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针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观察

2010-08-27 02:03杨明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15期
关键词:体针腹针肌张力

杨明玉

四川省西充县中医院,四川 西充 637200

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病最主要的功能障碍之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痉挛状态常见,过高的肌张力。直接影响病人的运动功能、活动能力、生存质量;痉挛状态伴有疼痛还影响病人睡眠、情绪及精神心理状态。偏瘫的恢复过程中,痉挛是关系到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如何有效地抑制痉挛是康复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难题,也是偏瘫康复训练的主要目标。是治疗中最棘手的难题,也是目前对脑血管病恢复过程中研究与探讨的热门话题。笔者近 6年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进行治疗,探讨不同针法综合治疗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50例患者均来源于医院针灸科门诊和住院病房,人选对象为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肌张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由头颅 CT 或MRI 确诊。150例患者均按照来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 5组,体针组 (A 组)、体针加头皮针组 (B 组)、体针加腹针组 (C 组)、体针加头皮针加腹针组 (D 组)体针加水针加 TDP 或红外线照射加按摩导引加皮肤针加药艾灸综合治疗 (E 组),每组 30例。A 组中男 20例,女 10例;年龄最小 50岁,最大 75岁,平均 60.2岁;病程最短30天,最长 120天。B 组男 22例,女 8例;年龄最小 51岁,最大 78岁,平均 60.26岁;病程最短 30天,最长 118天。C 组男 21例,女 9例;年龄最小 50岁,最大 80岁,平均 61.16岁;病程最短 32天,最长 120天。D 组男 23例,女 7例;年龄最小 52岁,最大 78岁,平均 61.87岁;病程最短 34天,最长 120天。E 组男 23例,女 7例,年龄最小 51岁,最大 80岁,平均 62.02岁,病程最短 34天最长 119天 。

经统计学分析,5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 50~80岁之间。②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 1996年制定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进行诊断[1];有脑 CT 或MRI 结果的支持,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③选中风恢复期 1~3个月患者,Brunnstrom 脑卒中恢复级在Ⅱ ~Ⅳ级;痉挛的 Ashworth 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 >0级,并且≤3级。④无患肢挛曲畸形⑤住院患者愿意参加本课题者均可。

1.3 排除标准

①年龄不符合上述标准;②双侧瘫者,弛缓性瘫痪者;③生命体征不平稳、失语、意识障碍者;④有严重的心肾及感染性疾病者;⑤不自愿参加者。

2 治疗方法

2.1 体针方法

选取痉挛肌的拮抗肌侧经穴为主取手足阳明太阳经穴为主,辅以少阳穴,针用平补平泻法。上肢屈肌痉挛:曲池、手三里、外关;腕指屈曲:阳池、中渚、合谷;下肢伸肌痉挛:殷门、委中、委阳、三阴交、合阳、承山。得气后留针导电 40分钟,每天一次,15天为一疗程。

2.2 头针方法

选用直径 0.30mm、长 40mm 一次性不锈钢针,按 《针法灸法学》(高等医药院校针灸专业用第5版教材)所示方法选取病灶同侧的头皮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毫针平刺,平补平泻得气留针导电 40m in,针后嘱患者活动患肢,以期调整到最佳针刺深度。每日一次,共针 15次为一疗程。

2.3 腹针方法

选用直径 0.34mm、长 40mm 不锈钢针 12支,按 《腹针疗法》[2]所示方法,选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患侧滑肉门、外陵、上风湿点、上风外点、下风湿点、下风外点,健侧商曲、气旁。以上各穴均为直刺,其深度为穿过皮下,位于脂肪层,在肌层之上,无需得气的感觉。针后嘱患者活动患肢,以期调整到最佳针刺深度。留针 30分钟,隔日 1次,共 15次。

2.4 综合疗法

(1)体针同前加水针用维V-B120.5mg,加兰他敏针3mg,当归针 2ml 在上、下肢交替取 4穴位,每穴得气后注射 1ml 药物,每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并配合 TDP 或红外线照 30m in。

(2)加按摩导引:手法点按所取穴位 10m in,用推拿滚按患侧肌肉 10分钟,辅助患者活动患肢 10分钟每日一次 15次为一疗程,并嘱患者自己运动锻炼,早、中、晚各30分钟或家属带起患者运动锻炼。

(3)加皮肤针叩刺,手足阳明经循行路线,以潮红为度,每日一次 15天为一疗程。

(4)加艾灸疗法:足三里、阳陵泉、风市、手三里、合谷、臂臑选 4穴,每穴灸 5-7壮,隔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

2.5 康复方法

5组患者均进行康复训练,运用神经发育疗法如Bobath、Brunnstrom、Rood 技术、作业疗法等,以抑制上肢痉挛、手指屈曲痉挛、下肢痉挛,对踝关节进行背屈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采用 “一对一”方式,并根据患者功能状态的改善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法。每次每个病位选择 1~2种训练方法,每次训练时间为 50分钟,每周训练 6次,共训练5周。

5组患者治疗 5周后观察疗效。

A 组以体针为主治疗,其余 4组在其基础上增加头皮针或腹针、水针、按摩药灸的综合治疗。在进行头皮针、皮肤针、腹针的治疗时,注重针后患者对患肢的主动与被动的活动。按照疗效标准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 15次后、治疗后 3个月的肌张力、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3 疗效观察

3.1 统计学处理:用 SPSS 软件处理,计量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等级资料用 X2检验及Ridit 检验。

3.2 治疗结果

(1)5组患者痉挛程度疗效比较见表。

5组患者痉挛程度疗效比较

由表可见,5组患者治疗后各组内比较,B 组 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P<0.05,C 组 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P<0.01,D 组 15次、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P<0.01,E 组 15次,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 P<0.01,A 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5组患者、治疗 15次后各组组间比较分析:A 组与 E 组比较,u=2.07,P<0.05;余各组治疗 15次后各组间比较 P>0.05。5组患者治疗后 3个月组间比较分析:A组与 B 组比较,u=2.89,P<0.05;A 组与 C 组比较,u=2.21,P<0.05;A 组与 D 组比较,u=3.87,P<0.01,A组与 E 组比较 u=3.98,P<0.01余各组治 3个月后各组间比较,P>0.05。

4 讨论

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是脑血管病后运动机能恢复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及时地控制肌张力异常增高和痉挛状态的加重,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是治疗的关键。

本人对其观察的研究从人选标准和治疗标准,进行科学的随机分组,采用规范的操作方法,采取病人对体针、头皮针、腹针及其它几种方法叠加后的疗效,进行科学分析从中选择出针刺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状态的最佳组合是体针加头皮针加腹针加水针加皮肤针按摩导引,药艾灸综合治疗法,操作规范,很好掌握,费用低廉,有益于临床推广。

[1]任占利,王顺道,王永炎,等.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2]薄智云.腹针疗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6~45.

猜你喜欢
体针腹针肌张力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腹针结合仙人揉腹法治疗经间期出血案
体、火针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耳穴按压配合体针治疗酒精成瘾临床分析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腹针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概况
腹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