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异构化机制研究*

2010-09-11 01:56李福柱牟丽明
关键词:山东半岛分工城市群

李福柱 牟丽明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异构化机制研究*

李福柱 牟丽明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区域经济异质性是区域分工关系存在的一个前提条件,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直至产品内结构)异质性逐级增强的现象称为区域产业异构化,分工递进与区域产业异构化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异构化现象的存在成为判断其区域产业结构合意性的重要标志。促进区域产业内、产品内分工关系的发展是解决严重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现实途径。因此,应当大力培育地方性城市群优势产业与重点企业的自主创新和产品定价能力,逐步提升其分工地位,以促进地方性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我国地方性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

区域异质性;区域分工;产业异构化;山东半岛城市群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产业结构趋同成为我国区域经济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许多学者认为历史与体制、市场误导和企业规模偏低,[1]以及相近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P146-152)地方利益诉求与市场分割和政绩考核导向等因素导致我国存在产业结构趋同问题;[3][4]但是,也有学者指出,我国绝大多数工业行业的结构趋同属于合意范围,应着力解决集中度较低的技术规模指向型产业的非合意结构趋同问题,宏观上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较高,微观层次的地区产品结构相似系数较低,产业结构趋同符合客观经济规律,[5]产品结构趋同违反市场经济规律,[6]市场力量已经扭转了我国产业结构趋同的状况。[7]目前,源于工业结构趋同与区域分工关系的探讨已扩展至各类产业结构上,事实上多数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和服务业内部结构也是趋同的。依据演化经济学的观点,创新活动存在于全球、国家间、国内、部门和企业各个层面上,技术变迁和制度创新导致企业、部门(或产业)间及国家和区域间存在经济异质性,[8]“随机因素”和“自然选择”机制会加剧区域经济的异质性,[9]并成为区域分工关系存在的先决条件之一。[10]区域异质性经济的形成源于特色专门化产业冲击的存在和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差异,[11]特色专门化产业冲击的存在是导致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及差异的重要原因。分工的内在联系为解析产业结构与区域产业分工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路径。那么,合意产业结构趋同的存在机理是什么?非合意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解决机制及政策含义是什么?亟需得出理论与经验性解释。

目前,我国只有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个超大城市群,地区性中等城市群则超过30个。地区性城市群在经济发展水平、规模、竞争力、区位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却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包括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日照和东营等8个城市的山东半岛城市群,2008年(按1978年可比价格)人均 GDP已达9993元,总量为20302.5亿元,约占山东省65.3%,占全国比重达6.75%,人口和经济总量位居我国地区性城市群前列。因此,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探索地区性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区域分工关系的演化机制,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更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产业结构相似系数①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地区分工指数和区位熵的计算公式均为常见公式,在此不再赘述。反映区域产业结构分异水平,辅以地区分工指数和区位熵值来判断区域产业分工水平及优势产业或产品。因数据获取限制,以200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地市数据为样本信息。

二、产业间分工关系演进与区域产业间结构的逐级异质性

(一)产业间分工与区域产业间结构演化的关系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分别主张依据区域绝对、相对成本优势发展区域专门化产业。[12](P7-26)[13](P91-104)Heckscher&Ohlin提出应根据要素禀赋结构及相对价格差异来构建区域产业间分工关系,[14]在此基础上,Samuelson指出贸易可以增加一国或地区丰富要素的需求,降低稀缺要素的需求,并改变了要素的相对价格,从而改变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15]但是,经济活动本地化和范围经济等因素决定任何区域不可能专门发展一种产业,[16]任何区域只是自动“搜寻”最有利的发展路径,并反映于区域产业或产品结构。Reeve认为,忽视产业、区域与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对产业结构变动做出很好的解释,要素禀赋可以独立于产业行为,产业结构演化受要素禀赋及其积累变动的影响。[17]区域产业间分工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演化是以相对要素禀赋差异及其变动为基础的。

