 促进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对策与建议

在当今全球化愈演愈烈的时代背景下,海外并购依然是中国企业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然而,没有人会愿意把优质资产轻易拱手让人。因此,在海外并购中,我国企业不能盲目跟风,为图一时便宜而进行与公司战略契合度较低的海外并购。而对于那些已经完成并购的中国企业,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当以谨慎的态度与战略的眼光来实现企业的整合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给我国企业海外扩张战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现有法律体系。由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经验相对较少,政府应给予适当的鼓励与引导,在提升我国整体形象的同时,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通过跨国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

针对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笔者提出几点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1. 海外并购中政府须要完善的政策

首先,我国政府应该为海外并购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提供法律支持。美国已经允许按照目标公司国籍所在国法律进行并购,甚至是在美国国内市场上实施的并购。我国也可作出相应灵活的规定来适应海外并购的发展,敢于放得开,允许企业去按照他国法律并购,使得海外并购在法律上的适用性更加宽松和灵活。确立我国的海外并购法律适用规则,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国跨国企业的利益,同时引导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方向,而不是盲目囫囵吞枣;让走出去的企业去适应目标公司国籍国法,而不是仅仅局限本国法律。

其次,我国政府须通过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来规制海外并购。海外并购适用法律的不确定性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并不能仅仅依靠单边规制来解决,因而必须追求国际社会的合作。鉴于美加、美澳、德法、美国与欧盟等都已缔结了双边协定,使得双方可以根据两国的具体情况选择协定的具体内容,实现双边合作,从而有效解决本国规制海外并购实际操作上的困难,更好地实现规制海外并购的目标,我国亦应选择与我国规制海外并购关系较为密切的国家,主要是作为海外并购的外资主要来源国和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国家,签定双边协定,解决相互之间涉及的海外并购的法律规制协商与合作问题,协定的具体内容和条件可以根据条件和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最后,我国政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时,在巩固关乎国计民生的国企时,也要重点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可以提供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去鼓励中小企业敢于做大,增强实力。引导企业在出口贸易中更加熟悉和适应国际市场,储备海外信息和经验。

2. 在海外并购中企业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我国跨国企业要学习“拿来主义”精神:有选择地拿,为我所用地拿,不亢不卑地拿。进行海外并购前,企业应对所处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愿景等进行细致分析,并由此考虑海外并购计划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然后,在企业整体战略的引导之下来评估并购目标,并就并购活动制定详尽的并购计划。海外并购活动应当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同时应当使被并购企业与母公司实现能力匹配与优势互补。只有实行与企业战略高度相关的海外并购,才能使得并购具有目的性与方向性,减少了非理性与非相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熟悉国外法律环境。由于国外法律体系与我国法律体系存在差异,当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时,必须着重考虑被并购企业所处国家的相关法律因素。比如,欧洲国家工会力量强大,裁员往往十分困难;美国法律要求员工的招聘与解雇不能带有性别歧视与种族歧视等。只有熟悉国外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有效评估并购风险及并购后整合难度,从而避免因法律因素导致整合失败的悲剧发生。

第二,加大整合力度,实现业务与文化同步整合。并购完成后,企业在对目标公司业务状况进行系统性分析的同时,还须要关注收购企业与被收购企业的文化差异[8]。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在海外并购整合中整合力度不够,整合进度缓慢拖沓,并且只有纲领性的业务层次整合方案,而没有形成同时包含业务与文化层面的强有力的执行计划[9]。这一情况随着被并购企业规模的扩大而越发明显。由此可知,要提高整合的成功几率,企业必须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详细整合计划,包括设定整合目标,确定具体工作方案、日程安排,以及建立合理的文化融合机制等。在计划制定后,相关管理团队应当及早开始整合行动,尽快将母公司的核心理念渗透到被收购企业,并尽可能形成一致度较高的企业文化。只有实现业务与文化的同步整合,建立一致的企业文化,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并购获得成功,从而为企业的海外扩张铺平道路。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为企业海外并购奠定基石。海外并购的整个过程,最终都须要由企业的成员来逐步完成。如果企业缺乏相关的海外经营人才,并购往往难以成功。而目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人才相对缺乏这一现状,对企业的人才培养战略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应有计划地引进一批拥有国际化管理背景的人才,同时还应当在企业内部选拔一批熟悉自身企业运作、具有管理潜质的员工进行关于跨文化管理的相关培训,从而为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只有平时重视对员工国际化视野与能力的培养,才能在海外并购机遇出现时成功抓住机会,实现企业的成长与飞跃。同时,积极总结以前的海外并购经验,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数据库,便于日后借鉴参考,进而提高海外并购的成功几率。

参考文献:

[1]UNCTAD. Value of Cross-border M&A's, by Region/Economy of Purchaser, 1987-2008a[EB/OL]. [2009-09-05]. http:∥www.unctad.org/fdistatistices.

[2]Charles W 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peting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M]. New York:McGraw Hill Press, 2003.

[3]刘明,刘小华.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J]. 企业活力, 2008(6):56-57.

[4]黎平海,李瑶,闻拓莉.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09(2):74-79.

[5]郑小芬. 浅议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策略[J]. 经济师, 2009(3):46-4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进出口统计[EB/OL]. [2009-09-05]. http:∥zhs.mofcom.gov.cn/tongji2009.shtml.

[7]姚淑梅. 能矿资源企业跨国并购现状、问题及对策[J]. 国际经济合作, 2008(2):41-45.

[8]李志鹏. 中国企业如何参与海外并购[J]. 中国经贸, 2009(3):58-61.

[9]温巧夫,李敏强.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与对策研究----基于2000—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实证分析[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5):24-29.

猜你喜欢
跨国法律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