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海盐湖采矿公司卢俊德 曹正祥
肥料的增加量主要来自于氮、磷、钾等化肥。但目前我国氮、磷、钾肥比例严重失调,钾肥施用比重过低,施用化肥中氮:磷:钾仅为1∶0.4∶0.16,远低于发达国家1∶0.42∶0.42的平均水平,造成我国耕地缺钾状况日趋严重。因此要保证未来几十年粮食的稳定增产,必须解决钾肥资源的稳定供给问题。而当前我国钾肥供应主要依赖于进口,国内本身的生产能力很低,这种局面不利于保证我国对钾肥资源的长期大量需求。
青海盐湖集团作为国内钾肥最大的生产企业,如何确保我国钾肥生产“仓”中有“粮”,这就要求持续、稳定地按设计规模向盐田提供优质、足够的卤水资源。
青海盐湖集团位于我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上,这里有丰富的卤水资源。察尔汗盐湖矿区矿区东西长168km,南北宽20km-40km,面积5856平方公里,自西向东分为别勒滩、达布逊、察尔汗、霍布逊四个连续区段。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盐湖集团开发青藏铁路以西矿区资源,地方企业开发铁路以东资源。氯化钾固液相总储量约5.4亿吨,其中晶间卤水矿表内氯化钾(≥1%)储量为1.455亿吨,察尔汗、达布逊区段晶间卤水矿储量为3670万吨、别勒滩区段储量为10883万吨。按青海省矿产资源委员会统计,氯化钾工业品位≥0.5%计,工业储量为18208万吨,其中察尔汗—达布逊6230万吨,别勒滩11978万吨。由于盐湖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固液并存、相互转化,矿区资源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局部地段的资源开采有一定的难度。
2009年盐湖集团钾肥生产能力为210万吨,矿区采卤渠道长度110公里,渠道深度8-13米,年采卤量约21000万立方米。根据盐湖集团长期观测资料,经过多年开采,2009年各区段采出卤水平均组成见表1,与未开采前卤水组成相比,没有变化。盐湖集团矿区卤水资源大规模开发主要始于2003年,与2002年相比,2008年底各区段水位变化为:别勒滩漏斗波及区约700平方公里,最大降深7.0米,平均降深2.8米;达布逊漏斗波及区约400平方公里,最大降深5.1米,平均降深1.8米;察尔汗(指集团矿区) 漏斗波及区300平方公里,最大降深5.0米,平均降深2.4米。
表1 盐湖集团2009年各采区卤水平均组成
由于各采区矿床特征、补给条件、开采强度的不同,各采区水位变化、漏斗的扩展以及漏斗体积量的减少幅度也不同。由于盐湖集团强化规划,合理布置开采工程,盐湖集团各矿区除消耗静储量,尚有周边大量动储量的补给,各采区水位变化完全在预定计划内。
1、深部卤水的开采技术不成熟
目前,察尔汗盐湖矿区局部地段水位最大降深已超过8.0米,渠道开采主要以二台形式开采,开采率降低,渠道难以有效开采更大埋深的卤水,如果没有固液工程的实施,渠道也无法长期保证大规模的卤量供应,而且深部卤水资源数量也较大,因此仍要高度重视深部开采技术的研究。
2、低品位固体钾矿的开采利用
察尔汗盐湖的固体KCl矿有2.96亿吨,固体钾矿多,矿层不连续且品位低无法单独开采,盐湖又主要以开采液体钾矿为主,因此,如何将大部分难采低品位固体钾矿转化为可采液体钾矿,是盐湖资源科学利用的重大课题。
3、周边地方企业的乱采乱挖现象严重
在察尔汗盐湖矿区,大大小小的钾肥企业有数几十家之多,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乱挖采卤渠道,滥采固体矿,盲目建造隔离盐田,互相截挖采卤渠,随意排放老卤等,使液体矿老化、固化,使得铁路以东矿产资源浪费严重,管理混乱。
1、针对目前盐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困难,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设立了“柴达木盆地难开发钾矿开采技术研究”课题。由盐湖集团承担该课题的研究,目前已经通过试验取得了有关的工艺参数,并正在实施相关工程。在别勒滩采区进行的模拟转化野外试验和盐田溶矿试验正在进行之中。同时对卤水的深部开采技术也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防结盐及钻井工程材料方面做进一步研究,争取早日实现钻井规模化开采。
2、盐湖资源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察尔汗盐湖矿区是一个固液并存,多种矿并存的“活矿区”。一种矿产的开发,牵动着其他矿种的变化,因此为了保护矿产资源,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建议地方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对路东资源开发进一步加强管理,充分、合理、有序的开发盐湖矿产资源,从而提高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