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摆动腿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2010-08-29 10:22曹景川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角速度夹角大腿

曹景川,李 瑛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摆动腿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曹景川,李 瑛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以 2007年全国田径冠军赛暨总决赛(乌鲁木齐站)女子三级跳远决赛前 8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对运动员三个不同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技术的相关指标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第一跳中摆动腿膝角在着地瞬间到最大缓冲都在减小,离地瞬间,摆动腿膝角又有一定的增大;第一跳着地与离地瞬间两大腿夹角过大,第三跳着地瞬间两大腿夹角偏大,离地瞬间两大腿夹角偏小;第二跳起跳腿离地瞬间摆动腿大腿与水平面的夹角都偏小;摆动腿的最大摆动角速度与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的增加呈正相关,与水平速度的损失呈负相关。

三级跳远;第一跳;起跳技术;运动学

女子三级跳远曾是我国田径运动的优势项目,在20世纪 80年代末与 90年代初,曾出现过辉煌。但是,近年来,我国女子三级跳远水平与世界水平相比,差距愈来愈大。北京奥运会女子三级跳远前 8名运动员的平均成绩为 15.08米。2007年 9月在乌鲁木齐举行的全国田径大奖赛总决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前 8名运动员的平均成绩为 13.76米,二者相差 1.26米。如何使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走出低谷,再创辉煌,是我们每个教练员和体育科技人员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以全国田径大奖赛总决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前 8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就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三个不同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技术的相关指标进行运动学定量研究,以期寻求摆动腿与起跳腿的最佳组合,探求运动员合理的技术风格,实施科学的训练方案。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参加 2007年 9月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大奖赛总决赛女子三级跳前8名运动员 (表 1)。本研究所选用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在此次比赛决赛试跳中成绩最好的一次试跳成绩。

表1 参赛运动员基本情况

1.2 图像拍摄与解析

使用 SONY-120X摄像机,采用单机多参考点平面扫描测量的拍摄方法,对参加总决赛的 8名运动员比赛情况进行现场拍摄。如图 1所示,摄像机镜头垂直于运动平面,固定于助跑道左侧 30m处,主光轴高度均为 1.30m。从起跳板处开始向沙坑方向每隔 1m设一个标志点,在反方向设两个标志点,共 16个标志点。拍摄速度为 50格/s。同时,选择运动员决赛最佳成绩作为研究资料,利用爱捷 E IMG7.1解析系统对技术动作进行解析研究,选用扎齐奥尔斯基人体模型,对运动图像进行采集和数据处理,采用低过滤波方法进行平滑,(f=8),获得本研究所需的运动学指标。

图1 拍摄现场平面示意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跳中摆动腿角度相关参数特征分析

2.1.1 三跳中着地、最大缓冲和离地瞬间摆动腿膝角的特征分析

从表 2中得知,这 8名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第一跳中,摆动腿膝角在着地瞬间到最大缓冲,都有较为明显的变化,摆动腿膝角在逐渐减小,平均值由离地瞬间的 121.1°,减小至最大缓冲的 92.41°,平均减少了28.69°,说明运动员在大小腿折叠充分,摆动半径小,能够积极前摆[1]。在第二跳起跳过程中,除姚佳佳外,其他选手表现出了从着地瞬间到最大缓冲,摆动腿膝角逐渐变小,大小腿积极折叠,向前摆动速度较快;在离地瞬间,摆动腿膝角又有一定的增大,这为第三跳转为起跳蹬伸动作做积极充分的准备[2]。但是,姚佳佳摆动腿膝角从着地至最大缓冲不但没有变小,反而由121.4°增大至 135.2°,说明其摆动腿在摆动过程中折叠不够,增大了摆动半径,降低了摆动速度。第三跳起跳过程中,最大缓冲时李艳梅,邱惠晶,姚佳佳和于少华膝角偏大(107.3°、100.6°、118.2°和 108.4°) ,大小腿折叠不够紧。值得注意的是,在三跳过程中,谢荔梅在摆动腿膝角这一技术环节上,表现出了良好的技术特点,三跳中,摆动腿膝角有着明显的变化,大小腿折叠紧,摆动半径小,摆动幅度小,摆动速度快,为其创造优异的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

