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勇
(山西省造林局, 山西 太原 030012)
从2006年开始,山西省启动实施了以“身边增绿”为主要目标的省级造林绿化工程,环城绿化工程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环城绿化工程,就是以建设森林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为主导目标,以建设环城林带、城郊森林公园为主要内容,在城市(城镇)周边500 m~3 000 m范围内开展的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
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既是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一个环境污染较重的煤电产业基地。实施环城绿化工程,能有效缓解太原市的大气污染现状,同时也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以往太原市城市绿化的研究和实践,大多都是以城市内部绿地和森林建设为重点。虽然重点突出但是比较局限,忽略了城郊森林的建设和发展。本文通过对太原市近年来环城绿化建设情况分析,结合城市森林建设理论,重点阐述太原市城郊生态圈的建设特征、意义及构建原则、方法,以期为太原市的城郊生态圈建设提供可资建议。
太原市地处山西省中部,东西两面群山夹峙,中部为汾河冲积扇平原,汾河自北而南穿市而过,把全市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太原市域行政辖区包括6区、3县、1市,总面积6 988 km2,即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和古交市。太原市城市规划区,包括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6个行政辖区,为太原市市区、面积1 460 km2。太原市中心区规划用地面积为197 km2,为太原市建城区。
太原市的环城林带建设从2002年开始规划实施,2004年底完成。2004年-2007年太原市政府对已经建成的环城林带进行提档升级,结合2006年启动的省级环城绿化工程,共栽植苗木2 000余万株,建成从小店区武宿立交桥沿东山至阳曲镇,阳曲镇沿北山至西关口,西关口沿西山到晋源区与清徐县交界处,总长度约为90 km,平均宽3 km的绿化带。2008年,太原市开始实施环城高速公路景观林带建设,截至2009年共完成142.29 km。2009年,太原市开始规划实施西山生态整治及植被恢复工程。截至目前,共完成生态整治与修复植苗造林2 734 hm2。
环城绿化为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搭起大骨架,是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的基础。太原市环城绿化的大面积铺开,为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拉开了帷幕,也迈出了创建森林城市关键的一步。只有大的森林环境,才能创造森林气候,才能让城市更清洁,更有自然的气息。
环城绿化只是一个基础性工程。要建设城郊景观生态圈,必须在环城绿化的基础上,依托建设绿色城郊的理念,让环城绿化和城郊绿化相连接,让环城绿化向城市绿化中延伸,使远山稳定的森林结构向城郊绿美结合的层次过渡,与城市人文化园林景观相结合,共同形成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的整体格局。
从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和角度来看,城市的发展和生态建设应该是统一的。建设城郊景观生态圈,可将大自然引入城市,使清新的空气融于城市,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真正实现“让森林拥抱城市,让城市走进森林”。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不应局限于环城绿化,不应局限于造林、绿化和美化。它包括了市区和郊区的协同发展,涵盖了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城郊景观生态圈是以城市地理、自然景观为依托,以森林植被为中心,城区各类公园绿地为绿眼,以主干道两侧绿化带为绿脉,城区环线绿带为绿环,郊区四旁绿化及农田林网为绿网,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游憩区为屏障,形成城郊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休闲游憩区与绿地既相互连接、镶嵌,又相互独立。这样,既融合天然景观,又蕴含人工雕琢的多形式、多功能、高效益城郊景观生态圈。因此,对太原市来说,加大城郊生态圈建设和发展力度,不仅能发挥生态效益,还对促进太原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城郊协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遵循的基本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城市与郊区协调和谐的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理念;以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效益突出的城郊景观生态圈为目标,科学规划,政府牵头,部门负责,全民参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树立森林生态系统观。运用最新的景观生态学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结合传统森林经理学调查方法,对现有城郊森林分布格局、景观格局,以及污染源、热岛等的分布格局等本底特征进行整体调查,准确掌握和全面分析。要建立城郊景观动态监测和评价系统,促进城郊景观生态圈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3.3.1 结合自然、地理及人文环境,注重本土特色
在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太原市自身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等科学规划,使其与整个城市的景观规划相结合,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形成并突出“龙城”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和盲目效仿。
3.3.2 以林地为主,构建稳定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
城郊景观生态圈应以林地为主,林地应占其建设总量的70%左右。同时,在自然环境适宜的地段规划湿地、水体、草地和特色观光农业等多样性景观类型。
太原市地理位置特殊,东西两山相夹,汾河贯穿其中。汾河景区的绿化已经成为“龙城”标志性的景观特征之一。它不但改善了汾河两岸小环境,也给市民提供了游玩、休憩的场所。作为构建城郊生态圈的主要部分,东西两山的绿化要在构筑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景观类型时,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构建多层次景观类型和生态结构。万柏林区西山万亩生态园的建成,很好地体现了煤炭采空区如何进行景观配置。要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适当开发和引进适合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的外来树种,合理搭配常绿与落叶树种,将速生与慢生树种相结合,林、灌、草结合,逐步构建和打造稳定的城郊景观生态圈,使“两山一河”交相辉映,形成独特景观。
3.3.3 城郊特殊绿化空间巧妙应用
城市特殊空间绿化是相对于传统绿地绿化模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绿化模式。它指的是充分利用城市各类建筑物与构筑物所形成的特殊绿化空间和潜在绿化空间,如屋顶、壁面、桥梁等进行绿化。
城郊特殊空间绿化,使传统的地面绿化上升到地面、空中和地下的垂直空间绿化,这对于城郊绿化空间的充分利用、提高城郊景观丰富度和绿化率、改善城郊生态环境以及有效保护各种建筑物避免阳光直射和风吹雨淋等,都可以起到保障作用。因此,在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过程中,可以对特殊绿化空间进行利用和规划,提高城市建设品位。
3.3.4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实践应运而生。“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人类居住区形式。
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亦应遵循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不仅要发挥其生态功能,同时要兼顾和增强其生态及经济功能。在城乡结合部及郊区,可以结合城郊景观生态圈总体布局,大力发展农田防护林、四旁绿化,并将其纳入速生丰产林建设进行管理,使之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像在市区边缘的尖草坪区、清徐县以及小店区的远郊地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发展森林游憩林及森林公园或经济林观光园等。在发挥其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可满足市民游憩、休闲的需要,又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如此,便可实现城郊景观生态圈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挥和优势互补,促进城郊景观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