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交替传译中笔记的思考——与速记相区别

2010-09-05 04:12赵祎文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速记译员口译

赵祎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

关于交替传译中笔记的思考
——与速记相区别

赵祎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

口译发展到目前,产生了两种主要形式,即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其中,交替传译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根据对交传过程的分析,集中主要对其唯一的书面客观形式——笔记进行解读,主要参照当前新兴的速记,将两者进行客观比对,帮助初学者明确概念、避免混淆、正确认识交传笔记,并进一步提出笔记要领和可遵循原则,希望可以帮助交传任务更好地执行。

交替传译;笔记;速记

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经由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叫做翻译。翻译有两种主要形式,即口译和笔译。其中,口译起源要早于笔译,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口译作为一种在国际上被认定为正式专门职业是20世纪初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巴黎和会”的组织者招募了一大批专职译员,他们以正式译员的身份为“巴黎和会”作“接续翻译”(或被称为“连续翻译”)。从此,口译的职业性得到了认可,口译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开始受到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纽伦堡战犯审判的口译工作采用了原、译语近乎同步的方法。以“同声传译”为标志的新的口译形式的出现使人们对高级口译的职业独特性刮目相看。

粗略来看,口译主要有两种形式,交替传译(交传)和同声传译(同传),其中,同传自产生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主要是因为同传由于对即时性、快速反应的极高要求而被普遍认为难度远在前者之上,故很多学者都把大量精力花费在同传领域上,很少关注交传。然而,事实上,交传并非想象中简单,从其对精确度和跨文化互动性的严格要求来说,要难于同传。从两者的外在表现形式来看,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笔记的使用,交传中使用笔记,同传中则没有笔记。

“口译是一个“倾听→理解、分析→记忆→表达”的短暂而复杂的过程。口译的任务是在谈话人说完一段话之后立即将其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并通过口头表达出来。口译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员在口译表达前对感知的信息进行记录的能力”(梅德明2000)。

从上面所述观点中,不难看出笔记对于交传的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俗语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极适合交传工作。我们知道,在口译工作中,特别是需要运用交传的会议现场,演讲者一讲就是几分钟,不停顿,而且有时会大量涉及数字、时间,对于译员来说,仅凭脑记是无法完成的,此时记笔记显得格外重要了。

Daniel Gile于1995年提出了一种“认知负荷模型”(Effort Model),将交传分为两个阶段,倾听分析/笔记阶段及译语产出阶段。 (1)CI=L+N+M+C(第一阶段)=倾听分析+笔记+短期记忆+协调;(2)CI=Rem+Read+P(第二阶段)=记忆+读笔记+译语产出。他的观点是口译是需要消耗处理能量的。正是因译员所拥有的处理能量有限,良好能力的分配成为口译的成败所在。毫无疑问,脱离语言外壳,也就是倾听分析必须是重中之重,即它需要的处理能力必须得到保证,笔记和脑记所承载的负荷是密切相关的,精简的笔记,可以减轻脑记和读笔记的负荷,这样可以让译语产出获得很大的能力分配,从而保证口译的质量。综上,Gile的精力分配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笔记在交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在明确笔记的重要性之后,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完成精确高效的笔记。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初学者,都把其与速记混为一谈,然而两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速记,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一门用一套系统的符号和简便的省略方式快速记录语言的书写形式,可以称为追赶声音的艺术。它曾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一直到现在,对它的研究和应用依然继续着。对速记的定义各个流派均有不同的观点:《美国大百科全书》(1978年版第24卷)给速记下的定义是“速记是简洁而迅速的书写方法”;中国大型工具书《辞海》(1979年版)给速记下的定义是“用特别简单的记音符号和词语缩写符号迅速记录语言的方法;中国当代发行量最大的辞书《新华字典》(198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给速记下的定义是“一种用便于书写的符号记录口语的方法”。虽然见解不同,但从中不难发现,速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又“快”又“全”。虽然,口译中的笔记也对速度有所要求,但与速记的速度比起来还是相差甚远。

据汉语统计测试表明,人们平时说话速度,一般在每分钟100字左右,而会速记的人一分钟一般都能写到80—120字,如果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则可以达到每分200字的高速。而在英语口译笔记中,讲话者每分讲125—140个单词,译者记录速度为每分25个单词。

“全”是口译笔记与速记的最主要区别。速记是对说话者内容的完整复述,一字不漏,字字可循。而笔记则是“半成品”,它是译者在理解分析后对原文的记录,是为了缓解译者记忆负荷所进行的必要补充。简而言之,口译笔记记的是框架、逻辑、主要信息等一切可以帮助译者短时记忆、并顺利实现译入语表达的关键点,绝不是原文的翻版、重复。

那么,在参考上面介绍的速记概念的基础上,该如何完成一份精确有效的口译笔记呢?

首先,口译笔记要记关键信息点。交传笔记一大禁忌,就是求多求细,这与速记的要求截然不同。应按照5W/H(who,what,when,where,why and how)原则,即“人物”、“事情”、“时间、“地点”、“原因”、“方法”进行信息收录;此外,要重点理解并记录的是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英语中常用一些连词、介词、副词短语等连接文章,这些词虽是虚词,却是明确说话者意图和主导整个翻译方向的重要“标志词”,这些词应用一些线条或符号等简单易懂的标记进行记录,这样可以从宏观上保证翻译质量,避免出现前后说法不一致、自相矛盾的过失。简单来说,我们需要在笔记中培养宏观思维,而微观思维是速记所特有的。

另外,针对具体笔记形式及语言选择,通过对具备实战经验的口译员笔记进行分析,总结出:符号多于语言(包括缩略词等);双语出现,而目标语相对多于源语。口译笔记中常使用的符号没有固定要求,取决于口译员个人习惯和翻译经验,一般有以下几类形式,如:单词首字母,标点符号,数学符号,箭头,线条……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文一直强调笔记与速记之间的区别,但在笔记符号的选择上,可适当借鉴速记中的一些简单符号,辅助笔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我们要注意笔记的格式。在速记中,各个信息点可以从头到尾地进行流水记录,不必分析结构和逻辑。而交传中,要在句句之间、段段之间作出明确标明,避免译员翻译时出现多译或少译的混乱。

总之,交传笔记虽因人而异,但还是有一条原则要遵循,那就是:不管我们用什么符号记录,口译笔记的作用“应该是能够帮助我们当场加快起谈话的主要内容”(吴冰1988)。

希望通过与速记的对比分析,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交传笔记,并掌握一定的笔记策略和原则,更好地完成今后面临的口译工作。

Gile,D.(1995).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Gile,D.(2000).History of Research into Conference Interpreting[J].Target 12(2).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Gile,D.(2000).The processing capacity issue in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J].Babel 37(1).

林超伦(2004).实战口译 [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梅德明(编)(2000).高级口译教程(第二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潘能(1994).英语口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吴冰等编(1988).大学英语口译(汉英)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ook=86,ebook=75

猜你喜欢
速记译员口译
灵感速记
30小时速记3000个单词 抗遗忘®英语单词速记
30小时速记3000个单词
口译中的“陷阱”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