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安 徐建银 胡爱平 姜稳妮 王 林 杨利杰 杨 波 杜红霞
河南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焦作 454000
脑卒中致残率高达60%~80%[1]。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是其主要的残疾病征,约3/4的患者有不同程度劳动能力丧失,甚或需要照顾[2]。同时,脑梗死后患者出现的心理认知功能障碍,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适时采取正确的康复措施,后果则明显不同。据WTO资料,脑卒中患者经过正规康复后,第1年中正常生活自理者高达60%,完全依靠帮助者只占5%;工作年龄中,有30%的患者可恢复工作。太极拳具有舒展柔和、动静均衡、呼吸舒畅、强心健体以及调节循环等特点和作用。课题旨在探讨太极拳可否使患者在卒中后得到充分的持续康复,减轻患者的功能障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1 对象 全部病例来源于焦作市某医院神经内科2008-01~2010-01康复患者68例。纳入标准: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全部经头颅检查证实,综合治疗后但均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瘫肢肌力4~5级),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年龄 36~68岁,平均(65.2±8.5)岁;无严重脏器疾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随机分组:(1)太极拳组34例,男 20例,女14例,年龄36~67岁,平均(52.5±10.8)岁;身高158~178 cm,平均(168.0±5.8)cm;体质量45.1~78.3 kg,平均(63.1±8.8)kg。(2)对照组 34例,男 23例,女 11例;发病年龄 39~ 68岁,平均(50.4±8.8)岁;身高 155~ 181 cm,平均(165.8±7.6)cm;体质量 43.7~81.2 kg,平均(63.4±10.3)kg。2组一般资料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和家属对太极拳康复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原发性精神障碍及病前有情感障碍性疾病的患者。
1.2 干预措施 2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太极拳组行杨氏简化太极拳24式,每周2次,1个月为一疗程;对照组为常规康复。
1.3 量表测定 68例病人在康复前和康复3个月分别由经过训练的医师进行量表测定,评定者均为受过培训的主治和副主任医师,研究前进行一致性培训,一致性较好Kappa=0.85。分别用Berg平衡量表[3]、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4]评定2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功能、汉密尔顿焦虑与生活质量积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由表1可见,治疗后2组患者Berg平衡功能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太极拳康复者平衡功能改善较常规训练对照组显著(P<0.0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功能积分的比较 (±s)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功能积分的比较 (±s)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①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②P<0.01
组别 BBS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6.10±2.23 40.34±1.66①太极拳组 35.16±1.39 46.18±2.16①②
HAMA总分和各因子分组间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太极拳康复后HAMA总分和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组间差异明显(P<0.05或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比较 (±s)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比较 (±s)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①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②P<0.05,③P<0.01
HAMA 对照组 太极拳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总分 21.01±1.85 7.99±2.50① 22.24±3.91 6.17±2.22①③躯体性焦虑 6.41±1.68 3.14±1.08① 8.73±2.08 1.85±1.26①③精神性焦虑 13.60±1.74 4.89±1.74① 14.22±1.91 3.90±1.64①②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 (±s)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 (±s)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①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②P<0.05,③P<0.01
GQOLI-74 对照组 太极拳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总分 38.71±4.97 51.97±4.28① 37.82±5.94 58.18±5.29①③躯体功能维度 42.03±6.52 56.12±5.06① 41.71±6.37 58.97±4.60①②心理功能维度 34.79±3.58 52.38±4.14① 33.71±7.89 56.91±7.09①③社会功能维度 37.76±5.60 52.76±5.87① 39.24±5.86 57.56±7.89①③物质生活维度 45.00±8.67 46.5±6.67 49.88±4.21 51.18±5.40③
由表3可见,2组治疗后GQOLI-74总均分及各维度均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治疗前后比较总均分及各维度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平衡功能维持有赖于感觉器官对人体所处位置信息的正确接受及输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对这些信息的整合,还有运动系统对中枢信号指令的正确反应等等。完整对称的人体结构组成、身体感觉系统、大脑的平衡调节功能、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以及肢体肌力、肌张力平衡等在人体平衡功能的维持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当各种原因导致上述因素被破坏,患者就会出现平衡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由于肌张力下降或异常、运动失调、异常感觉、异常姿势反射等导致平衡功能明显下降,同时在人体保持姿势稳定的诸多因素中,身体的生理和形态指标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6]。
平衡功能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也是影响患者获得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因素,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重新回归社会和工作的信心,因此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恢复其平衡功能是主要的康复目的之一[7]。脑损伤恢复理论认为,瘫痪肢体反复进行随意运动训练,可引起接受训练的身体部位在皮层的支配区域扩大,传导兴奋的神经回路传递效率明显提高[8]。因此,强化训练通过增加分离动作训练量,有利于新的神经回路和正常运动程序的建立。
该观察显示,太极拳组HAMA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显著下降,Berg平衡功能积分、GQOLI-74总均分及各维度均分与治疗前明显增加,且2组间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太极拳动作柔和平稳,意领身随,连贯均匀,上下相连,虚实分明,灵活自然;运动中强调练意、练气和练身三者密切配合。太极拳可加强下肢肌群的力量,增强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的稳定性与协调性,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在运动训练中重点强调患者的主观参与和认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有意识主动锻炼的结果是大脑皮质运动中枢活动增强,神经细胞兴奋性增加[9],太极拳即反复强化维持这种模式,进而促进患者的心身功能恢复,并重新塑造和改善患者的思维方式方法,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因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改善。因此,太极拳对脑梗死后平衡功能、焦虑状态及生活质量均有较好改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疗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1]Lalu RE.Changes i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erebral stroke patients in the first year after rehabilitation[J].Z Gerontol Geriatr 2003,36(6):484-491.
[2]黄东锋.临床康复医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114-115;124.
[3]Creel GL,Light KE,Thigpen MT.Concurrent and construct validity of scores on the timed move battery[J].Phys Ther,2001,81:955-1 005.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76;88-95.
[5]Umphred DA.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M].Louis:Mosbyyear Book lnc,1995:803-827.
[6]徐本华,谢斌,黄永禧.正常人静态平衡姿势图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5):340-344.
[7]陈立典,郭晓琳,陶静.针刺治疗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2):136-139.
[8]翁长水,高怀民,于增志,等.积极康复程序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4):202-204.
[9]陈亦云,刘梅.“主动渐进性拮抗累积锻炼法”在社区偏瘫康复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1,4(3):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