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桂萍
(江苏省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科,江苏淮安,22300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慢性身心性疾病,心脏介入手术是治疗各种心脏病患者的重要手段。但介入治疗毕竟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措施,又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类型的并发症,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是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介入手术常常造成患者尿潴留、烦躁不安、焦虑、失眠等并发症。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与整体护理的推行,作者对患者实行身心整体护理,科学地解决了患者的实际问题,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2006年7月~2009年12月住院行介入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65.1±5.6)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无统计学差异。
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术前备皮、做好抗生素及碘过敏试验,对患者及家属讲明治疗的目的、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危险、治疗大致内容及需要配合的内容,术后在监护室监护24 h。
试验组则对患者实行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在内的身心整体护理,制订整体护理计划。①术前护理:术前对患者充分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生理状况、生活习惯、工作、家庭、社会和经济情况,确定护理计划。讲解疾病的危害和手术的重要性,对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步骤、方法、注意事项,发给本科编制的介入手术基本手册,播放已刻录的手术光盘,走访并咨询已经成功做过手术的同类型患者。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给患者以心理支持。经常巡视病房,了解患者的需求,消除患者因环境陌生而造成的孤独、恐惧感。尊重关心患者,掌握沟通技巧。教会患者运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和松弛疗法,让患者听轻音乐以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双侧腹股沟备皮,做碘过敏和抗生素试验,术前1~2 d进行床上日常活动训练,如床上进餐、排便排尿、擦脸洗漱等,训练平卧位连续咳嗽动作,讲明术后卧床休息,肢体制动的重要性和可能的危险,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 必要时手术前夜服用镇定剂。②术中护理:手术将在专门的导管室进行,介入手术的医生至少有1名主任参加,术中医生2~3名,护理人员2名,放射人员1名,术中全程监护。手术时采用局部麻醉,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护士随时观察患者的表情,主动询问有无不适,一方面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给患者以心理支持,使手术顺利进行。③术后护理:术后患者平卧,右下肢制动24 h,股动脉穿刺处沙袋压迫8~10 h[2],观察伤口有无出血、血肿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从肾脏排出。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支持性、启发性心理护理,尽力解除患者心理压力和紧张,避免增加腹压的因素。④术后活动期间的康复训练和宣教: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活动,帮助患者戒烟,改善饮食、生活习惯,坚持锻炼,积极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
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定患者焦虑值:总分≥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总分 21~28分,肯定有明显焦虑;总分14~20分,肯定有焦虑;总分8~13分,可能有焦虑;≤7分,没有焦虑。评定时间分别为入院第2天上午和术前1 h。由专人发放问卷,患者自行填写,当场收回。再由专人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果[3]。
舒适度的评估:引用疼痛定量测定方法中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即在白纸上画一条长10 cm的直线,两断分别标上“无痛”和“最严重的疼痛”,患者根据自己所感受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某一点划-记号,以表示疼痛程度,从起点至记号处的距离长度就是疼痛的量。轻微不适1~4 cm,中度不适5~7 cm,严重不适(无法忍受)8~10 cm。使用前需要对患者作详细的解释工作,让患者在直线上标出自己疼痛的相应位置。
2组患者入院时的焦虑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入院时焦虑程度测量结果(例)
进行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手术前的焦虑程度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手术前焦虑水平评定结果(例)
进行护理干预后试验组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例)
进行护理干预后试验组的舒适度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4。
表4 2组患者术后舒适度评估结果(例)
心脏介入作为一个应急源对患者来说是一种负性情绪,是个体面临潜在威胁而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消极的心理应激反应[4]。如果机体的应付能力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有效地控制应激,就会产生心理挫折从而引起一系列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恐惧、失眠烦躁等,老年患者忍受着手术和疾病的双重折磨,担心会出现各种并发症,甚至担心疾病的预后。因此对手术患者针对心理问题进行系统的评估,然后确定护理计划,制定宣教方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专人交谈使患者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应激,能很快配合手术。同时有利于从认识、感觉、情绪、态度等方面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给患者以心理支持。患者对手术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在术中、术后能有预见性地进行自我调节,减轻了患者的焦虑。本文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焦虑程度明显减轻,有利于老年患者的手术顺利进行,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整体护理干预不仅强调心理干预,而且强调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在内的全面护理。通过对介入患者的护理干预,能使介入手术患者的不良反应大大减少。我们在术前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床上排尿排便、卧床休息、患肢制动的训练和落实,术后卧床制动很配合,心情放松,烦躁失眠得到改善。术后尿潴留和局部红肿的发生率大为减少,试验组无1例发生局部红肿。30例患者中28例能自行顺利床上排便排尿或通过让患者听流水声、多饮水,下腹部按摩热敷,温水冲洗会阴部等诱导方法,顺利在床上排便排尿,仅有2例尿潴留患者经诱导排尿无效而留置导尿管,是由于患者本身有前列腺增生疾病,与不习惯床上排尿排便无关。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因此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康复有着重要意义。如设法满足患者的需要、低盐低脂饮食、少食多餐以免增加心脏负担,术后1 h可进流汁和多饮水,可促进造影剂从肾脏内排出。多数患者主诉腰背部酸痛,可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和暗示方法,帮助患者平卧位与侧卧位交替,时间以患者腰背感到不适为宜,术侧卧位时在腰部垫一软枕,抬高不超过30°[5],同时可适当按摩腰背部,并使用鼓励性及暗示性的语言。鼓励术前、术后家属对患者进行探视,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可以减少术后腰背部疼痛的发生。拔管综合征[6]与患者潜在血容量不足,过分心理紧张和拔管疼痛导致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引起心动过缓有关。对照组在拔管前常规行补充血容量改进镇痛药物后有3例出现拔管后血压显著降低、心率减慢、恶心等拔管综合征现象。实验组在常规基础上采取对患者支持性、启发性心理护理措施、在医生拔管时,护士注意与患者交流,询问有无不适,以分散注意力使患者身心放松。结果显示,明显减少了拔管综合症的发生。
加强健康教育,术后帮助患者戒烟,7~10 d避免剧烈活动,功能恢复至2级可进行全身节律的医疗体操和太极拳练习,改善心血管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出院前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有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提高出院后自我保健的能力。作者对2组患者出院前均发了健康教育知识问卷,结果发现试验组患者对有关疾病知识预防治疗知识的掌握明显高于对照组,1年内的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整体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老年冠心病心脏介入治疗的效果,使老年冠心病心脏介入手术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舒适感增加,对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保健意识、自我防护能力、生存质量也都起到积极作用。
[1]郑耀珍.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56.
[2]杨省利.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患者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82.
[3]于登瀛,关雪莹.心理护理在实施上下功夫[J].中华护理杂志,1998,49(9):35.
[4]陈莉,邵春燕.开展患者术前教育的做法及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1998,49(10):35.
[5]陈玲,卢海涛,王凯,等.提高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患者卧位舒适度的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230.
[6]杨秀兰,常文红.预防PTCA术后迷走神经发生措施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