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应福
【摘 要】《林黛玉进贾府》描写了林黛玉第一次到贾府时,贾府上下各色人等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在对文本仔细分析中不难发现,热情的背后是冷眼,让读者感受到林黛玉在贾府的尴尬处境。
【关键词】林黛玉 个性 悲哀
林黛玉“寄人篱下”的悲哀,除了与她本人清高、孤傲的个性有关外,最主要的还是源于贾府之人对她长期的压抑、歧视、冷遇。
从《林黛玉进贾府》一段文字,我们就可以强烈而真切地感受到:对于远道而来的、才十几岁、失去母亲呵护的黛玉,贾府之人,除宝玉一人外,对她都是“表面热,实际冷”,“关爱”只停留于嘴,关怀并不尽心。
“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等候”,看似礼节周到,可是,贾府那么多有空闲的“主子”,如李纨、探春、迎春等人,竟无一人前往迎候。只有奴才迎没有主子迎,可见,贾家对黛玉的到来,并没有当成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黛玉进贾府,“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贾府的正门,只为元妃娘娘而开,只为王爷贵人而开,虽是贾母唯一的外甥女儿,黛玉此时的身份,不过是一个黄毛小姑娘平民百姓而已,是享受不到贾府高规格的“迎宾待遇”的。
黛玉与外婆贾母相见,一见面,“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但细心的读者不禁要问:既然你这么疼爱外甥,怎么黛玉长到了十几歲,还只是第一次和你外婆见面呢?她小的时候,为什么不接她来家中小住,或是直接前往外甥家探望呢?太不近人情了!为什么这样?因为在贾母的心目中,最疼爱之人,是她自己的嫡亲孙子宝玉。黛玉只是“外甥”,外甥只是“外人”,用贾母的话来说,是“外客”。宝玉刚回家时,贾母因笑道:“外客来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
王熙凤“来迟了”,是不是“有意端架子”,“耍派头”?不得而知。一见黛玉,便大加称赞:“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个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甥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王熙凤是真赞黛玉么?——否!
她是借赞黛玉之机,暗赞探春、迎春、惜春三姊妹和贾母。言外之意是:任何人美,都美不过贾母的后人!可见,在王熙凤的心目中,黛玉只不过是贾家后人的陪衬罢了。
最令人气恼的是:知书达礼的黛玉,饭还未吃,茶还未喝,不顾旅途劳顿,亲自前往大舅舅贾赦、二舅舅贾政居处去拜访。贾赦的人明明在家中,却躲着不出来,“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把“不愿相见”说成是“不忍相见”,多么官冕堂皇!试问:若把黛玉换成是元妃省亲,贾赦胆敢不出来相见么?恐怕早就“郊迎三十里”去了。
二舅舅贾政“今日斋戒去了”,不在家中。对外甥的到来,也没有当成咋回事。黛玉“拜见了两处”,只见“舅娘”不见“舅”,口里虽没说什么,心中受冷遇之悲,之痛,之羞,又有谁知?
最令人气恼的是:王熙凤嘴里说得好听:“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可是,却连黛玉的住处都不安排,非要让“老祖宗”亲自过问:“今将宝玉挪出来……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
如果黛玉到外婆家只是小住,人们对她有个“表面上的热”,也就罢了。但黛玉此次来是想“永久性”地住下去呀,人们对她的“真冷”,怎不叫心高气傲而自尊心又特强的小黛玉自怨自艾,感叹“寄人篱下”的悲哀呢?
看来,外婆家再富,也不如住在自己家里自由、幸福。
★作者单位:湖北省麻城市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