(二)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地市产业间结构的逐级异质性分析

从1990-200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地市间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平均值高于0.9,而其标准差小于0.15(并逐年减少),其与山东省、全国相对比的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也均高于0.9(见表1)。这说明山东半岛城市群内存在各地市间三次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但各地市间三次产业结构趋同强度小于其与山东省、全国以及山东省与全国对比的三次产业结构趋同强度。但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地市三次产业的全部细分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平均值为0.8532,低于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平均值0.9622(见表1、2),②此处为便捷获取数据,按照我国官方产业分类分析,与国外文献分析口径略有不同,不影响研究结论。即区域产业结构的异质性逐级增强。同时,极大值和极小值差距较大,标准差均大于0.1,这说明各地市间的产业结构异质性较强或差异较大。第一、第三产业内部的细分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都高于0.7,这是由于山东半岛城市群第一产业布局的资源环境总体相似,以及第三产业的细分产业结构趋同所致;第二产业细分产业(32个)结构相似系数平均值仅略高于0.5(见表2),说明第二产业细分产业异质性强度比第一、第三产业要高,这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地市产业间结构异质性逐级增强的主要因素,即第二产业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主导性产业。

表1 山东半岛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比较

(三)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地市产业间分工关系演进分析

1、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地市三次产业间分工水平较低

200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三次产业的地区分工指数平均值仅为0.2824,其标准差为0.1655,各地市三次产业在城市群、山东省和全国范围内的区位熵普遍低于1.5(见表3)。济南和青岛作为中心城市,其第三产业具有比较分工优势;潍坊和日照的第一产业仅具有城市群和省内比较分工优势,东营第二产业专门化程度较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专门化分工作用。

表3 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地市三次产业分工优势(区位熵)状况

表4 200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地市细分产业间分工优势分析

2、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地市细分产业间分工水平有较大提高

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地市三次产业的细分产业地区分工指数分别为0.6162、0.9134、0.3320,均高于三次产业的地区分工指数值0.2824(见表2),各地市细分产业间分工程度有所提高,优势分工产业分化较大,尤其是第二产业内的各地市细分优势分工产业差异较大(其中多数细分优势分工产业的区位熵大于2.0,见表4),这是因为各城市立足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大力提升专门化水平,并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结构异质性逐级增强及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可见,山东半岛城市群相应产业层次的地区分工指数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表现为明显的负协同性。区域产业间分工水平的逐级提高或细分产业专门化发展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间结构异质性逐级增强的主要原因,二者存在共生关系。

三、产业内分工与区域产业内结构的异质性

(一)产业内分工与区域产业内结构变动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迪克西特(Dixit)-斯蒂格利茨(Stiglitz)-克鲁格曼(Krugman)[18]分析框架首次较为系统地指出不完全竞争、消费需求多元化、产品差异化和规模收益递增是要素禀赋相同区域间发生产业内分工与贸易的原因。[19](P321-356)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分工效应和区域竞争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更多地体现于区域产业内结构变动上,其原因为:一是产业内部各产品生产之间的要素需求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可以降低产业内结构调整的成本;[20]二是产业内结构调整引起的要素报酬变动不利于产业间结构的调整,因为在垄断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各要素在产业内贸易中均可获益,[21]而在斯托尔帕-萨谬尔森效应影响下各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间的报酬差异较大,获益较大的一方也会尽力保持优势地位,这种要素报酬变化上的差异是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产业内分工的发展高于产业间分工的重要原因。[22][23](P21-97)同时,产业内结构的调整可以通过连锁效应引起产业间结构的相应变动。

(二)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地市产业内结构的异质性分析

根据我国产业划分与统计方法,本文选取山东半岛城市群农作物种植业(主要考虑产品种植技术相似和替代性等因素)、服装制造业(主要包括着装并反映于身体形象的产品)和教育(中、小学教育不具备区域分工职能,本文保留其仅为完整反映行业功能)为样本产业。因为不能对产品差异化特征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价,本文仅以规模经济性差异(产值或毕业生人数)来反映产业内结构的异质性。这三个样本产业内结构相似系数均小于其所属三次产业及三次产业内的细分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这说明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结构逐级异质性现象已延伸到产业内范畴。

表5 200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样本产业内结构相似系数平均值及标准差

(三)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地市产业内分工关系分析

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地市三个样本产业内基于规模经济性的产品分工优势差异较大(见表4)决定了了其产业内结构的区域异质性较强,如果再考虑区域产品差异化的特性,其异质性强度会更大。在生产条件约束下,如果同一产业内某些产品规模上的相对调整,必然会通过产业内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关联机制而导致区域产业间结构的相应变动。例如,在耕地面积不变条件下,如果山东半岛各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变化,这不仅会影响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变动,还会通过连锁效应影响家畜、农副食品加工、餐饮与销售业等区域相关产业的波动,即农作物种植业产品结构的异质性调整必然会一定程度地体现于区域产业间结构的异质性变动上。基于规模经济性和产品差异化的优势分工产品分化是导致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内结构异质性的主要原因。

