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汉杰
吉林省延边朝医医院,吉林 延吉 133000
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期性发作疾病,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偏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及羞明,经一段间歇期后再次发病,在安静、黑暗环境内或睡眠后头痛缓解,在头痛发生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起于青春期。其发病与年龄、地域、季节均有关。据国外资料表明,各国的平均发病率男性成人约9%,女性成人约16%,男女之比为3.51∶4.7。国内资料记载,男女之比为1∶3.5,女性发病以20~24年龄段最高 (308/10万),男性以20~29年龄段最高 (69.5/10万)。10岁以下和70岁以上患病率都很低。调查还发现,偏头痛的发病率以内陆高原最高,中南沿海患病率较低。北方内陆地区夏季头痛发作频率最高(55.3%),南方地区春季偏湿暖,所以春季偏头痛发作频率最高,占全年四季之首为46.3%。
本病属于中医“头风”、“脑风”、“偏头痛”、“厥头痛”等范畴。
本科自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对20例对于偏头痛患者应用自拟方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选取本科住院发病10年以上偏头痛患者42例,其中自拟方组 (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男13例,女9例;对照组男13例,女7例。2组性别、年龄、病理方案选择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
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采用海麟1号方,药用:三棱15g,川芎20g,防风10g,白茯苓15g,细辛3g,夜交藤10g,桂皮10g,当归10g,甘草5g,独活10g,秦艽10g,熟地15g。水煎服,汤剂200毫升,每日1剂分3-4次口服。疗程15天。对照组服用脑清片2片日3次口服。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根据疾病治疗症状分值下降于治疗平均积分值,比例判定疗效平均值大于或等于三分之二为显效,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之间有效,无效为积分下降小于三分之一。
表1 2组疗效比较
王某,男,67岁,于2007年9月21日以偏头痛15年为主诉入院既往有缺血性心脏病史,伴五心烦热,五日未排便,舌质红苔白腻,脉细数。诊断为中经络。方用自拟方,水煎服,每日一剂,服药2剂后排便1次,继服5剂后偏头痛好转,同时排便1日一次,五心烦热好转。
西医认为本病的病因至今未完全阐明,但已知许多血管活性物质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组胺、儿茶酚胺、前列腺素、神经肽 (包括P物质、神经激肽A、降钙素基因相关肽、β-内啡肽)等都可能与血管的异常舒缩有关,或成为血管壁内致痛物质。与偏头痛有关的因素还有:血小板功能异常,聚集性增高,释放5-羟色胺 (5-HT);内分泌改变,部分女性病人的偏头痛发作与月经有关,怀孕期间不发作,多在更年期后减轻或消失;与某些特殊食物亦有所联系,进食富含酪胺胺或苯乙胺的食物如奶酪、巧克力、红酒、精神刺激亦可诱发本病的发作。但以上这些因素不能肯定是导致发作的接原因。
中医学认为偏头痛在中医多属内伤头痛。头为清阳之府,三阳经脉均循于头,故凡经络脏腑之病变皆可发生关痛;若风寒湿热之邪外袭,或痰浊、瘀血阻滞,致使经气逆上,经气上干于清道,不得运行,则壅遏而痛。
因于肝者,盖肝体阴用阳,内藏相火,若见于青春期或女性月经期,则情志不舒,肝气不畅,气机阻滞,或气郁日久化火,循经上扰清窍,发为本病。素体肝肾阴亏,阴不制阳,以致肝阳升动太过,上扰清空,亦可致头痛。
脾主运化,若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致脾失健运,津液失布而化为痰湿,痰浊上扰,则清窍不利,清阳阻遏而发为本病。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中气虚少,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气不足,清窍不利;血主濡之,血虚不足以养脑髓,脑脉失养,变可致头痛。
肾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则肝木失养,虚风内动;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脑脉不充,而发作头痛。
因于外伤,或本病反复发作,久痛人络,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而产生血瘀,瘀血阻络,气血不通,亦为本病发病的重要病因。
综上所述,本病多因风、火、痰、瘀以及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复感外邪而诱发。临床见之多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上实下虚。发作期以实证为主,缓解期虚实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