由表 3可知,本次参赛的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第一跳着地瞬间两大腿夹角的平均值为 50.60°,离地瞬间的平均值为 95.40°,世界选手在着地瞬间大腿夹角的平均值为 47°,离地瞬间的平均值为 115°,二者呈显著性差异(P<0.05,P<0.01)。说明我国运动员在着地瞬间两大腿夹角偏大,离地瞬间两大腿夹角偏小,表现出在着地瞬间为了追求更大的落地距离,有意识的加大了摆动,使身体重心不能快速前移,在离地瞬间支撑腿出现了屈膝动作,导致重心降低,摆动腿不能形成较高的前摆,两大腿夹角在离地瞬间必然减小[4]。但是,谢荔梅和李倩的技术动作相对较好,着地时大腿夹角分别为 45.2°和 46.2°,离地时大腿夹角分别为100.2°和 95.1°,说明她们保持了较高的身体重心,摆动腿摆动积极,摆动时机把握的好,动作幅度大,动作舒展。

表 2 参赛运动员三跳摆动腿膝角角度参数比较

续表2

2.1.2 三跳中着地、离地瞬间两大腿夹角的特征分析

表 3 参赛运动员三跳着地、离地时大腿夹角角度参数比较

第二跳着地瞬间,8名选手的两大腿夹角的平均值为 52.3°,与世界选手的 51°基本一致,没有显著性异。第二跳离地瞬间两大腿夹角的平均值为 92.1°与世界级选手离地瞬间的 113°相差较大。说明在第二跳中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和摆动幅度不够积极主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三跳着地瞬间,8名选手的两大腿夹角的平均值为 61.9°,与世界选手的 53°差异较大。除谢荔梅和刘亚男外,其她运动员的两大腿夹角均偏大,说明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第三跳准备着地过程中摆动腿前摆速度慢。第三跳离地瞬间两大腿夹角的平均值为93.2°与世界选手在离地瞬间的 110°相比又偏小。此时该角度小,与起跳角偏大有关,同时与摆动腿摆速慢、摆幅小也有一定的关系[5]。

2.1.3 三跳中起跳腿离地瞬间摆动腿大腿与水平面夹角分析

从表 4中可以看出,三次起跳过程中,谢荔梅在离地瞬间摆动腿大腿与水平面的夹角这一技术环节上,表现出了较高的技术水平,三次起跳的数值都比较高,分别为 24.4°,11.2°,15.9°,说明她摆动腿的摆动效果比较理想。此外,第二跳起跳腿蹬离地瞬间,8名研究对象摆动腿大腿与水平面的夹角都普遍偏小,谢荔梅、李倩此时的角度为正值,其她选手都出现了负值,也就是说第二跳离地瞬间摆动腿大腿与水平面的夹角在水平面以下,总体呈现出摆动幅度不够大,摆动不够积极,尤为突出的是李艳梅和邱惠晶此时摆动腿大腿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 -15.1°和 -13.4°。摆动腿摆动不积极主动,也就减少了获得向前运动的源动力,起跳动作不够连贯。第三跳中 8名研究对象在离地瞬间,该技术参数相差不大,除了谢荔梅和邱惠晶稍大外,都保持在一个相对接近的范围内。因此,本研究认为增大第二跳摆动腿的积极前摆和摆动幅度,是提高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成绩的主要手段之一[6]。

表 4 参赛运动员三跳离地瞬间摆动腿大腿与水平面夹角角度参数

2.1.4 三跳中摆动腿对起跳腿着地角的影响

表 5 参赛运动员三跳起跳着地角角度参数比较

从表 5分析得出,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第一跳着地角除谢荔梅和于少华外都普遍偏大 (71.01°± 1.69),说明在起跳着地时,谢荔梅和于少华都保持了良好的水平速度,也创造了良好的垂直速度,摆动腿摆动发力时机掌握较好,摆动腿向前下方摆动积极;第二跳着地角,这 8名运动员都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 (68.30°±1.54);第三跳着地角普遍偏小,说明在第三跳着地时,运动员水平速度损失过大,摆动腿摆动速度不够,摆动不够积极,无法获得较高的垂直速度,不能够弥补水平速度的损失,影响起跳效果[7]。

2.2 三跳中摆动腿角速度参数特征分析

2.2.1 三跳起跳阶段摆动腿角速度的特征分析

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第一跳起跳过程中,摆动角速度的平均值为 378°/s±4.38。其中谢荔梅和李艳梅的摆动角速度较大,说明两人在助跑和第一跳起跳技术的衔接上,能很好地利用水平速度,使摆动腿能够加大摆动速度和幅度,保持了较高的摆动角速度。在第二跳中,摆动腿角速度平均值为 349°/s± 2.9。其中谢荔梅的摆动腿角速度为最高(368°/s),她这种较大的摆动腿角速度与较小的大腿夹角相结合的技术动作,是以两大腿的积极快速作剪绞动作,身体重心快速前移为基础,当然减少了水平速度的损失率。第三跳中,摆动腿角速度的平均值为 302°/s±3.4,8名运动员的摆动角速度普遍较小,说明保持速度能力比较弱,这可能与着地缓冲和摆动速度有一定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加强[8]。

