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务员个体隐性知识学习决策优化探讨

2010-09-05 03:45汪东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隐性公务员利益

汪东华

(中南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政府公务员个体隐性知识学习决策优化探讨

汪东华

(中南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政府组织中的自利行为常会阻碍政府组织内部隐性知识的学习,导致政府组织效率的损失。文章借鉴最优化决策理论对政府公务员个体隐性知识学习优化决策进行了探讨,建立了最优化决策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意见。

公务员;隐性知识学习;决策优化

在政府组织中存在着的个体自利行为常常导致个体间及个体与政府组织的利益冲突,这种冲突会阻碍政府组织内部隐性知识的学习,使个体不能获得决策所需要的完全隐性 知识,对政府组织形成正确的决策造成了影响因素,进而影响到政府组织工作效率。本文基于对行为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自身利益最大化三种假设,借鉴最优化决策理论对政府公务员个体隐性知识学习优化决策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最优化决策模型,对各种方案进行排序计算以比较其优劣,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意见。

一 个体行为与政府公务员个体隐性知识学习

隐性知识学习指隐性知识传递者S(Sender)自己或通过隐性知识代理A(Agent)用一定的手段把隐性知识送到特定的隐性知识接收者 R(Receiver)手里。学习模式是对这一过程的抽象,是贯穿在隐性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手段或方法。一项交易活动,无论发生在市场还是政府组织内部,都涉及到对交易活动所需隐性知识的收集、处理、决策等一系列过程,而这一过程由于行为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自身利益最大化变得复杂化。

由于内部分工的存在,每一个个体都从事不同内容的工作,换言之,为完成一项任务,不仅需要个体独立处理隐性知识和决策,更重要的是和其他个体的学习,通过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反馈,获得更多与任务相关的隐性知识,为进一步决策创造条件。政府组织制度的功能之一就是为这种隐性知识交流创造条件,通过隐性知识的学习将不同个体连结为一个整体。假设政府组织的某些运转是在制度框架内靠内部隐性知识学习将不同个体连结起来的一个过程,每一个体都代表这一过程中的一个节点。个体在获取隐性知识后对之进行加工、处理、决策,再向其他个体学习,个体间的这种隐性知识学习对于政府组织的决策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形成隐性知识扩散效应,有利于政府组织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隐性知识学习中的影响因素阻止了个体获得决策所需的完全隐性知识,影响了个体和政府组织的决策,从而也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政府组织效率的一种损失。

影响隐性知识学习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隐性知识的学习环节,以增加隐性知识的学习距离。这是由政府组织的制度安排造成的,政府组织制度将具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个体联合起来,共同完成政府组织的目标,专业化和分工提高了政府组织的效率,但这也增加了隐性知识的中转环节,使得隐性知识不能及时到达决策者手中,同时由于个体的有限理性,在隐性知识的学习和处理过程中,会发生隐性知识的扭曲、失真、延误等现象;二是直接影响隐性知识的学习速度。一方面是由于个体的有限理性,在隐性知识的处理方面能力有限,影响隐性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另一方面,是个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隐性知识的处理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而影响隐性知识在政府组织中的学习。

二 政府公务员个体隐性知识学习最优化决策模型

在政府公务员个体隐性知识学习中,个体行为对政府组织内部交易活动的影响,自利行为导致的个体间以及个体与政府组织的利益冲突会影响内部隐性知识的学习,使个体不能获得决策所需要的完全隐性知识,对政府组织形成正确的决策造成了影响因素,是政府组织效率的损失。而内部个体间的竞争和对利益的追逐,使个体会通过“寻租活动”来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有利于内部隐性集合的形成,而隐性集合的存在对内部的竞争和内部隐性知识的学习形成影响因素,从而造成内部竞争的非经济性,对组织的效率产生不利影响。个体的有限理性使得政府组织不可能制定出完善的制度来约束个体的行为;自利倾向使个体会规避政府组织的监督和利用政府组织制度的缺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最优化决策来进行研究。

为了便于描述一个不确定隐性知识的最优化决策问题,引入如下记号:

A={x1, x2,...,xn},n个方案的集合;K={1,2,...,N},N个可加独立属性的集合;

vk(xi)为方案xi∈A关于属性k∈K的指标值;V( xi)为方案xi的效用函数值;

不失一般性,假设(vk(x1),vk(x2),...,vk(xn))经过归一化,即vk(xi)∈[0,1],{vk(xi)}=vk()=1。

定义1(弱偏好)对于方案xi和xj,若V( xi)≥V( xj),则称方案xi弱偏好于xj。

定义2(严格偏好)对于方案xi和xj,若V( xi)−V( xj)≥ε,其中ε是一个较小的正数,则称方案xi严格偏好于xj。

为了建立模型的需要,本文引入一个区间大于或等于0的可能度,并给出两个引理。

引理1两个区间

引理2两个区间

a=[a−,a+],b=[b−,b+],且,若a−≥b−,a+≥b+,则P{ a≥0}≥P{ b ≥0}。

在不确定隐性知识的条件下,对于给定的一对方案,本文可以求出这对方案的效用函数值之差所在的区间,并利用这个区间大于或等于0的可能度来反映这对方案的偏好关系。基于上述思想,对任一对方案xa和xb,本文建立模型。

