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师行为,打开课堂之门

2010-08-28 00:18■潘
天津教育 2010年2期
关键词:课程课堂教育

■潘 红

优化教师行为,打开课堂之门

■潘 红

潘红,天津市特级教师,现任天津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天津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天津市教研室兼职教研员。先后被评为天津市“双优”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最具创新精神“十佳”校长等。

打开课堂之门,课堂定会成为师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经验重组、释放活力、展示成长的空间,学生各显其能,尽情享受学习的乐趣。

新课程改革最大限度地尊重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与人格,追求学生生动、主动的发展和教师自主、富有生命力的成长。在此过程中,唯有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优化教师行为,把课堂的门打开,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做课程改革中的智慧型教师,主动把课堂的门打开,变为开放型的学习场所,上出“每一节都是公开课”的精彩;做主动学习的学生,变“被动式”学习为“我要学”,自主走进课堂,学习知识,展示自我,释放出各自的精彩;实现“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愿景,使我们的教育走向生活、走进社会。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从“制度约束”转变为“教学常态”

新课改实施之初,我们注重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但唯有外化为行为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教学行为不是简单的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构成体,而是一个包括教和学两个动因在内的结构复杂的、内容丰富的目的性行为。

教师行为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且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如,教师带着个人的不良情绪走进课堂,在上课过程中又把它发泄给学生,这样的做法算不算教学事故?再如,语、数、外学科的教师冠冕堂皇地抢占其他学科教师的课;占用授课时间当众批评学生等,如何看待这些行为?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需认真分析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教学行为,它从哪些方面侵犯了学生的权利?如列举的第二个行为,看似教师在“负责任”地努力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但他的教育观是建立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吗?教学管理人员需要从教师的行为细节入手,组织教师反复讨论,形成共识,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习权、隐私权等方面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教师教育行为,把正确的教育观体现为教育行为。

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行为的规范,课堂面貌会发生显著变化。在我校,直接体现在教师课堂上能做到“六尊重”,即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身体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随后,我们又把“赞赏”写入制度,即赞赏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长,赞赏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小的成绩,赞赏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同时,我们把“情绪”、“心理健康”等教师的“隐形行为”也纳入了制度。教师们严格自律,立足课堂,把课堂公开化,形成开放型课堂。

二、拓宽课程视野,教学能力从“传递力”转变为“创造力”

教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基础教育的全面性与深刻性,“扎实基础”,即教育过程应该是面向全体的和扎实、深入、牢固地夯实基础的过程,教给学生有用的东西,于规矩中成方圆,优化品德教育,强化行为习惯养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还应注重基础教育的人文性,“快乐学习”,即每个学生都是正在成长的生命个体,教师应呵护成长之美,让学生享受成长之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以快乐学习的状态,体验成功的快乐;更应该遵循规律,“适性发展”,即尊重生命个体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创造一切条件使学生各显所能。

面对正在享受成长之美的学生,面对不同个性和潜能的个体生命,教师的教育行为能力决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力,应该更为广博,应该有所创造,拓宽课程视野、创造知识体系、拓展学习领域、链接包罗万象的生活世界。

教师若把学科教学、课堂教学置于宽广而丰富的环境中去考察、去开发、去运用,就会使教师的视野从“学科视野”转变为“课程视野”,形成“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的大课程观。正是用这样宽广的视野去看待课堂教学,教师便更深入地从学科教学入手,融入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一辈子都有用的东西”。

我校充分发挥教师的资源优势,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课程的创造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我校现已由出版社正式出版两本校本教材,开设十多门校本课程,设置的校本课程既有学校根据学生发展需求设置的,也有教师根据个人学科专长自行申报的。这样,课堂就被赋予了更开放、更有个性的色彩,教师和学生是创造者和主体,课堂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我校初步总结出教师能打开课堂之门的七种基本教学行为能力:一是帮助学生检查与自我反思,确立目标,明白自己想学习什么和想获得什么;二是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三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方式;四是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对个人的意义及可能产生的社会价值;五是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积极学习的心理氛围;六是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促进评价的内在化;七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倾向性。

由此,教师的行为从“控制”已经转变为“引领”,与学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教育过程成为一种精神与精神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这样的课堂定会达到我们理想的境界——规范的、开放的、师生共成长的。

三、让学生自觉走进课堂、自主发展,使我们的教育走向生活、走进社会

通过课程改革,提升办学理念,把打开课堂之门的钥匙交给学生,使每一个学生从心底里眷恋课堂,渴望学习,健康成长。这样的课堂应是“快乐的课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艺术带进课堂。教师努力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差异,这样,学生才会以快乐学习的心态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产生对学习的眷恋。

从课堂,汲取到丰富的智慧源泉。课堂应该包括学生自我、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教师与学生、班与班、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而课堂、家庭、社会生态圈之间的互动链接、良性循环则是课堂活力的保证。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文本的需要,可以对教学时空进行调整,实行大课堂的联动,把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做学习社会化准备,体现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同时可以按教学需要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做灵活的选择与组合。如,在语文教学中,社会和自然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我们常常让学生上街去“捕捉”错别字,这样比在作业本上让他改5遍甚至10遍错别字效果要好得多;带学生去户外活动,学生的笔下才会有蓝天白云的美丽、泥土野草的清香。结合语文课本的有关内容,让学生走入社会和自然的大课堂,使学生形成开阔的视野,打下宽厚扎实的人文功底。也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课堂的门打开了,课堂定会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从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变为师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经验重组、释放活力、展示成长的空间,学生各显其能,尽情享受着学习的乐趣。

book=19,ebook=3

猜你喜欢
课程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