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喜清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湖北 武汉 430079)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广泛深入,许多外国学者到中国进行教学或研究中国文化,所涉及范围主要是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的研究。这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全球化浪潮,为国内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面参考镜。受中国文化的薰陶和感染,这些汉学家也“入乡随俗”,喜欢为自己起一个中文名字,在他们所出版的著作中,多用自己的中文名字署名。国外汉学家所著文献属于译著文献的范畴。有些汉学家并不广为人知,他们的中文名字也不被大家所熟悉,在译著信息源中对这类责任者的客观反映五花八门。在大量的书目数据中,这类责任者的著录格式显得有些凌乱,甚至同一人名也著录得不太统一。了解汉学家中国名字的由来,对人名进行规范著录,有利于正确揭示文献信息、准确检索结果。
汉学家因为工作需要,为自己所起的中国名并非对照外国人名翻译手册而产生的,其名字的由来大体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姓名虽然仅是一种区别性符号,但是姓名既是文化也是故事。许多汉学家深为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吸引,为自己起上一个既典雅又优美的名字。如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宇文所安, “宇文”是胡人姓,“所安”则出自于《论语》的“观其所由,察其所安”[1],而其英文本名则是:Stephen Owen,汉译名是史蒂芬·欧文,另一译名为斯蒂芬·欧文,其中国名与本名无任何联系[2]。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著名汉学家贺凯,重点研究中国明史,其英文本名为Charles O Hucker,其中国名仅是根据英文姓Hucker选择中国百家姓中的“贺”字翻译合成,很典雅,如果按照普通人的姓氏来翻译, Hucker则被译成“赫克”[3]。
普林斯敦大学著名汉学家牟复礼,对明史和中国思想史有很深的造诣,英文本名为Frederick W.Mote,其中国名是将Mote音译为“牟”,Frederick音译为“复礼”,“复礼”这两个字来自孔夫子的“克己后礼”,因此,这个名字是姓和名的合成,同时很有儒者风范[4]。
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英文本名为John King Fairbank。依照人名翻译手册应译作:约翰·金·费尔班克,而实际上他的中国名是将John King音译为“正清”,Fairbank音译为“费”,将姓、名、中间名三者统一而成[5]。
书目数据往往强调对文献实体的客观反映。有些汉学家公共信息少,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这类人名时显得不够谨慎,有时会把它当作普通的外国责任者来译,导致一名多译或未按学界约定俗成的方式翻译,因此在文献实体中呈现出3种记录形式。
许多译著在题名页等信息源处标有责任者外文本名或者汉译姓名,汉学家文献也不另外。例如:《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历史与意志》一书,1992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时在题名页处署名为“(美) 弗里德里克·韦克曼著”,在封面左侧则有英文本名(Frederic E.Wakeman),从前言等字里行间难以辨别出作者是一位汉学家,自然编目人员仅仅是将其当成普通的译著责任者进行著录。
《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历史与意志》这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魏斐德教授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一部影响甚广的著作,在2005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再次出版时,题名页明确署名为“(美) 魏斐德(Frederic E.Wakeman)著”,既有中国名,又有外文本名。
一部分译著在题名页等主要信息源仅有责任者的中国名,这种现象在早期出版的文献中比较常见。编目人员稍不留意就会误判成普通外籍华人,在著录方式上就会出现偏差。
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中文书目数据库中,检索某一个责任者时,发现汉学责任者检索字段的著录存在诸多问题。现设立检索条件:责任者= 魏斐德,共检索书目数据13条,去除著录格式相同的案例,选择其中6条(见表1)。
表1 CALIS书目数据中汉学责任者魏斐德的著录情况
《CALIS联机合作编目手册》对701字段的第二指示符取值说明如下:“0”是指名称按名著录或直录,即当个人名称以名或姓名直序式著录时才取代码“0”;而“1”是名称按姓氏著录,即当本字段的个人名称按姓氏或相当于姓的成分著录时取代码“1”[6]。汉学家的中国名来历不同,编目人员的理解各异,因此在书目数据库中大相径庭,甚至是同一馆的工作人员对同一责任者的书目数据处理也不太一致。
按照著录规则中标目法的规定,701字段的$a著录内容不一定与200字段责任说明中的著录形式一致。表1中显示,作为汉学家这一责任身份,有的数据直接以其规范汉译姓作标目入口词,有的则以其中国名作入口词设立检索点,两种形式并存,不利于系统检索同一责任者的各类文献,还可能会误导读者。
外国人的姓名原文记录在701字段的$g子字段,目的是让读者更好地识别该名称。上述表格中同一作者就有4种不同的原文记录方式,姓的原文相同,名的结构上有差异,著录格式五花八门。
基于汉学家译著责任者的特殊命名,在CNMARC中书目记录格式应为:
701#0$a中国名字$g(原文姓,名),$f生卒年$4 责任方式
其中$a作为个人名称标目入口词,著录汉学家的中国名,这个名称必须是为学界所接受的,并非是完整意义上规范的汉译姓。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第二指示符代码参照中国人的姓名著录形式,取值为“0” 。
$g用来记录原文姓名,文献上姓名的表达形式为:名在前,姓在后。在中文文献书目记录中,按姓前名后并以逗号相隔置于圆括号中。
$f用来记录生年、卒年,也是区分重名的重要成分。按国际惯例,它常常是个人名称标目的最后一个数据元素。
$4用来表明本字段所记录的个人与所著录文献之间的责任关系,如著、主编、撰写等。
例1 701#0$a费正清$g(Fairbank, John King),$f1907-1991$4著
在编文献实体上载有同一个人的不同名称或不同名称形式,在著录时均应如实反映出来,检索点之外的名称需提供相关附注,充分利用CNMARC的功能,可在314知识责任附注字段作好记录,有了注明,则便于读者理清有关人物的关系,便于为个人名称提供参照。
例2 314##$a 乔纳斯·斯宾塞(Jonathan D.Spence,1936- ),中国名:史景迁,美国历史学家、汉学家,现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系和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著有《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等。
第1种,复姓或复名。有些记录对汉学家外文本名中的复姓或复名采用缩写、省略等方式,没能进行规范著录。第2种,袭用父辈名字,在姓名后加词,以此排序。如“Junior”(略作“Jr”或“Jun”),汉语表达为“小XX XX ”。第3种,父子、兄弟同姓、同名。同名父子中的父亲、同姓两人中的较年长者,在姓名之后加上“Sr”表达为“老XX XX”、“大XX XX”等。
通常情况下,外国人原文姓名源于在编文献,著录时应认真查阅所编文献,如果规定信息源找不到对应原文,则选择有权威性、版本新的参考工具书,如《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等进行考查、认定,或者参照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 简称LC的规范名称。如果同一个人的名称在不同参考书内出现差异,这时就要根据国别或者地域不同,侧重选用不同的参考工具书。如西方人名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为准,有些人名著录形式还可参考书目数据库中比较规范的模式。
[1]康有为.论语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4:21.
[2]宗 亮.翻译汉学家名字时应“多留个心”[EB/OL].[2009-10-15].http://www.gmw.cn/01ds/2009-02/04/content_884584.htm.
[3]高玉华, 李慎廉, 高东明,等.英语姓名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217.
[4]美国汉学家的中国名字[EB/OL].[2009-10-15].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6-01/11/content_4039487.htm.
[5]晓 航.美国汉学家的中国名字大比拼[EB/OL].[2009-10-15].http://www.zmw.cn/bbs/thread-57943-1-1.html .
[6]谢琴芳.CALIS联机合作编目手册: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5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