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艳芬
【摘 要】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文言文教学如何实现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本文从三方面提出了建议:一是教材处理大胆创新,不拘一格。二是教学突出人文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三是教学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教材处理 人文性 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把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视为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把高中语文必修课的文言文教学与选修课的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起来,并实现“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孜孜探求的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探索破解这一难题。
一、教材处理大胆创新,不拘一格
高中語文选修课的学习主要集中在高二的三个学段,即高二上学期的后半学期和高二下学期,若按以往必修课的教学安排,只能教完三本教材,但高中新课程选修课设置有5个模块,每个模块还包含几个系列,因此,选修课的教学不可避免地面对篇目众多与时间紧迫的矛盾,所以对教材进行创新处理就成为必然选择。
1.按文体重新编排教材,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散文部分共分成三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文章均存在时间跨度大、体裁多样、主题纷杂的问题,例如在“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单元中,共有6篇文章,包括战国时的《庖丁解牛》、汉代的《项羽之死》和《西门豹治邺》、唐代的《阿房宫赋》、宋代的《过大孤山小孤山》、清代的《大铁椎传》。文体方面,既有游记散文,又有传记,还有抒情散文、寓言。
应对之法:把单元里的文章按文体重新分类,抓住文体特征,讲析代表作品,从而带动类似文章的学习,起举一反三的作用。
如以上单元的6篇文章按文体可分为四类:以《过大孤山小孤山》为代表的游记散文,以《庖丁解牛》为代表的寓言,以《阿房宫赋》为代表的赋体散文,以《项羽之死》为代表的传记,文体不同,文章内容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如游记散文侧重景物的描写,传记侧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寓言侧重借故事喻意等。这样分类,既符合单元的主题,又让学生懂得学习每一类文章的入门途径和侧重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剩下的文章都按文体进行重新编排分类,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就得到提升,举一反三的目的也就实现了,所以,创新处理教材,可以提高选修课文言文教学效率。
2.重点研读,有所取舍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文化景点研读》有十个单元,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可能作详细研读,因此按照有所取舍,重点研读的原则,重点研读了一、二、三、四单元,即《入门四问》、《儒道互补》、《春秋笔法》和《修齐治平》。这四个单元均涉及传统文化之源,所以,我们重点研读这四个单元。
其它单元的文章,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课外阅读或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处理。这样,可有效解决篇目众多与时间紧迫的矛盾,也可达到转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选修课文言文教学应突出其人文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文言文教学就应承担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让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
1.古代散文教学要侧重帮助学生发现作品意蕴,提升人文素养
从作家主体而言,作品中的意蕴乃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古代散文教学,应属于文学作品鉴赏,应侧重帮助学生发现作品意蕴,提升人文素养。
如在教授《兰亭集序》第二段时,教师设问:作者的“痛”在何处?请找出文中词句,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生答:“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是感叹人生短暂,世事变迁。“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感叹宇宙永恒,生命易逝。教师趁势再设一问:宇宙的浩渺永恒常引发古人的诸多感慨,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文句?学生答:《论语》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轼《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王勃《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我顺势总结:同学们的回答很好!从以上文句可知: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却是一致的,这是一个人类从未停止过的思考。以上文句的作者,在感叹宇宙浩渺永恒,生命易逝的同时,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王羲之的态度又是如何?
这样的设计,既复习了旧课,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成为学生学习新课的良好辅助,更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层面来把握宇宙、生命这个宏大永恒的命题,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正确解读经典,让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
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与生活相割裂的状况,以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考。所以一方面对个人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深感困惑,另一方面对学习传统文化充满抵触。因此,在进行文化经典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的统一,一方面向学生介绍古代文化经典的内涵,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一方面指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从经典中读出新意。
如《中庸》一文中提出的五步学习法,不仅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明确的阶段划分,而且还强调了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肯定了勤奋、毅力等因素的作用,对正在求学阶段的中学生提供了精神力量。古代文化经典虽然艰深,但像中华民族这样富有悠久传统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十分深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民族心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情况常会发生,何况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风俗习惯、言行标准中仍常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印记,教师可随手拈来,作为生动有趣的例子加入到课堂教学中,使选修课的经典研读成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方阵地,让学生在与大师的对话中,加深对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感悟,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在批判性的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传统的文言课堂教学都是以翻译课文,归纳文言知识为主,课堂气氛较沉闷,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选修课的文言教学应采用更开放的态度、更多样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1.利用课后练笔,搭建传统与现代的沟通桥梁
在开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课时,恰逢中央电视台举行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组织学生观看电视节目后,我布置了相关练笔:以“感动中国人物与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美德在主流价值观中的地位。
2.开展专题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专题研讨是一种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从听、说、读、写等各方面锻炼、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在学习了《论语十则》、《老子五章》后,可组织专题研讨:“儒道的互补体现在哪些方面?”学习《佛理禅趣》后,可组织学生进行佛典成语搜集活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专题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角度多样,形式多样,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广阔的空间。
高中文言文教学负载既重,学生也常感学习之难,选修课文言文教学确实常有鱼与熊掌难以兼得之惑,但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喜,相信选修课文言文教学可以成为破解传统文言教学困境的突破口,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在高考文言题的得分,更重要的是让中华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