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清华,周脉清
(泰山学院体育科学系,山东泰安 271021)
分解教学法提高乒乓球正手攻球效果的实验研究
谭清华,周脉清
(泰山学院体育科学系,山东泰安 271021)
运用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探讨分解教学法对学生习得乒乓球项目正手攻球技术的影响。旨在改善和提高乒乓球教师的授课效果,缩短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周期,促进分解教学法在乒乓球教学中的正确运用。
乒乓球;分解教学法;教学实验;正手攻球
Abstract:Decomposition method is a teachingmethod,often used in physical education.If proper used,itwill have a multiplier effect.In this paper,the author uses teaching experimentalmethod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decomposition methods in students learning.The aim is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table tennis teaching effectiveness,shorten the cycle inmastering technicalmovement,promote the decomposition method proper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the table tennis.
Key words:table tennis;decomposition method;experimental research;forehand attack
分解教学法是相对于完整教学法而言的,是把完整的技术过程分解成几个部分进行教学,使所学的复杂动作变得简单易于掌握。乒乓球运动具有球小,速度快,变化多,趣味性强,场地设备要求相对简单等特点。经常参加乒乓球运动,能有效地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促进人体各方面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深受在校大学生的喜爱。由于乒乓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项目,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规范的技术动作,然而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乒乓球普修课教学时数逐步缩减到 36学时,又因大部分学生以前从没有接触过乒乓球运动,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故使教者难教,学者畏学,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往往不佳。乒乓球普修考核内容基本上是反手推挡和正手攻球这两项技能,推挡球技术由于其相对简单,学生大多能掌握,而正手攻球动作相对复杂,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针对于此情况,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乒乓球正手攻球技术,缩短动作掌握周期,笔者依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采用分解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期对乒乓球正手攻球技术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泰山学院体育科学系 2006级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选项班中随机抽取 2个选项班,其中2班 (24人)为实验组,6班 (20人)为对照组。实验前经调查访问,两个班级学生先前均无乒乓球学习经历,说明实验具有可比性。
教学实验采用“不相等组始末测实验设计”模式,这一设计模式的逻辑内涵是从自然的教学班级中选择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实验,没有按照随机化原则和等组法对其进行重新编班,这对于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来说具有广泛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运用 SPSS10.0对正手攻球测试的达标和技评成绩进行统计处理。
对实验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探究其内在因果关系。
2009年9月12日至11月18日,每周1次课,每次课90min,共计 8次课 (16学时)的教学。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流程主要是:教师宣布本课的教学内容及任务→讲解示范动作技术要领→学生模仿练习→布置练习并提出练习要求→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小结。唯独不同的是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讲解示范及练习过程中,实验组将正手攻球的技术动作进行分解教学,练习过程中运用分解教学法分步进行练习。其分解原理如下:
为使正手攻球动作难度降低便于学生掌握,运用分解法将完整动作分解为移步引拍→挥拍击球→动作还原三部分。这种由“A→B→C→完整动作”的分解属于单纯分段教学法,其方向是顺进的。即先教移步引拍动作 (重心转移和球拍后引)数次,待学生基本掌握,再在引拍位置上教挥拍动作 (前臂屈和旋内、上臂屈,先分后合)和重心转移。每一环节又可以分为多个小步子,将三个环节进行分解教学:
A移步引拍动作分解练习:(a)准备姿势;(b)身体右转,带动右脚向右后方迈出,重心落在右脚;(c)球拍引到身体右侧,摆好姿势;(d)(b)+(c)反复练习次数;(e)上臂固定,前臂屈向上臂。
B挥拍击球动作分解练习:(f)练习 (e)的同时,前臂内旋;(g)上臂屈的同时,练习 (e)+(f);(h)在做 (g)的同时,加身体重心由右脚转向左脚的动作;(i)球拍自然放松落在身前。
C动作还原:(j)身体重心落在双脚上;(k)做到 (i)+(j)。
教学实验严格控制实验因素,教学班除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区别外,在教学条件、环境、授课教师、考评等因素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实验。
