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英红 赵志荣
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后合并症,正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用药不合理不仅可导致耐药菌的增加,还可导致医疗费用的上涨。为了解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及合理性,对我院2009年手术病历随机抽查526份进行了调查分析。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查我院外科2009年手术病历526份,其中男224份,女302份,年龄2 ~81岁。I类切口85例,II类切口368例,III类切口73例。
1.2 调查方法 随机抽取外科手术病历,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住院科室、性别、年龄、入院诊断、手术时间、手术名称、手术切口种类、入院时间、出院时间、术前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等。合理性评价标准见文献[1]。
2.1 抗菌药物的选择 526例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率100%,共涉及七类16个品种。其中头孢菌素类应用最多,占57.41%,其次为青霉素类,占 24.90%、硝基咪唑类(24.71%)、大环内酯类(8.56%)等,见表1。
表1 选择抗菌药物的种类及所占百分比(例,%)
2.2 切口类别与抗菌药物的选择 85例I类切口选择一代头孢63例,占74.11%,其次青霉素类,占25.88%;368例II类切口选择一代头孢131例,占35.59%,其次为硝基咪唑类、青霉素类、三代头孢、大环内酯类、二代头孢、头霉素类、林可酰胺类、磷霉素。III类切口主要选择头孢类。详见表2。
表2 手术切口类别及抗菌药物的选择(例,%)
2.3 切口类别与抗菌药物给药时间我院围手术期术前0.5~2 h给药521例,占99.05%,有5例是急诊手术未用。术后给药时间,I类切口平均4.5 d,II类切口平均5.5 d。
3.1 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卫生部2009年《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中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可见预防I类、II类切口感染应选择头孢类,而我院除了应用头孢类外,有一定比例的病历选择了青霉素类(见表1),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3.2 抗菌药物应用时机合理,术后给药时间较长 术前0.5~2 h应用抗菌药物的占99.05%(仅5例为急诊手术未用),说明我院围术期预防用药时机是较规范的。本次抽查中,I类切口术后平均给药时间4.5 d,II类切口术后平均给药时间5.5 d,术后给药时间较长,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术后长时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并不能降低伤口的感染率,反而增加抗菌药物的副反应如耐药菌株、二重感染等,而且增加医疗费用,造成经济负担。
3.3 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 我院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率达100%,《指导原则》中规定: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1]。
3.4 抗菌药物局部外用应尽量避免 所抽病历中,有2例应用头孢唑啉局部换药,10例应用庆大霉素针冲洗伤口。《指导原则》中明确规定: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1]。《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指南》中也指出:抗菌药物冲洗创腔或伤口并无确切预防效果,不予提倡[3]。
3.5 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基本合理 围术期抗菌药物的联合,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并且可能是混合菌污染的情况而应用,本次调查的130例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中,均为两种联合:头孢菌素类与硝基咪唑类的联合,主要用于阑尾手术、妇产科手术等,所以这些联用是合理的。
总之,预防手术所致的感染,强调的是在手术操作时机体组织中的抗菌药物浓度保持在有效杀菌水平,术后应尽快停用抗菌药物。本次调查结果提示:必须严格掌握各类手术用药指征;选择合理的预防用药时机及术后给药时间;教育医务人员应通过严格细致的无菌手术操作,不要过份依赖抗菌药物,缩短手术给药时间等。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医院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更加规范、合理。
[1]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285号.
[2]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3]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