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士琦
腹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哮证临床观察
吕士琦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哮证(肺脾亏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观察组采用腹针配合穴位注射;对照组除不用穴位注射外,其余治疗均同观察组。比较两组证候疗效、治疗后证候积分及肺功能的变化,并作远期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证候疗效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其症状体征积分及肺功能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腹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哮证 (肺脾亏虚)疗效显著。
哮证 肺脾亏虚 腹针 穴位注射
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医院(枣庄277100)
哮证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本文旨在观察腹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哮证(肺脾亏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枣庄市中医院门诊患者160例,均符合文献[1]哮证诊断标准,辨证为肺脾亏虚。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两组资料(见表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予(1)穴位注射:患者俯卧,选取双侧肺俞及足三里穴,碘酊消毒,予2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0.5mL黄芪注射液 (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刺入穴位,得气回抽无血后注入。每周2次,共5周。(2)腹针:参照文献[2]方法进行。患者仰卧,取任脉、足阳明胃经穴,选中脘、水分、天枢、气海、关元、外陵、滑肉门、尺泽、丰癃、足三里、三阴交。采用0.3mm×25mm(中国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一次性毫针,得气后行补法,每10分钟行针1次;上下提插幅度为8~15mm,向前向后捻转角度在360°以内,留针30min,其间TDP照射神阙穴。每日针刺1次,连针5d,休息2d,共5周。(3)辅助治疗:腹针完毕后,患者俯卧,医者立于其头前右侧方,用两拇指在患者脊柱两旁膀胱经作相对方向的推按,频率为60次/min,连续推按10min;再以右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及掌心部位着力,自上而下,沿脊柱反复直推20~30次;然后两手掌交叉相叠按压以脊柱为直线,自上而下,从大椎至腰阳关,共3遍,逐个按压,按压时嘱患者呼气,力宜中和、循经络、按穴道、通气穴,使之“行气”。最后运用马氏擦法,以全掌、掌心贴于脊柱两旁的大杼至关元俞来回擦动,频率90次/min,以达“热似火”之效。每周3次,共5周。对照组除不用穴位注射外,腹针操作方法、疗程、辅助治疗均于观察组相同。两组患者均治疗5周后统计疗效。
1.3 观察方法 (1)两组治疗前后记录喘息、哮鸣音、咯痰、胸膈满闷、脘腹胀满、自汗、气短及舌脉计分。证候分级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执行。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分别按 0、1、2、3 分量化计分。(2)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PEFR(用力呼气最大流速)。(3)比较治疗1年后两组哮喘发作次数。
1.4 疗效标准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为证候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标≥95%;显效为证候明显改善,疗效指标≥70%;有效为证候均有好转,疗效指标≥30%;无效为证候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标不足30%。
2.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2,表3。结果 示观察组证候疗效及证候积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见表4。结果示两组治疗后FEV1、PEFR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而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 <0.05)。
表2 两组证候疗效比较(n)
表3 两组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证候积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下同
n组别观察组对照组80 80治疗前18.78 ± 7.40 18.98 ± 6.59治疗后5.44 ±3.23*△7.91 ±2.59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s)
PEFR组别 n FEV1观察组对照组80 80治疗前58.53 ± 8.10 58.83 ± 7.95治疗后71.05 ± 9.55*△67.40 ± 9.32*治疗前54.07 ± 9.39 54.91 ± 9.50治疗后68.37 ± 9.07*△62.25 ±11.33*
2.3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 见表5。随访1年发现,观察组急性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5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 (次/年,±s)
表5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 (次/年,±s)
n组别观察组对照组80 80治疗前3.70 ± 1.82 3.43 ± 1.91治疗后3.01 ±1.40*△3.62 ±1.50
历代医家对哮证病因病机和治法,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点,如《灵枢·五乱》指出“气乱于肺则俯仰喘咳”,明确病位在肺;《诸病源候论》谓“肺主于气,邪乘肺则肺胀,胀则气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阐明了哮证病机;李用粹《证治汇补》则总结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概括说明病因病机;朱丹溪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即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我们基于以上的观点,结合临床实践,以腹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哮证(肺脾亏虚),疗效明显。肺俞属足太阳膀胱经穴,针之可调理肺气、止咳平喘、实腠固卫,为治疗肺系病之主穴。研究证明,针刺或电针肺俞穴,能够增加肺通气量,调整支气管平滑肌,使支气管哮喘停止发作或显著减轻[5];灸肺俞可以改善肺及支气管的通气功能,调节大中小气道阻力,而且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双相调节作用[5]。足三里为强壮保健要穴,针之可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6]。黄芪具有益气扶正固表补虚之功用,其有效成分(多糖、酮类、皂苷类等)是良好的免疫调节剂,能够增强体质,提高肌体免疫力[7]。
腹针是以神阙为中心的微针系统,该穴属于中焦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又为气机生化之源,为人后天之本。哮证反复发作,日久致肺脾亏虚,故调理脾胃尤为重要。任脉为“阴脉之海”,总督诸脉,针此经穴可调理阴经脉气。中脘为胃之募穴,深刺可补脾;胃为水谷之海,其经多气多血,针此经穴可健脾理气、补益肺气,从而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旁通足太阳,二脉阳气隆盛;故在此二脉上施术,具有宣通阳气、祛风散寒、宣肺平喘。理气降逆之功。推按法,按其脊柱及两侧膀胱经,使虚寒诸候因节节相贯温补而去;马氏擦法具有明显的温热效应与推荡消散作用,从而宽胸利气、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本法操作时除有由于掌推擦时所产生的对局部肌肤气血的推动消散作用外,还同时兼有拇指所施加的向前挤压的荡涤效应;向前推用实力,而往回推至原位的过程用虚劲,动作应舒展,发力宜柔和,呼吸要自然。患者施术部位要充分暴露,可使用介质,以防皮肤受损。
本法疗效明显、简便易行,能够显著改善肺功能,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在操作过程中,未发现患者有不适宜状况,表明使用安全,值得深入研究。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
[2]邵素菊,秦小永,高希言,等.邵氏”五针法”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J].中国针灸,2007,27(11):79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58.
[4]郭长青,朱江.针灸特定穴临床实用集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3-533.
[5]陈铭,蔡宗敏,卢希玲,等.节气灸与支气管哮喘肺功能变化关系初探[J].中国针灸,2000,20(3):155.
[6]李亚东,高洪泉,朱梅,等.针刺老年大鼠“足三里”“关元”穴对NO、SOD、MDA以及免疫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11):772.
[7]史大卓,马鲁波,刘剑刚,等.复方芪丹液对中国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室重构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1):43.
R256.12
B
1004-745X(2010)09-1455-02
201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