表6 200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样本产业内主要产品分工优势分析

数据来源:根据2007年山东省、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地区统计年鉴计算而得,表中服装业产值为规模以上企业相关产品数量与处理后的行业公布价格相乘得出,不影响分析结论。

四、产品内分工与产品工序分布结构的区域异质性

(一)产品内分工与产品生产工艺空间结构的关系

Jones和 Kierzkowski在对生产过程空间分离导致“零散化生产”模式的分析中指出,比较优势和规模报酬递增是推动生产非一体化的原因;[24]Freenstra在对国际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协同关系研究中认为,产品内分工,即“全球经济生产非一体化”是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25]卢峰认为,不同行业和产品发生工序国际分工和区域分工的相对强度或密集度主要决定于其不同生产环节的空间可分离性、要素投入比例差异度、有效规模差异度、运输成本和跨境交易成本等因素。不同工序既可能存在规模经济差异,也具有要素投入比例差异,通常是特定工序的要素投入比例决定了产品内分工的国别或区域分布结构。同时,规模经济因素进一步强化了工序分工结构[26]。

区域产业结构的逐级异质性分化可以延伸到产品内结构,因为产品内分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同一产业内中间产品的贸易,形成一种新型的中间产品产业内贸易模式,[27]并促进了“超贸易经济体”的出现,这使得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价值链条的国际分解密切相关,[28]统计口径的产业内贸易包含了相当的产品内贸易成分。产品内分工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相对复杂,有时兼具产业间结构与产业内结构调整的特点,因为产品内分工不仅影响相关区域行业内的规模和结构差异,零部件生产分布结构的空间分异或异质性还会通过连锁效应等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与变动,从而在生产环节上体现了区域产业结构异质性的动力源泉。

(二)山东半岛城市群产品内分工案例分析

产品内分工分为企业内和企业间两种形式。[26]企业内的产品内分工主要是通过直接投资和购并区外企业,从事特定工序生产,由母公司控制与协调产品生产。例如,上海某中外合资品牌轿车在山东烟台产品组装类的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及主要零部件由母公司安排,从区外集团专用零部件公司采购,少数非核心零部件由本地化企业提供,这种分工形式虽然填补了当地汽车行业的空白,但短期内对本地相关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较弱。

山东半岛城市群企业间产品内分工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行业性产品内分工。山东半岛城市群绝大多数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经历过或正在从事企业间OEM式产品内分工,只有极少数服装企业从事企业间ODM式产品内分工,这种企业间产品内分工模式的存在验证了产品内分工对区域产业、产业内结构的调整具有直接作用。另一种是企业性产品内分工模式。即本地企业拥有自主品牌,但主要零部件面向区外甚至全球企业采购。如青岛某著名自主品牌液晶电视主芯片和液晶显示屏标准件购自境外企业,PCB板标准件购自南京某企业,其他非核心零部件由本地和其他区域的相关企业提供。因为企业不能生产关键、核心部件,以及家电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该企业产品定价能力和利润均较低。

可见,产品内分工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产业间、产业内,甚至产品内结构的综合影响源于其产品生产方式与工序分布结构的异质性推动作用。但是,参与分工的本地企业不能掌握核心定价权,将影响山东半岛城市群相关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五、结论

在分工递进与区域产业分工水平纵向逐级提高的条件下,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地市三次产业间结构、细分产业间结构、产业内结构相似系数值的逐级下降或异质性逐级增强,即区域产业异构化是指区域之间产业(纵向或细分)结构表现为异质性逐级增强的现象。分工递进是区域产业异构化的动力源泉,区域产业异构化的路径是区域之间部门结构逐级增强的异质性分化;产业异构化又是区域产业分工关系递进的外在表现。分工递进与区域产业异构化之间存在共生关系。

可见,区域产业异构化特征是判断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合意性的重要标准;同时还要结合区域分工的市场空间来分析,因为目前一国内的区域分工理论主要源自国际贸易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相关区域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差异及其需求较大,并形成了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在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层面仍有其存在的市场合理性,即区域产能不超过市场需求。在我国,产能过剩导致的非合意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解决应以市场竞争机制为基础,通过促进企业间分工与合作,提升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产品差异化和优质化,从而不断优化区域产品(包括零部件产品)结构及其产业结构。