2.2.2 摆动腿角速度对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影响

统计分析发现,此次参赛运动员的摆动腿的角速度与身体重心垂直速度的增加值呈正相关 (R = 0.729,p<0.05),与水平速度的损失呈负相关 (R = 0.643,p<0.05)。由此证明摆动腿摆动速度的提高,有利于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和垂直速度的增加。

3 结论

(1)本次进入决赛的名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第一跳着地、离地瞬间两大腿夹角过大;第二跳着地瞬间两大腿夹角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无显著性差异。但是,第二跳离地瞬间两大腿夹角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比较偏小;第三跳着地瞬间两大腿夹角偏大,离地瞬间两大腿夹角偏小。

(2)这 8名运动员在三跳起跳过程中,摆动腿的摆动角速度普遍较小,保持速度能力较差。

(3)本次比赛女子三级跳远运动第二跳起跳腿蹬离地面瞬间摆动腿大腿与水平面的夹角都偏小;第三跳中都保持在一个相对接近的范围内,无太大差异。

(4)本次比赛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第一跳着地角除谢荔梅和于少华外都普遍偏大;第二跳着地角都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第三跳着地角普遍偏小。

(5)摆动腿的最大摆动角速度与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的增加呈正相关,与水平速度的损失呈负相关。

4 建议

(1)进一步明确摆动腿摆动技术的认识,加强摆动腿技术与摆动腿力量的训练,掌握摆动腿的摆动时机,尽可能地提高摆动腿的摆动速度与幅度。

(2)要注意每一起跳过程中蹬与摆的结合,重视起跳过程中摆动腿的作用,这有利于改善缓冲效果,提高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的高度和速度,使各跳之间能够有机的衔接有着积极的意义。

(3)要重视每个起跳过程中蹬伸阶段摆动腿的摆动制动肌群的力量以及伸髋肌群的力量训练,它们是影响起跳效果和跳远成绩的直接因素。

(4)应加强每跳着地时支撑腿的积极“扒地”动作练习,以减小着地时两大腿夹角,使身体重心投影点更接近着地点。增大离地时的大腿夹角,尽量缩短起跳时间。

[1]李爱明,刘畅.对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三跳中下肢摆动动作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3):69-71.

[2]任作虎,张振.中国与世界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项指标及技术特点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4(2):20-23.

[3]潘嗣勤,袁运平.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和三跳水平速度与成绩的关联关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2,12(2): 94-98.

[4]朱静华.对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次起跳阶段动作结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2):88-90.

[5]金宗强.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指标分析[J].体育学刊,2003(5):131-135.

[6]朗健,贾谊.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3):108-110.

[7]韩敬.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水平速度利用及损失诸因素的分析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2):74-76.

[8]谢向阳,刘江南,刘永东.对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起跳若干运动学参数的研究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 (2):71-74.

Kines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Leg L ift Techn ique for Chinese Talent Female Triple Jumpers

Cao Jing-chuan,L i Yi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ShanxiNor malUniversity,Linfen 041004)

This paper takes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op 8 female triple jumpers in the finals of the Urumqi Stage of 2007 NationalAthletics Grand Prix.A quantitative study ismade into relevant indexes of the leg lift technique in three different jump-starting processes.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the leg lift angle in the first jump decreases from the landing moment to the highest buffering,while the leg lift angle increases the moment the foot leaves the ground;the leg included angle for the landing and ground-leaving moment in the first jump is too big,and the leg included angle for the landing moment is a little bit big,while that for the ground-leavingmoment is a little bit s mall;the included angle for med by the lifting leg and the geoid for the ground-leavingmoment in the second jump is a little bit small;the maximum lifting angle speed for the lifting leg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increase of vertical speed for the body center of gravity,while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loss of horizontal speed.

triple jump,first jump,take-off technique,kinesiology

G823.4

A

1001—9154(2010)03—0053—04

book=53,ebook=33

G823.4

A

1001—9154(2010)03—0053—04

曹景川 (1978—),男,汉族,山西稷山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田径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2009—12—20

猜你喜欢
角速度夹角大腿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中横摆角速度信号估计方法的研究
求解异面直线夹角问题的两个路径
MEMS偏航角速度传感器在旋转导弹稳定回路中的应用
向量夹角的风波
高中物理角速度矢量性问题的教学探究
如何求向量的夹角
平面向量夹角问题的易错剖析
趣图
圆周运动角速度测量方法赏析
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