表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正手攻球测试成绩的统计表
从表1可以知晓,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学习正手攻球前1min击球次数对比,t值为 0.630,p值大于 0.05,两组成绩无显著性差异。此外,学习前对两班级同学进行调查访问,学生均无乒乓球学习经历,说明对两班进行教学实验是有可比性的。
从表2可以看出对照组学生经过 16学时的乒乓球正手攻球的学习,达标成绩均有大幅的提高,P值均表现为 P<0.01,呈显著性差异,说明传统的教学法仍然能使学生掌握正手攻球的基本动作。
表2 实验前、后对照组学生正手攻球测试成绩的统计表
表3 实验前、后实验组学生正手攻球测试成绩的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经过 16学时的乒乓球正手攻球的学习,其达标成绩也均有大幅的提高,P值表现为 P<0.01,呈显著性差异,亦说明分解教学法对学生习得正手攻球的基本动作是有效果的。如若仔细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达标成绩提高的幅度有所增加,但是却并不明显。
表4 实验前、后实验组学生正手攻球达标与技评测试成绩的统计表
从表4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技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技评成绩,t值为 4.78,p值为 0.047,即 p<0.05两者呈现显著性差异。而对于达标成绩的统计与检验的结果显示,t值为 1.666,p值大于 0.05,表明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技评成绩的统计结果显示了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要正确地掌握动作,首先要对所学动作形成一个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而运动表象的形成又是通过视觉表象进行的,观看示范动作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通过视觉的活动形成所学动作的视觉表象,然后再把所获得的视觉表象与相应的动觉神经冲动联系起来。当然,要形成运动技能,除形成视觉表象外还不足够,还应促使动觉表象达到明确化的程度。而分解后的简单动作就容易完成这种结合,即视觉神经兴奋中心和动觉神经兴奋中心形成通路。此外,分解练习有助于学生知觉的分化,形成正确而清晰的动作表象。故分解教学法在形成运动技能方面是符合心理学理论的。
在实验过程中,为使正手攻球动作难度降低便于学生掌握,实验组运用分解法将完整动作分解为移步引拍→挥拍击球→动作还原三部分。此动作的每个环节又可分为若干小步子,但挥拍击球是完整动作的关键环节,动作多分段也较为复杂,不仅有顺进的小步子也包含逆进的小步子,即学完前一个步子不是单独再学后一个小步子,而是后一个小步子中已包括了前一个小步子的动作 (逆进分段法)。分解成这么多小步子,看起来似乎是很复杂,但恰恰相反,实际上学生更能容易理解动作的结构,学习过程中不仅能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能知其所以然,从而获得正确的肌肉感觉,提高击球的准确性和节奏感,掌握动作快而且又不易出现错误动作。当然,当基本动作 (环节)掌握以后,也应及时转入完整动作的练习,动作由慢到快,逐步建立完整动作概念。然而实验组学生练习过程中,当正手攻球的完整动作出现错误或动作不到位、不协调时,学生的动作练习又重新回到起点,即又回到开始时的分解教法,从三个大的环节中查找错误原因,再进行针对性练习,如此反复进行,周而复始,直到动作技能得到巩固达到动力定型,这就是实验组同学技评成绩高之所在。而对照组中教法虽也能使学生达标成绩得到提高,但其技评成绩却远逊于实验组,两组技评成绩呈现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是对照组在练习过程中,运用分解教法的比重太少,学生不了解动作的细节,不理解动作的过程,相当一部分同学动作练习表现不连贯,上下肢配合不协调。经平时教学练习及动作考核时观察,对照组同学正手攻球时,大臂与前臂夹角几乎是 180度,角度没有改变,小臂根本没有旋前收缩 (前屈)的意识,即使其击拍次数能够达到达标,按照严格技评其动作应该是正手推挡而不是正手攻球;此外,挥拍击球时仅靠手臂前挥,没有右脚蹬地转体以腰带动上臂的发力过程,致使其击球力量“脱节”,表现相对较小,速度慢,无有节奏感,当然其击球次数不言而喻,动作技术不规范,故其技评分数偏低。
4.1.1 通过分解教学法对完整动作的分解,降低了动作的难度,学生对所学动作技术不仅能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故在学习过程中,能达到事倍功半的学习效果。
4.1.2 分解后的简单动作容易使视觉神经兴奋中心和动觉神经兴奋中心结合形成通路,在形成运动技能方面是符合心理学理论的。此外,利用分解教学法,学生在学会一个动作时,内心会有一种成就感,其情感体验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同时还能增强进一步完成完整动作的信心和意志。
4.2.1 在运用分解教学法时注意,分解并不是单纯的将完整动作分解,分解是在不破坏完整动作结构的前提下进行的,不仅包括顺进的分解,而且还有逆进的分解,在运用时要恰当处理好。
4.2.2 运用分解法是为了完整地掌握动作,并非排除完整教法,分解是在完整基础上的分解,而完整也不是分解的简单组合,两者各具特征又相互依存,运用时应该恰当处理好两者关系。
[1]韩志忠.乒乓球教学、训练、竞赛与科研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董立.体育教学中分解教学法及其运用[J].四川体育科技,1999,(2).
[3]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乒乓球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4]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5]张英波.动作学习与控制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6]周脉臣,周脉清.浅析轮换发球法在乒乓球比赛中的运用[J].中国学术研究,2009,(2)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decomposition method of table tenn is forehand attack
TAN Qing-hua,ZHOU Mai-qing
(PE Depar tm ent,Taishan College,Taian271021,China)
807.02
A
1009-9840(2010)02-0084-03
2010-01-15
谭清华 (1971- ),男,山东潍坊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