产品内分工与产业内分工对区域产业结构异质性的影响存在很大的重合性和相似性,通过产品内分工而不断积累的区域生产能力及要素禀赋变动是提升区域特定产品附加值及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由于地方性城市群在国际和区域贸易中的定价权较低,企业利润较少,制约了相关行业和企业的持续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对地方性城市群中具有区域分工职能的重点企业在自主创新、对外合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不断提升其产品定价能力和分工地位,以促进地方性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这是实现我国地方性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1]陈淮.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经济经纬,1997,(5):18-20.

[2]洪银兴.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林毅夫,刘培林.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从发展战略的角度考察[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2004.

[4]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J].经济研究,2005,(4):34-40.

[5]陈耀.产业结构的度量及合意与非合意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8,(4),28-34.

[6]石康,齐援军.产业结构趋同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产品结构趋同违反客观经济规律[J].经济经纬,1999,(1):65-66.

[7]洪世键.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实证分析[J].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57-65.

[8]Cantner,U.and Hanusch,Horst.“Heterogeneity and Evolutionary Change-Empirical Conception,Findings and Unresolved Issues”[J].Discussion Paper Series from Universitaet Augsburg,Institute for Economics,No.190,2001,119-127.

[9]Richard R,Nelson,Sidney G.Winter.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78-82.

[10]Zysman John and Andrew Schwartz.“Reunifying Europe in an Emerging World Economy:Economic Heterogeneity,New Industrial Options and Political Choices”[J].Berkeley Roundtable o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Working Paper,No.113.March,1998,101-110.

[11]Krugman,P.“Adjustment and Growth in the European Monetary Union”[R],Lessons of Massachusetts for EMU,in F.Torres and F.Giavazzi,e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12-219.

[1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译本.

[13]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中译本.

[14]Ohlin,B.(1933).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203-224.

[15]Samuelson,P.“International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Once Again”[J].Economic Journal,1949(59),97-181.

[16]Roger Hallowell.“Exploratory Research:consolidations and Economy of Scop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Vol.10,1999,359-368.

[17]Reeve,T.A.“Factors Endowment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4(1),2006,30-53.

[18]Dixit,A.and Stiglitz,J.E.“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7,1977,297-308.

[19]高鸿业,刘凤良.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0]Cox,D.&Harris,H.“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ome Estimates for Canada”[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3,1985,115-145.

[21]Krugman,P.“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0,1980(5),950-959.

[22]Norman,D.“Assessing Trade and Welfare Effe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34,1990(7),725-751.

[23]强永昌.产业内贸易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4]Jones,Ronald W.and Kierzkowski,Henryk.“Neighborhood Production Structure,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J].Oxford Economic Papers,New Series,Vol.38,No.1,1986,59-76.

[25]Feenstra,Robert C.“Integration of Tra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12(4),1998,31-50.

[26]卢峰.产品内分工[J].经济学季刊,2004,(1):55-82.

[27]喻春娇.产品内分工对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5):22-26.

[28]Krugman,P.“Growing world trade:Causes and consequences”[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Vol.1995,Issue 1,25th Anniversary Issue,1995,327-362.

Abstract:The phenomenon that heterogeneity of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egmentation structure enhanced step by step is referred to as the regional industry isomeriz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gressive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regional industry isomerization is symbiotic.The phenomenon of the industry isomerization in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becomes the main indicator to determine the convergent rationality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In the meanwhile,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traindustry and intra-product division of labor is a practical method to solving the convergent problem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government shoul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industries and key enterprises of regional urban agglomeration to enhance its pricing capacity and division status,and subsequently to promote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upgrade of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 words:Regional heterogeneity;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Regional industry isomerization;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责任编辑:王明舜

The Isomerization Mechanism of Regional Industry in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Li Fuzhu,Mu Liming
(College of Economic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071,Shandong,China)

F127

A

1672-335X(2010)01-0043-06

2009-09-20

山东省软科学资助项目(2008RKA078)

李福柱(1968- ),男,山东胶南人,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力资本与区域产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山东半岛分工城市群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的研究
基于熵权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