一般来说,模型(2)的目标函数和第二个约束均为非线性的。通过变量替换,可以将模型(2)变为线性规划,即令,模型(2)变为模型

定理1模型(2)与模型(3)等价。

证明:为了求出所有方案对之间的偏好度,本文共需求解n(n−1)个线性规划。

对方案排序的算法步骤为:

定理2说明了按照本文的算法得到的方案排序结果与已知方案的严格偏好关系的隐性知识一致。

证明:由引理3,得

故定理得证。

三 政府公务员个体隐性知识学习最优化决策对策

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认为个体行为对政府组织内部交易活动的影响较大,为约束政府组织中个体行为,以减弱个体行为对政府组织效率的影响,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制度因素

政府组织是一个系统,系统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序性。政府组织制度的完善与否会影响政府组织中隐性知识学习和政府组织的发展。1.是内部竞争规则的制度化、透明化,创造一个良好公平的竞争氛围。以规章制度确立对个体的评价体系,使制度执行者有“法”可依,不要留有“模糊”区域,让执行者“钻空子”;透明化不仅仅指制度的透明化,更重要的是制度规章执行的透明化,将执行的情况在政府组织公开,这能有效地监督制度执行者的行为。竞争规则的制度化有利于约束个体的竞争行为,使个体在制度约束下彼此竞争,这种有序性会促进内部隐性知识的学习,降低个体寻租活动的可能性,削弱竞争的非经济性。2.是建立个体间的相互约束机制,打破以往的单边约束倾向,增强个体在政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减少由于个体间的利益冲突而导致的低效竞争。政府组织的利益是所有个体共同创造的,那么个体就有分享利益和维护应得利益的权利,要给与个体在政府组织中的发言权,特别是下级个体对上级的监督。上级往往处于内部权力的绝对支配地位,直接对下级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而下级只是处于受约束、服从的地位。由于竞争和个体对利益的追逐,上级会对下级采取不公平的措施。而相互约束机制会约束上级的这种行为,有利于个体的竞争参与和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从而加强内部个体间的隐性知识学习和获取。而且这种相互制约机制也会制约隐性个体的行为。3.是建立个体间的互动学习机制,增加个体间的交流。内部分工作业的弊端之一就是限制了个体对政府组织其他事务的了解、掌握和学习,这制约了个体的发展,因为随着个体的成长,政府组织赋予他更多的决策权,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就需要了解更多政府公务员个体隐性知识,虽然并不需要专门去学习掌握。个体间的交流学习有利于个体了解更多的隐性知识,同时也促进了隐性知识在政府组织中的扩散。

(二)非制度因素

由于行为人的有限理性,所制定的每一项制度都是有缺陷的,而且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新的问题和挑战也会出现,所以应该从非制度因素来寻求对制度缺陷的弥补措施。(1)是政府组织核心文化的构建,确立个体的主体地位。政府组织文化会无形地影响个体的行为,是减弱个体行为对政府组织效率影响的重要因素。政府组织的利益是个体共同创造的,和个体的利益是紧密相关的,政府组织的核心文化是体现政府组织的凝聚力-团队精神,而这种凝聚力体现在每个个体身上,因此个体在政府组织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应该通过教育、培训和政府组织文化活动来体现个体在政府组织中的这种重要作用,确立个体在政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这会使个体产生一种对政府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减弱个体由于政府组织利益的追逐而损害政府组织的利益的行为,同时也会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有利于内部隐性知识的学习和政府组织效率的提高。(2)是打破“官本位”的思想,加强上下级之间的隐性知识交流和学习,增进彼此的了解,特别是上级主动与下级的学习。在政府组织中,非货币利益的因素也会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一是他的工作能经常得到别人的认可、鼓励,这需要上级更多地与下级个体学习;二是他有好的工作群体和工作伙伴,而这就依赖于个体彼此之间的隐性知识和情感的交流。通过交流,上级对下级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而且个体获得隐性知识的渠道也变宽了,可以避免获得的隐性知识的片面性。

[1]达庆利,徐泽水.不确定最优化决策的单目标最优化模型[J].系统工程学报,2002,(1):50-55.

[2]陈华友.最优化决策中的一种最优组合赋权方法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3,(2):32-36.

[3]斯图特尔.巴恩斯.知识管理系统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78-202.

[4]王娟茹,赵嵩正,杨瑾.隐性知识共享模型与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0):25-30.

[5]高得佑.知识分享之研究:以交易成本为观点[D].台北:义守大学管理研究所,2002:103-130.

(责任编校:燕廉奚)

D035.2

A

1673-2219(2010)06-0110-05

2010-03-01

汪东华(1969-),男,湖南祁阳人,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

猜你喜欢
隐性公务员利益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篮球公务员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