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2010-09-26 06:04周清香平先秉
职教论坛 2010年5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院校体系

□周清香 平先秉

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周清香 平先秉

分析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区别及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提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实施途径。

高职院校;创新能力;体系构建

一、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区别

根据不同学者对于大学本科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划分,大多数学者将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划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研究型(学术型);第二,技术应用型;第三,技能型(操作型)。由此,根据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高职与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二者的着力点不同,具体来讲,可以表现为以下不同之处:

(一)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在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普通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学术型)与技术应用型人才两个方面。研究型人才是指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育水平、坚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研究方法、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社会各个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和创新工作的人才。而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培养具有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相当的智力含量,不是简单的技能操作(区别于技能型人才)。因此,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在于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客观规律的研究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二)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在于社会实践与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培养技能型 (操作型)人才,即培养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的人才,主要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这一类人才的培养过程,其侧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识体系化,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应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与创业创新能力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众所周知,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人才结构的要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职院校仍然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而这种陈旧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对于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必须建立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结构,但是缺乏创新能力

就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包括在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陈旧的培养模式,虽然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创新能力。其本身具备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基本要求,其本身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第一,虽然具有比较合理的专业知识,但是对于知识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即重视工具知识缺乏人文知识;第二,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第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缺乏创新能力;最后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但是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系构建

(一)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接的二维体系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为了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2.适应性原则。由于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自身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性,在构建创新能力培养对接的体系时必须结合各校的特定情况,以期能切实符合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在构建创新能力这一体系时必须重点考虑上述原则,否则依据高职院校自身运行特点而建立的对接体系将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3.资源整合与互补原则。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改革,各院校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源,但是由于各校以及校内的发展水平局限,这些资源都处于相对分割的状态。在构建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通过各种方式将各种资源组合成一个有效的整体,从而达到系统目标的整体最优化。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流程图

在依照系统化构建原则的基础之上,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可以将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即该系统的输入、输出以及转换处理部分。其中笔者认为系统的输入部分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块;系统的转换与处理部分分为专业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四个主要部分;而最终的输出结果分为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创业创新能力三大部分。具体的构建流程图如图一所示:

图一: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构成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

从图一可知,在整个系统的构建中最重要的部分表现在系统的转换过程,它在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综合技能之后,如何将其转换为学生应具备的各项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将重点放在这一个作业环节之中,具体到实施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专业教材建设。在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综合技能的培养过程中,行之有效的专业教材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通过以评促建、建设精品课程,高职教育界逐步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高职系列专门教材相继出版,如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21世纪高职各专业系列教材等;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一定的实践课程,试图突破本科课程模式,走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建设道路。诚然也有部分院校着手鼓励广大教师自编教材。

2.构建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首先,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实现的。在构建创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这样一些特点。其次,实践环节体系设计。实践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亲身参与各项实践活动时,动手动脑,可充分展示其创造才能,发挥其特长,调动其创新积极性,培养其团结协作、知行统一、自主创新、积极探索的能力。因此,要加强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课,增加选修设计实践、专题实践、自选实践,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搞发明创造与学术科技创新。第三,评价体系构建。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质量检查与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教学评价改革对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一些学生创新环节进行分析,对创新活动给予学分上的认定,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必将对学生产生普遍的导向作用,使提升创新能力成为每个学生必须重视的问题,而不是只为少数学生设立的点缀性活动。最后,教学方法体系构建。授课方式和考试方式关系到教学效果,也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善授课方法,由“教师为主”转为“学生为主”,变枯燥无味的“要我学”为生动活泼的“我要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实行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创设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要成功的进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水平。目前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一部分是从原来中职学校转向而来,整体水平不高。另一部分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课堂的大学生,而这一部分教师虽然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但是明显缺乏实践操作能力,无法胜任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

4.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的大量开展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的转化为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培养其创新能力。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课外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第一,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中心培养创新能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主要是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课程学习兴趣小组,撰写课程学习小论文,参加各种讲座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调研与社会实践,撰写有创新意义科研论文,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申报有创新意义的科研课题。

第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培养创新能力。以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是指在学校组织、教师指导下,根据相应的目标,以个人或研发团队的形式对工、农、商业一线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或者暂时脱离校园进行创业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到社会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社会价值。

[1]王维民,章超桦.建立实验创新教学及管理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2008(01).

[2]黄尔烈等.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2).

责任编辑 夏焕堂

本文系湖南省“十一五”规划2008年课题“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接的二维体系研究”的子课题研究成果(编号:XJK08CZC046)。

周清香(1965-),女,湖南湘乡人,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平先秉(1976-),男,湖北洪湖人,经济学硕士,湘潭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级物流师,研究方向为物流专业课教学及区域物流产业规划。

G715

A

1001-7518(2010)05-0061-02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院校体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