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周 恒
中国建设信息:海南全力打造“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和谐产业和宜居环境?
杨保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条件是海南发展的最大资本,也是保证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前提。新时期,“国际旅游岛”战略是对海南未来发展综合性的整体安排,“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文共分为九个部分、28条具体意见,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丰富的完整体系,需要海南省各个部门协力推动。
但是,从规划、建设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国际旅游岛”真正的内在核心是国家在战略层面对海南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具体而言,包括发展和保护两个方面,保护方面,核心是要求必须严格保护住国家唯一的热带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发展方面,核心是明确了资源价值最大化导向下的海南新的发展路径,即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海南三亚仙人掌度假村
坚持生态立省、坚持环境保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原则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已于近日获批,2010年至2020年,海南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3.52万亿元。由此,在全面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这段时期,海南生态、绿色城市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如何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保证海南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和低碳城市科学的、低成本的建设,还有待系统的规划实施和建设热潮下的冷静思考。本刊专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博士。
中国建设信息:您认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杨保军:对于“国际旅游岛”建设而言,需要构建四大核心体系作为支撑。
第一,以建设高品质的宜居环境为目标,构建生态为核心的绿色体系。首先,划定空间开发边界、严格保护住生态环境本底。对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和红树林保护区等由省级政府统一管理严格保护下来;其次,发挥规划的引导性,主动地构建全省的景观格局,包括依托河流水系、山体建设生态景观廊道,促进中部山区的“绿色景观”向沿海发展地区渗透,对于河口、泻湖、海湾等多类型景观密集的地区主动打造一些特色化的景观节点等,这些景观廊道、景观节点既是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的一部分,同时本身也是旅游景点之一;最后,对于全省的核心资源必须从省级政府的角度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包括海岸带、近海海域等。
第二,根据海南的资源特点与国家要求,构建绿色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首先需要明确,对于海南而言,通过大力发展工业实现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进而谋求海南的整体发展,无论是从现实基础,还是从未来需求看,都不是最优的选择。海南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包括“两大核心三大支撑”五大产业群。其中,两大核心产业群,分别为旅游业自身的优化升级和国际化改造,以及为旅游业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三大支撑产业群,分别是热带现代农业产业群、资源能源产业群和现代制造业产业群。
第三,资源的不可分割性以及保障全省城乡居民资源收益公平分享的需要决定了海南的国际旅游岛建设必须与推进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相辅相成。因此,构建以一体化为特点的城乡体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具体包括,根据国际旅游岛的功能要求,主动地强化和调整核心城市的功能;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走“小集中、大分散”的城镇化道路,培育量大面广的乡村服务点;发挥小城镇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对小城镇发展进行具体的分类引导;面向西部地区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和重点建设“新城”作为服务中心等。
第四,根据海南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一套设施体系作为支撑。首先,根据海南中部山区到沿海平原台地的“圈层”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快慢适中、内外有别的省域交通骨架,避免高速公路穿越中部山区,一方面保护环境,另一方面节约建设成本;其次,根据海南岛面积小、通达性好的特点,采取组织“生活圈”的方式配置服务设施体系,全省规划建设21个基本生活圈,在每个生活圈内部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相关旅游服务设施,一方面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另一方面满足国际旅游岛的服务要求;最后,省级政府需要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高度出发,对全省各个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标准体系,统一规划、加强管理。
中国建设信息:在创建“国际旅游岛”的同时,海南岛迎来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大好机遇,国内是否有类似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可以借鉴?
杨保军:生态城市建设是现在的一个“热点”,很多城市和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基本的经验是从五个方面着手:第一是指标控制,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来指导城市建设,加强管理,走低碳生态发展的道路;第二是产业选择,通过研究当地资源环境条件、资源结构特点和区域产业基础,合理引导绿色产业发展,走低碳生态型的经济发展道路;第三是形态控制,通过生态安全格局的建构,合理安排土地使用模式,体现紧凑集约、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循环节约等理念和技术;第四是绿色建筑,通过绿色建筑引导未来城市的建设,走低碳生态型的景观建设道路;第五是生态修复,通过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走低碳生态型的生活环境营造之路。
可供借鉴的例子是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我们在规划上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创新。包括,构建了与区域相连通的自然生态格局、采取了一种集约高效的用地布局模式、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理念、分级配置生态社区服务设施、多样化的历史文化传承、节约优化循环的水资源利用、低耗高效可再生的能源利用等。另外,广州的知识城、株洲的云龙示范区也在积极探索生态城市建设之路,有一些经验也值得借鉴。
中国建设信息:海南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对我国推进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具有哪些意义?
杨保军:海南如果能够通过“国际旅游岛”建设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对全国而言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事实上,仔细研读国发<2009>44号文的28条意见可以看出,“国际旅游岛”的提出对海南而言,本身就具有国际、国家和海南省三个层面的具体要求。国际层面,主要是要求海南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的竞争与合作,依托的资源主要是海岛旅游、生态环境、特色文化等;国家层面,核心是要求海南通过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本身就具有一个转型示范的意义;海南省层面,主要是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抓手和平台,促进全省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最终达到“强岛富民”的目标。
具体而言,海南通过“国际旅游岛”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对全国推进现代化、城市化的意义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国家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进入了工业化起步后的战略转型期,伴随着一系列的转型,例如经济发展由出口导向向内需导向的转型、城乡发展由生产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等,但整体上大的判断是中国进入了消费时代。新的时代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譬如低碳生活、“绿色”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高标准高品质的服务需求等等。适应这些发展变化,需要一些具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如果说,前一轮改革开放和30年的发展是以生产为导向,谋求的是工业化起步,国家依托的战略空间是沿海特区和开放城市等“区位便捷的点”的话。那么,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发展,则是以消费为导向,谋求的是全面现代化,国家依托的战略空间应该是能够适应消费需求、资源环境条件优越的战略点,从这个角度看,海南的战略地位和价值具有唯一性。
第二,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每次经济危机下的“城镇化拉动”思维表明了城镇化的重要性。中国的城镇化具有很多独特性,但总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城市的功能逐步由生产型向消费型或者服务型转变,城镇体系由单纯的大城市主导或者小城镇主导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转变。而这两个趋势对于海南而言,已经不仅仅是趋势,已经成为海南正在或近期将要发展的现实。首先,海南的城市生产功能普遍偏弱,除了洋浦之外,其他城市均没有很强的工业生产能力,以满足消费为方向、服务功能为主导基本上是所有城市的发展道路。在这一道路下,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格局、支撑系统都与别的地区不太一样,有很多已经积累的经验本身对于其他地区需要转型的城市而言就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未来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这些经验将会越来越成熟和丰富。其次,海南的城镇化道路具有独特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并非是传统的向大城市集聚,很多就在本地或者小城镇实现了非农化。未来,海南国际旅游岛要求下,海南将会走一条“小集中、大分散”的城镇化道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甚至农村地区,将会承担不同的功能,通过协调发展共同支撑“国际旅游岛”建设。譬如,大城市主要承担内外流通的枢纽功能、面向国际旅游岛服务的中枢功能,中小城市主要承担城乡服务中心功能,小城镇承担转移非农就业、承上启下功能,特色乡村承担旅游服务基层节点功能等,各个层次的城乡居民点各得其所。通过这条城镇化道路,形成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乡体系,对全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而言,也是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